脾虚的第三个等级:脾阴虚,口干,无食欲,按以下4个方法做
脾为阴土,体阴用阳,万物负阴抱阳,阴阳互根。
脾阴乃相对脾阳而言,它为脾脏功能活动的内在物质基础。是滋养濡润脏腑的精微物质,在运化、升清、统血之机能中,起着辅助脾阳的作用。对于脾阴的论述,在明代以前的论述较少。
脾阴虚,病证名。指脾精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各部的濡养,有赖脾气散精输布。若胃阴虚,或脾虚不运,阳损及阴,或饮食营养不足,均可使脾气散精无源而致本证。
脾阴虚证的病机,一般都认为是阴津不足,进而表现出3个病理变化,为运化无权、不能濡养和阴虚内热。脾阴不足,则如釜中无水,不能运化或运化不彻。阴液不足,则无以濡养脏腑关窍,四肢百骸,故不能濡养而现其他脏腑兼证。阴虚而内热,表现出低热盗汗,五心烦热等阴虚症状。
表现:不思饮食,食入不化,胃中嘈杂不适,隐痛,或干呕呃逆,口干咽燥,心烦消瘦,大便干结。舌质红少津,苔黄或无苔,脉细数。
关于脾阴虚证的治疗原则,一般遵循内经的治疗原则,即“欲令脾实……宜甘宜淡”《素问・刺法论》以及“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然则各家又有略微不同。唐容川认为“补脾阴以开胃进食为先”,以存津液为宗旨总结出“甘寒益胃阴,甘淡实脾阴”的观点。又因脾恶湿,故滋脾阴不能与溢他脏之阴同法。唐荣川在《阴阳水火气血论》中说:“李东恒治病以气为主,故专主牌月,然用药偏于刚燥。不知脾不制水固宜燥,脾不开津则宜滋”同
那么脾阴虚如何辩证改善呢?
甘使实脾法
甘能补脾阴,伍以淡药以渗湿,可防其助湿,使补面不腻,滋阴不助湿,渗湿不伤阴。用于脾阴不足证。此法为胡慎柔所伯导,井誉为“养腓阴之秘法”。常用药物有党参,茯苓、白术、薏敬仁等
甘寒滋阴法
此法为缓仲淳所提倡。甘可滋阴,寒可清热,二者结合,滋阴清热效尤佳。适用于脾阴亏虛显著兼见虚热内生者。常用石斛、麦冬、沙参、生地、玄参配伍使用。
酸甘敛阴
此法适用于因吐泻而阴伤神亏者。甘可滋廓阴,酸可效阴。常用药物有山药、大枣,莲子、太子参、山楂、乌梅,白芍等。
芳香甘平
此法曾为清代吴澄所倡导( 然其方中未能体现)。此法对脾阴虚兼有脾胃湿浊之证尤宜。清叶天土曾用荷叶、玫瑰花、香豉、广皮等芳香醒牌之品,治疗脾胃阴虚。
可见,滋养脾阴,必须用滋润甘凉之品,取其甘以补脾,润以益阴,滋而不腻,运而不燥。在具有使用的过程中需听从专业人士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