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陈家为何经久不衰?有人说是因为乾隆,看陈家人怎么说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等所谓仕宦之家,往往以世代为官作宦而自夸。其实所谓世代,很少有超过三、四代的。东汉末年的袁绍常常炫耀他家“四世三公”,然而到了他这一代也就“气数”已尽了。“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红楼梦》中的这一谜语形象地说明,那些赫赫扬扬的仕宦人家只不过是一时的荣华富贵,很快也就烟消云散了。

有没有官运长久、经久不衰的人家呢?

有,从明代延续到清代的海宁陈家就是其中之一。

海宁陈家崛起于明代中叶。当年有陈舆郊、陈舆相兄弟俩,一位官至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少卿,一位是贵州布政使。其后代中的陈元晖、陈祖苞在明万历年间同时考中进士,做了大官。到了第三代,陈之贞是崇祯朝的榜眼,入清后在朝廷当上了大学士。第四代陈元龙是宰相、陈选是礼部尚书、陈论是刑部侍郎。其后又有陈世绾,在雍正年间是巡抚,乾隆年间拜相。他的侄儿陈用敷为巡抚。其时已到了乾隆中叶。陈家代代有人在朝中做大官,历二百余年而不衰。倘若连中、下等官员也算进去,向前可推到明朝正德年间的陈中孚,向后可以延续到嘉、道年间,时间则更长。

陈家仕宦显达,不仅时间长,更奇的是往往父子兄弟同登一榜。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陈家有三人同中进士。到了康熙五十六年乙未科,又有三人同榜。科举考试,全国参试的读书人众多,一科进士多者不过二百来人,陈家独占三席,况且不止一次,这不能不使人们侧目相视。从清朝初年开始,人们谈论官阀,首屈一指的就是“海宁陈家”。若论起陈家的影响有多大,这里有一个例子。

到了清道光年间,陈氏后裔中有一陈崇礼,本是佐贰(辅佐官)起家,累官至建昌道的道台。有一次,道光皇帝召见他,问起其出身。陈崇礼心想,如今世人都看中科举,佐贰出身怎好意思开口。他灵机一动,抬出祖宗的名字,答非所问地说自己是陈元龙和陈世绾的后代。道光帝一听到这两个人的名字就莞然明白过来,说:“汝固海宁陈家也。”随即将他提拔为盐运使。

连深居官中的皇上也熟悉海宁陈家。而陈崇礼就凭着“海宁陈家”这块招牌,不但高升,还捞了个肥缺。由此可见陈家不一般。

海宁陈家如此兴隆,使世人感到十分神奇。陈氏自己则把这件事说得玄而又玄。有个叫陈其元的人在《庸闲斋笔记》中说:“我家本来是渤海高氏,在宋朝时是皇亲国戚,后来随宋高宗南渡,落籍临安(今杭州市)。始祖(家谱中的第一代)高谅游学到了海宁,因为困乏,就在赵家桥上歇足,忽然落入水中。桥旁有个开豆腐店的陈明遇,正在午休,梦见有青龙蟠着桥下去,突然惊醒,正巧看见有一个男人掉在水中,急忙救起,知道是世族人家的子弟,就留在家中,并招为女婿。不久生下一个男孩,取名陈荣,长大后也以豆腐店为生。

“有一天,陈荣半夜起身磨豆腐,偶尔从门缝中瞧见有两盏灯笼正远远而来。他感到奇怪,就悄悄闪到门外偷看,原来是一个读书人和一个道士。只见那道士指着豆腐店旁边的一块地说:'这里最吉利。死后葬在这里,后代中必定有位极人臣的,并且有一石八斗芝麻官数(指一石八斗芝麻有多少粒,后代中就有多少人做官)。’读书人反问说:“凭什么来验证你的话呢?道士回答说:“在这里埋下两枚鸡蛋,明天这个时辰就会孵出小鸡来。’于是,读书人取来两枚鸡蛋,如法埋于土中。

“第二天,陈荣照例起身磨豆腐,忽然想起昨天的事,就去瞧个究竟,果然看到有两只小鸡。他正惊骇间,又见两只灯笼由远及近。这时小鸡已被他从土中挖出,不能再埋进去。于是,他急忙回家取来两枚鸡蛋,埋入原地,然后躲在一旁,屏息窥伺。

“不一会儿,那二人就来了。道士满有把握地蹲下身来用手扒土,发现仍是鸡蛋,顿时傻了眼。读书人责怪他说话不灵验。道士楞了半晌方才大惑不解地说:“或许是气运还没有到吧。’二人垂头丧气返回,不再来了。

“过了若干年,陈荣估计那读书人和道士早就忘记这件事了,这才奉父亲高谅的骨瓮迁葬到当初道士指定的那块地方。二代以后,果然有登科及第的。到如今已三百年,凡十三代,其中考取举人、进士的有二百多人,在朝廷当宰相的三人,当尚书、侍郎、巡抚、布政使这一等官的十一人。当初葬始祖时,陈荣曾在墓上种了一株檀树,所以堪舆家都称为'海宁陈氏檀树坟’。圣祖仁皇帝(即康熙帝)南巡时,听说这么段奇异的事情,还曾经来观看过。”

上述陈其元有关陈家官运亨通的这一段解释,不过是齐东野语、无稽之谈,很难被世人所承认。大家宁可相信另一种说法,即清朝有一个皇帝本是陈家的子孙,他就是乾隆皇帝。在清朝后期,从缙绅一直到妇孺,没有不知道海宁陈家有个儿子当了皇帝的。以致流传下一首民谣:“陈与帝,共一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