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智库|徐苏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逻辑起点是从工业思维到产业思维

GEI新经济瞭望

New Economy Outlook

关注

请输入正文

编制按:下文从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转化问题切入,提出“从工业单边思维到产业双边思维、从生产决定消费到消费决定生产、从产业价值链到产业价值网、从正向链式创新到逆向创新、从工业技术革命到产业业态创新、从小市场滚动增长到大市场爆发增长、从传统工业组织到新兴产业组织”为内涵的新经济产业思维,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逻辑起点。

中共十九大报告就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著名论断,打破了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惯性认识。根本原因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不仅在生产力条件上从生产力不发达到逐步发达但不充分,还体现在市场结构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而在生产力与市场结构发生结构性变化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产业价值链被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不断穿透,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发生了诸多重要变化。在此背景下,不仅要从工业经济向新经济方向转型,还要从工业思维向产业思维转变,更好地适应和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一、从工业单边思维到产业双边思维

现在在国内外国民经济统计中,依然按照一产、二产、三产的传统分法进行统计核算,以至于很多人都把工业看成产业,这便从思想认识的源头导致了过重的产业发展结构、片面的发展思路或路径。在此条件下,工业是工业、商业是商业,生产是生产、消费是消费,行业是行业、市场是市场,供给是供给、需求是需求等等,并没有在供需两侧、买卖两方、上下两端等“对立”中找到“统一”的地方。一般而言,工业代表了生产、行业与供给,商业代表了消费、市场与需求。但真正的产业思维和段位,一定是涵盖工业与商业、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行业与市场的总和。只有从工业单边思维到产业双边思维,才能拓展商业发展的疆域、打破企业发展的边界、弱化产业发展的界限,才能培育发展出更多的新动能。从拓展商业发展疆域来看,无论从B2B、B2C到F2C等等,代表的一个趋势便是从生产到消费渠道越短而交易成本就越低,那么消费者剩余就越大;从打破企业发展边界来看,无论是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还是生产即服务、产品即服务、软件即服务,大量的企业能够越过中间商直接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企业更加垂直化或者平台化;从弱化产业发展界限来看,各行各业借助服务、终端、场景、消费、商业融为一体,不断打破产业的发展界限,产生出新业态新模式。

二、从生产决定消费到消费决定生产

如果说工业经济与新经济最大的差别,那就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工业经济条件下更多的是生产决定消费,新经济条件下则是消费决定生产。如果说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与上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最大的不同,那就是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以往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是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则是生活方式决定生产方式。正是从工业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决定消费,到了新经济条件下、产业思维条件下的消费决定生产,对企业资源配置方式、行业经营发展形态、市场供需发展结构等等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从企业资源配置方式来看,需要从以往的以产定销到如今的以销定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市场的外部反向配置生产资源;从行业的经营发展形态来看,需要从重视车间或工场的制造到重视场景应用,更时髦一点就是要更加重视将数据、算法、服务与客户体验相结合;从市场供需发展结构来看,不仅要从生产的源头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还要从外需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打破以往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是由外部需求决定的发展结构。几乎可以说,只有赚到钱的工业生产加上商贸流通才叫产业,赚不到钱的生产制造叫做工业库存。从这个意义上,产业一定是有钱可赚的生产与商业。

三、从产业价值链到产业价值网

迈克尔·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这可理解为“企业价值链”。“产业链”则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按迈克尔·波特的逻辑,每个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一个企业要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在一个更大的价值系统中,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同其供应商、销售商以及顾客价值链之间的联接。这种价值链关系,需要在产业链中、在企业竞争中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仅从价值的角度来分析研究,称之为“产业价值链”。在以往工业经济条件下,我们都在讲这个产业价值链,甚至产业价值运动规律,也是在产业价值链上做分解和融合。但是到了新经济条件下,产业价值运动从串联的分解、并联的融合到了各次产业之间的跨界,并不是以往的产业价值链没法继续分解、融合,但更多的爆发成长、裂变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却是通过“穿透”价值链,进入了“产业价值网”。在这个“产业价值网”中,“长度”是单一产业原有的产业价值链;“宽度”是由于商业模式革新打破了若干行业、产业领域的界限;“高度”是由于技术突破对商业模式构建实现的程度。从产业价值链到产业价值网,核心就是一个企业、行业、产业的发展从产业价值分解、产业价值融合到了产业价值跨界,正是由于产业跨界融合的出现,才出现了“改变世界”的商业模式、短时间内估值较高的“独角兽”企业以及原创新兴业态等。

四、从正向链式创新到逆向创新

应该说,很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有两类,一类是从生产到消费意义上的正向的,这往往是工业思维的逻辑;一种是从消费到生产意义上的反向的,这往往是新经济条件下产业思维的逻辑。前者往往科研创新源头、资源源头开始,要么是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要么是通过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培育出一批原材料、半成品、中间件、部件配件等等,这往往是科技创业者、类似于“煤老板”干的。后者往往从终端产品、场景服务、行业应用、市场交易、商业运营等反向资源配置或者模式创新,往往是先做小买卖、小生意到做大买卖、做大生意再到做大平台、玩大资本、玩新技术,这往往是草根转型企业家、真正的企业家、新经济意义上的创业者干的。目前来看,依靠高校院所所搞的“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转移转化—高新产业”创新链条是长周期的、不经济的,一项成果技术从研发到产业化在最顺利的情况下也得八到十年、甚至更长;而依靠企业家的“市场需求-高新产业-转移转化-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基础设施”等是短周期的、最技术经济优化的,核心是将创业、研发和产业化高度一体。从这个意义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家为主导、以产业发展为落脚点的逆向创新,才是真正的产业发展与产业创新,而不是赚不到钱的研发。

五、从工业技术革命到产业业态创新

过去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往往是由于科技革命实现了产业在质上的、代际上的变革,这尤其表现在一项关键技术往往就是一个具有市场竞争力产品本身。但伴随着产业跨界融合与新经济的发展,新科技革命重在为产业革命与业态创新所服务,技术成为产品、服务重要的技术门槛,或者产品构建的功能实现手段,而将技术(如数据、算法、智能终端)、服务(如内容、软件等)与场景结合所形成商业模式成为业态革命的核心。这其中,没有商业模型的产品是制成品或者研制品,没有技术门槛的商业模式是商业操作;而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一定技术门槛的产品,往前走是商业模式以及商业模式背后的商业逻辑、商业思想,往后走是新业态、新形态。从这个意义上,从工业技术革命不是目的,关键是要不断推进产业业态创新;技术创新是单维的,模式创新是涵盖技术创新等多维的,而“硬科技”与“软创新”相辅相承、不可偏废。如今很多业内人士居然认为中国的很多新兴企业是“模式创新”而不足道也,未来需要更多的技术创新。我想这不仅没有认识到中国发展阶段决定了不同程度上的“跟跑、并跑与领跑”,还没有认识到这恰恰是中国人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所在,更没有认识到很多模式创新需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新技术的支撑。

六、从小市场滚动增长到大市场爆发增长

过去我们一直在说,工业企业往往是滚动增长、工业管理范式往往是静态管理,这主要表现在一个企业发展往往是从销售代理、到生产制造贸易、再到研发创新、最后形成“产供销人财物一体化”,做完了一个区域市场再做另一个区域市场,做完全国布局再做全球布局;而对于产业的管理,也是按照“小微-规上-骨干-龙头-跨国公司”的逻辑。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产品形态、运作模式仅适用于区域小市场,而非上来就能适应全国大市场、全球大市场,以至于只能先做事再做局。从工业滚动增长到产业爆发增长的核心,是先做局再做事,通过平台化发展在大市场范围高举高打,而且遵循“烧钱”的发展运作模式。这个“先做局后做事”就是围绕新兴业态或新兴领域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抢占未来发展先机,超前“某势”;这个“通过平台化发展在大市场范围高举高打”,一定要走“去中心化(传统大企业)、再中心化(平台企业)”的路径,直接面向全国或全球在细分领域的长尾市场,将一个细分市场无限地放大,即都处收账的“谋利”;这个“遵循烧钱的发展运作模式”,就是有一个好团队、有一项专有技术、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或想法充分与创业投资相结合,短时间发展成为快公司。

七、从传统工业组织到新兴产业组织

谈到产业组织,一定离不开全球视野下的国际分工或区域分工。在以往的条件下,全球的产业分工基本上是由跨国公司主导,在发达国家、新兴市场、欠发达国家之间形成“大脑-躯干-四肢”的分工体系。新兴市场和后发国家整个发展逻辑就是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并形成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基本上形成“划地成园-招商引资-规模制造-出口加工”的外生增长、外延发展的组织模式,以及强调“大产业、大企业、大平台、大项目、大集群”的政策导向。新兴产业组织更加强调内生增长与内涵发展,这种“内生增长”往往强调“大企业的溢出能力、平台企业的衍生能力、源头企业的育成能力、市场试错的自生能力”,力求将“创业高端化、企业高新化、瞪羚公众化、大企业平台化”融为一体;这种“内涵发展”往往强调从“五低四高”(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向 “五低四高”(低成本、低物耗、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端、高效、高附加值、高价值链环节)新经济道路转变,力求形成“新思想、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的新格局。

总而言之,从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结构来看,工业思维是单边的,产业思维是双边的;从生产与消费的发展结构来看,工业思维是生产决定消费,产业思维是消费决定生产;从产业价值运动规律来看,工业思维是串联并联的,产业思维是跨界融合的;从创新范式来看,工业思维是正向的链式创新,产业思维是逆向创新;从驱动因素来看,工业思维强调工业技术革命,产业思维强调产业业态创新;从发展逻辑来看,工业思维遵循小市场中的滚动增长,产业思维遵循大市场中的爆发增长;从产业组织方式来看,工业思维遵循传统工业组织方式,产业思维强调新兴产业组织。当前,只有从工业思维到产业思维,准确地说应该是从传统工业思维到新经济产业思维,才能赢得新时代发展先机。

END

本文版权归长城战略咨询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GEI新经济瞭望

New Economy Outlook

关注

请输入正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