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来、高瓴罕见同框抢筹!这家传统药企,孵化出“了不起”的创新药公司?

3月22日晚,上市公司科伦药业发布公告,因公司控股子公司科伦博泰业务发展的需要,同意科伦博泰增资,新增注册资本 1185万元由IDG资本、礼来亚洲、高瓴、国投招商等合计以人民币5.1亿元认购;

据公告显示,科伦博泰本次增资的投后估值超过人民币50亿元,本轮融资完成后,IDG资本、国投招商、LAV、苏州礼康及高瓴资本分别持有科伦博泰约4.525%、4.489%、0.665%、0.332%、0.199%股份(其中LAV及苏州礼康均为礼来亚洲管理的基金);

科伦药业在增资完成后持有科伦博泰约51.7%股份,仍为科伦博泰的控股股东。 子公司科伦博泰在首轮战略就获得了像高瓴、礼来这类专业大机构投资,也展示了市场对其创新力的初步认可。
一、大输液龙头“妈妈”对于“创新药儿子”的支持
科伦博泰的母公司科伦药业以输液业务起家,不仅是国内输液行业中最大的生产商(市占率超过60%),也是公司投入技术创新的重要现金流保障。
2010年,实施“三发驱动、创新增长”战略后,以川宁项目抗生素业务为代表的非输液板块迅速增长,占总营收比重不断提高。
值得细说一下科伦的川宁生物资产包,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年分别实现30.66亿、18.47亿营收,对应8626.89万、8670.57万净利润,去年6月底公司已经发布公告将川宁生物分拆至创业板上市,把这一抗生素平台分拆后,科伦药业的业务线条和资金投入方向更加明确,用大输液基本盘的现金流来源源不断的投入到创新药物研发上来。
科伦药业对科伦博泰的支持,可以结合科伦博泰2020HI和2019年的财务情况来看,具体看净资产的情况(2020HI净资产为-13亿),这是由于多年累积亏损造成的,也能一定说明公司的烧钱情况。
科伦博泰的2019&2020HI财务情况
科伦博泰2016年成立,致力于生物大分子药物及创新小分子药物的研发、上市及国际合作,公司重点开展恶性肿瘤、代谢疾病、自免疾病、麻醉、疼痛等药物研究。历经这几年的投入,公司目前已启动了20余项生物技术药物及30余项创新小分子药物的研究,其中5项生物技术药物正在开展临床研究;创新小分子药物4项处于临床阶段。
二、乳腺癌ADC进度较前的对手都已败下阵来,属于科伦博泰的黄金时刻

科伦博泰给与业界最显著的标签就是它的ADC管线,我们今天介绍的重点也在于公司的抗体生物药。

(自动忽略生物类似药管线)
1、被推上的“第一位”,市场注意力都放在公司乳腺癌ADC管线上
● A166:国内目前进度最靠前、最有望成药的Her2-ADC管线

说科伦博泰的A166是被市场竞争对手“推上舞台”,一点不为过。跑在最前列的百奥泰Her2-ADC管线BAT8001在2月9日被宣布终止三期临床试验,荣昌生物的临床团队看到RC48(第二代ADC)在主适应症乳腺癌上的疗效对比竞品没有优势,所以主动转向做胃癌、上皮癌等适应症。
所以从临床获批的时间来看,科伦博泰的A166无疑是目前国内进度最快的Her2-ADC。
同时,A166是全球首个通过赖氨酸定点定量偶联、具有创新连接子和高活性毒素小分子的第三代抗Her2-ADC,拟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胃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这条管线也是中美双报,展现出管理层对于其信心。
根据最新的调研信息,A166已经提交关键II期临床的申请,在等待CDE批复,预计将在6月份开展II期临床试验。由于A166刚刚完成了I期关于药物安全性的验证,目前看来没有重蹈之前国内失败的ADC管线的覆辙,在副作用发生频率、毒素的脱落率和稳定性令人满意,已经度过成药期的风险。
在乳腺癌治疗领域,目前最受认可的两个ADC药物分别是T-DM1(罗氏)、8201(第一三共)。据管理层表示,科伦博泰的A166在初步试验中展现出了潜在媲美8201和TDM1的潜力,今年很快在ASCO上发布临床数据,适应症是三线乳腺癌。
如若A166能够在未来的关键性2期临床试验上展现出良好的数据,那么整体估值有望进一步抬升,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前面分析过礼来亚洲《别只盯着高瓴!年化回报超40%的创新药冠军风投礼来亚洲,深度布局哪些方向?》特点,他们具备早于市场洞见管线潜力的能力,科伦博泰获得礼来亚洲的青睐也是一个重要的信号。
● SKB264:围绕Trop2靶点的新一代ADC管线

注射用SKB264是靶向TROP-2的ADC药物,目前全球尚无同靶点的药物上市。是继A166后,科伦药业第二个中美双报的ADC药物,目前已在美国获批临床。目前国内I期临床完成,处于数据整理期(约半年)。该管线据称在进行海外授权的工作,如若能成功授权将对整体市值有着极大地提振。
TROP2-ADC领域,从国内研发竞争格局上,科伦博泰的SKB264处于领先地位。
另外,SKB264有成为潜在BIC产品的潜力,管理层在最近调研中提到,公司研究团队对于数据有信心,无论是ADC的稳定性、毒素的脱落率、不良反应、疗效、未来可扩展的适应症相比,都和已上市的产品相比有着更好的竞争力。
这条管线,和A166一样都展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已经渡过了成药期的风险。将来无论是License out出去还是自己继续做,都具备很大价值,当然如果能够谈下来一个重磅的海外地区License out,将赋予科伦博泰特殊的里程碑意义。
2、与安源医药合作开发的两条临床管线
● KL-A293:KL-A293注射液是科伦药业与安源医药共同开发的TIM-3抑制剂,作用机制明确,拟用于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
目前国内销售火热的PD-1/L1,单药治疗大部分实体瘤有效率只有20%,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疾病的复发(耐药)。有研究发现,PD-1治疗无反应的患者与TIM-3的表达高度相关,且对PD-1治疗产生耐药的患者也是由于TIM-3被选择性的高表达,以致肿瘤免疫逃逸。
这意味着,TIM3抑制剂的出现及联用有望加强PD-1的疗效,且能够帮助患者抵抗耐药,增加PD-1治疗的可及性。
当前,全球尚无同靶点药物获批上市,全球布局进展最快的是诺华的MBG453,19年6月已经启动了三期临床试验。而国内最快的是恒瑞,19年4月启动了临床一期(单药或和PD-1联用),科伦博泰也在同年9月获批临床,进度稍稍落后,最终临床数据和临床效率等决定管线未来成败。
● KL-A289:该管线是科伦药业与安源医药共同开发的LAG-3抑制剂,可解除对抗肿瘤T细胞的抑制,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拟用于晚期实体瘤的治疗。
临床前研究显示,LAG-3一旦被其配体激活后,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等“坏细胞”逃脱免疫系统的追杀,这有点类似PD-1。而抑制LAG-3能够让T细胞重新恢复细胞毒性作用,抑制肿瘤生长,所以LAG-3也成为许多制药公司肿瘤免疫疗法的靶点。
截止今年2月底,据医药魔方数据库显示,全球共有24款涉及LAG3靶点的在研项目,从研发进展角度看,5款产品处于临床2期,7款处于临床1期,全球最快的是BMS的relatlimab,正在进行黑色素瘤2/3期和胃癌2期的临床试验。
反观国内,刨除亿腾引入Immutep和再鼎引入的双抗,科伦博泰、恒瑞、信达等多家企业都处于临床一期,竞争较KL-A293更为激烈,最终仍需跟踪临床数据和效率看出哪家具备优势。
3、仍想在单抗领域分一杯羹?License out和铂医药的PD-L1

国内PD-1/PD-L1研发赛道可谓是十分拥挤了,虽然目前国内尚未有国产的PD-L1产品获批,但近期捷报频传的基石药业大概率会拿下首个国产获批的里程碑,科伦博泰很难在这样的赛道突出重围。
科伦博泰PD-L1单抗A167已有2项适应症正处于2期临床,适应症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鼻咽癌,据太平洋证券预测,霍奇金淋巴瘤适应症有望在今年底或明年初上市,这个领域机会不大了,恒瑞、信达、百济的PD-1都已经覆盖,很难抢得大的市场份额;而鼻咽癌适应症预计将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报NDA,目前国产PD-1产品中,君实二线鼻咽癌已在近期获批,恒瑞也将获批,竞争同样不小。不过,基于鼻咽癌为小适应症,但存在较大未满足的需求,A167作为首个鼻咽癌PD-L1产品,仍然能吃到小部分的市场份额。

科伦博泰与和铂医药就A167在2018年3季度达成合作,和铂医药将主导A167在中国以外地区的临床开发及商业化,以及生产和经营权,首付款、里程碑等费用总计超过3.5亿美元。基于环境变化,这笔交易有可能后续的费用无法收到了。

不过,也许科伦博泰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继续做PD-L1大概率是公司在未来构建多个产品组合,无论是与将来的TIM-3抑制剂联用还是其他药物联用,都能带动PD-1作为基础药物的销售。
总结:按照当前科伦博泰的的市值水平和管线进程,已然满足了科创板第五条上市标准,预计未来分拆上市也将提上母公司科伦的议程。我们相信这次按50亿投后估值抢到了战略投资份额的机构,一定是经过了激烈的竞争。
不知道近期粉丝朋友们有没有感觉到,越来越多关注度不高的传统药企转型创新药企慢慢进入零星管线的收获期,我们相信假以时日,这些早期率先“狠下心”来转型创新的“传统”药企将绽放出比大部分Biotech更耀眼的“价值光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