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狂人”李书福

标题下方 蓝字 订阅 犀利财经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在汽车行业,无论是以后的100年,还是200年,总会有人书写吉利和沃尔沃的这段历史。

十年前,吉利以18亿美元价格收购沃尔沃100%的股权,外界将此称之为“蛇吞象”。

十年后2021年2月24日,吉利和沃尔沃再度携手,发布了一份有点拗口的、看似“不合并”的合并方案。

简单来说,双方各自保持现有独立公司架构,在包括电气化和智能化在内的汽车新四化方面展开深化合作。换句话说,吉利要强攻智能电动汽车领域了。

这一次,“狂人”李书福又赌对了吗?

吉利的基因从何而来?

1988年,海南建省,随后被划为第五个经济特区。一时间,全中国的目光都投向这里,似乎这座海岛上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机会。

甘肃人潘石屹到达的时候,海口还是一座十足的小城市。夜晚登岛,街道显得格外冷清。但第二天天一亮,潘石屹眼里的海南完全变了个样子:大学生、农民、辞职的公务员、投机者……形形色色怀揣梦想的人挤满这里,一切都热气腾腾的。

随着大批潘石屹一样的淘金客到来,海南的房价狂飙突进。1991年房地产平均价格为1400元/平方米,到了1992年,就涨到5000元,1993年到达7500元。九十年代初,很多家庭的全部积蓄还不到一万块。
1992年,潘石屹预感到海南的房地产生意做不下去了,带着赚来的钱离开海南。果不其然,不久后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破产、躲债甚至自尽的人数不胜数,一栋栋斑驳的烂尾楼也成为这场狂热的见证。
像潘石屹一样全身而退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淘金者经历的是血本无归,后来吉利汽车的创始人李书福,当年也是其中一员。
在海南,李书福把之前积攒的几千万赔得干干净净,甚至连回去的路费都成了问题。很多年后,这位面相温和的浙商还是对着记者连声说:“这一段就不要讲了嘛。”
1993年,海南泡沫破裂已经过去一段时间,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播出。剧中无所事事的贾志新,带着家里的四川小保姆,南下海南,号称要“创一番事业”。
但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已经知道这次闯荡的结果,而如果当年的李书福也看到这样的情节,不知道会做何感想?
从海南回来之后,这个台州人倒是坚定了一个想法:他只能做实业。

有谁记得吉利的前成功时代?

今天的吉利,很容易给人一种连战连捷的印象。
去年8月,美国《财富》杂志公布了2020年度世界500强排行榜。榜单上,汽车企业一共23家,中国占了6家,
仔细盘点这六家企业:上汽、一汽、东风、北汽、广汽,还有吉利。吉利是唯一一家民营车企,排名243位。
值得注意,前面这五家车企能冲到这个位置,多少都要仰仗旗下合资品牌的支持。吉利的销售额依靠的是自主品牌和收购的沃尔沃品牌,能实现这样的业绩,吉利实力可见一斑。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沃尔沃乘用车的营收已经被纳入了吉利集团,但依靠商用车以及工程机械业务,沃尔沃集团也上榜了500强,在车企中排名仅次于吉利。不过,依靠在商用车领域强大的技术实力,沃尔沃集团实现的利润竟是吉利的三倍。
从2012年首次入榜世界五百强到如今,9年连续上榜。2020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是吉利依然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吉利汽车正式发布2020年总销量数据,其2020年总销量132万辆,100%完成全年销售目标,连续4年蝉联中国品牌乘用车第一。
三年前,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柳传志忍不住赞扬李书福:“今天,疯子买了沃尔沃,又成了奔驰大股东,这不是给中国企业家长脸吗?” 当时,李书福凭借90亿美元的投资,成为奔驰最大的股东,中国汽车圈一时振奋。柳传志终于发现,他十七年前看错了李书福,这个在乡下给人照相起家的浙江人,真的能造汽车。
人们总会想到,2010年3月28日,瑞典的那个初春的下午。
那一天,经过漫长的谈判,吉利终于完成了对沃尔沃的收购签字仪式。但当时,这场中国汽车史上最大的海外并购获得的不全是赞誉,还有各种质疑,有媒体把它比作一次蛇吞象的行为,有人揶揄吉利是“娶了欧洲公主的农村小伙”,还有分析预言,当时沃尔沃经营状况惨淡,吉利能将其盘活实在是难上加难。
但恰恰在吉利的手上,沃尔沃迎来了发展的拐点。沃尔沃归属吉利后,10年来全球销量上涨了一倍,在欧美市场获得全面增长,并且在中国的销量提升也十分明显,对比10年前增长超过5倍。
沃尔沃2020年财报显示,2020年全年营业收入达2628亿瑞典克朗(约合312亿美元),在保持增长的情况下降低了固定成本,对公司现金流和资产流动性产生了积极影响。2020年,沃尔沃全球销量为66.17万辆,在中国大陆市场销量16.63万辆,同比增长7.6%,不仅跑赢车市大盘,还再创历史新高,收获全球市场有史以来单一市场的最高销量。
在疫情依然严峻的2020年下半年,沃尔沃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出色的利润和销量数据,营业收入达1510亿瑞典克朗(约合179亿美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9%。
今天的吉利,不缺少鼓掌的人,但要看清吉利,看清李书福,还需要从他们的“前成功时代”入手。

浙商李书福

“我才八九岁,而且由于营养不良,我个子长得很矮,为了登上牛背,我是想了好久才找到技巧的。先把牛牵到草长势较好的地方,请牛低头进食,然后利用牛的左大腿,在牛行走弯曲时,我一边用手抓住牛的脖子,一边用脚飞快地踩上牛的大腿关节,这样就能很轻松地登上牛背,实现双赢。”

和很多商业巨子成功后的侃侃而谈不一样,李书福的经验总结有一股扑面而来的质朴气息。这段描述来自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李书福在家乡《台州日报》上刊登的一篇自述。对于自己的创业故事,李书福从放牛讲起。
小时候的暑假,李书福都要给生产队放牛,一个假期下来,能攒6到10元钱,对小孩子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后来,一心想做生意的李书福没有遵从父母亲让儿子读大学的愿望,勉强从高中毕业后,他用家里给的几百块买了台相机,推着一辆自行车走街串巷,逢人就问要不要照相。
这段经历,就是若干年后柳传志所言的“在乡下到处给人照相”。
攒下第一桶金后,李书福开了一家照相馆。当时他请人在照相馆的背景板上画了几辆世界名车,这也许是他头一次表露自己还未完全萌发的汽车梦。
当时,照相属于特种行业,需要公安部门批准。“由于我没有特种营业执照,多次接受教育与处罚,可能是因为我的态度比较好,即便要求关门停业,照相馆仍然坚持了近两年时间。”自述文章中的讲述很坦诚。
之后,李书福的创业经历一波三折,从废液提银,到冰箱配件生产,再到摩托车制造,如今看上去总是笑眯眯的李书福,年轻时有一股不折腾不罢休的气质。通过这一系列的经历,李书福的行事风格也逐渐变得有迹可循:不管有没有标准,有没有基础,有没有支持,有没有批准,先干起来再说。
当初冰箱厂因为投诉,不得不搬离,最后选了一个废弃的自来水厂。后来,有人举报工厂没有经过工商局批准私自接电,当地电力公司要求县检察院立案审查,吓得李书福再也不敢去那个新厂址。那一年他才二十二岁,如今很多年轻人刚刚大学毕业的年纪。
这像极了草创时期的吉利汽车,即便没有批文和技术,用布蒙上研发车间,李书福也要带着手下偷偷摸摸地造车。
李书福是爱做梦的人,摩托车做的有模有样之后,他开始着手实现造车梦。
但当时的民营企业造车谈何容易?仅是一纸批文就无法解决。据说李书福曾在酒后嚎啕大哭:“我辛辛苦苦办企业,为什么别人总嘲笑我?”1999年,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视察吉利,李书福说了一句至今仍被传诵的话:“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做轿车梦,如果失败,就请给我们一个失败的机会。”话里颇有点悲情英雄的意味。
仅仅获得准生证还不够,吉利当时毫无技术储备可以,只能从模仿开始,而模仿对象,就是风靡大江南北的国民车夏利。当时夏利的价格是9万,桑塔纳和捷达分别在13万和14万上下,吉利豪情5.8万的出厂价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不过对于当时的吉利,能打出去的牌,恐怕只有低价了。
时间到了2005年,北京,李书福约见华晨副总裁、汽车领域的顶尖人才赵福全。李书福问他:“你觉得沃尔沃怎么样?”赵福全顺口说:“沃尔沃好啊。”李书福又说:“那把沃尔沃买下来怎么样?”赵福全回答:“那当然好了。”但当时的赵福全并不相信顶着低端头衔许多年的吉利,真能买下沃尔沃。
赵福全没有想到的事还有很多,比如他自己会在李书福“十一顾茅庐”下终于加入吉利,比如李书福向他透露的这个梦想,会变成现实。
2008年与沃尔沃初次接触,经历长达八百天的谈判,关于浙商李书福后面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

当我们谈论吉利,我们在谈论什么

李书福不等于吉利,在吉利之前,他就有着漫长的创业史,但吉利几乎等于李书福。

这家车企,是李书福此前折腾的几十年的最终成就,而那些人生中的所有浮浮沉沉,似乎也都是在为吉利的腾飞做准备。
2020年,吉利在市场上大量扫货,力帆汽车、华菱星马、长沙猎豹、唐骏汽车、国金汽车等等背后都有吉利的身影。
进入2021年,吉利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动作频频:
  • 与百度组建一个新的汽车公司,打造下一代的智能电动汽车;

  • 与富士康成立合资公司,为全球造成新势力提供代工生产和定制服务;

  • 紧接着,吉利控股与贾跃亭的FF签署框架合作协议,还参与了FF SPAC上市的少量投资。

人们不禁想问,狂人李书福的边界到底在哪儿?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有很多草莽出身、个人色彩颇重的企业家,但在汽车这样一个高度集成化的产业里,李书福和吉利“野鸡变凤凰”的经历显得格外传奇。
吉利当然不是没有问题,在网络上稍微搜索,就能找到不少员工对企业待遇偏低的怨言。如今对于吉利在新能源车上选择的策略,很多观察者也保持谨慎观望的姿态。
但无论如何,在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实行多年、合资车满街跑的今天,土生土长的李书福和他的吉利汽车,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民营汽车之路。
短短几年,嘲笑声渐歇,掌声响起,为何吉利在今天能在舆论上收获如此支持?
因为大多数怀有国产情结和民族情怀的消费者,几乎都站在了吉利一边。即便不是吉利车主,也不吝为这家车企叫一声好。它以自己民营企业的身份和方式,某种程度上达成了红旗车的未竟之志。

知名大V“犀利财经”(xili-caijing)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