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杯效应”与教师专业成长
有位学者在课堂上给学生做了一组实验:第一次,他拿出两个同样规格、同样容积的茶杯,一只装满了纯净透明的水,另一只空着,并排放在实验桌上,让参加实验的学生坐在各自的座位上观察,并比较两只茶杯的大小。观察一番后,约2/3的学生认为装满水的那只杯子大。第二次,学者把那只多数人都认为体积小的空杯子拿下来,回到学生不能直接看到的器材室,在这只杯子里加满纯净透明的水,又在杯子的中间靠上部分,横着贴上一张预先准备好的标签,标签是对比鲜明的4个绿色大字“加厚磁杯”。然后再拿回到实验桌上,对同学们说他换了一个杯子,请大家再判别一下:这只杯子与刚才那只放在实验桌上装满水、未移动的杯子,哪只大哪只小。结果又有接近2/3的学生认为贴有标签、装满净水的茶杯大。
就因为装满了水,贴上了醒目的标签,同样大小的杯子就一下子在观赏者的眼中“膨胀”起来。这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人们常说的“茶杯效应”。它同心理学研究中的“光环效应”“标签效应”“晕轮效应”具有大体相同的内在一致性,都属于“对相同外物产生放大感觉”的“心理效应”。它是具有普遍性的心理感受效果,但在具体的事物认知活动中,我们不能认为这仅是人的纯主观感受,它实际上也有来自客观事物的因素,即这些看似相同的事物其实质也有很大不同。
对教师专业成长来说,“茶杯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有二:一是让教师装满“水”,一是给装满“水”的教师贴上“标签”。这“水”就是知识、能力和修养;这标签就是名副其实的荣誉称号,比如骨干教师、“名教师”、魅力教师、标兵教师、资深教师、专家型教师、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等等。
教师没有“水”,或者“水”不够满,达不到一定的刻度,当然不能给他贴上“标签”;硬给他贴上,不仅他自己不会显得“膨胀”,而且会让人感觉贴的人或部门没有把握住应有的标准,甚至还可能有评选不公、滥发“桂冠”之嫌。通过开源和蓄养,教师们的“水”多起来了,满盈盈地直往外冒,这坛知识之“水”、智慧之“水”在滋养自己的同时,也浇灌着他人心灵,让一个个学生都变得聪慧、文明,茁壮健康地成长,你就得给这位教师授一个相当的“标签”,让他更自信,更有尊严,使其教学和研究的能力与热情进一步升华。该给教师“标签”时你不给,让他等同于后进者或一般的人,他慢慢地也会产生倦怠,甘于平庸,而且,有关部门会被认为没有尽到人性化管理和积极作为的职责。如果该给业绩突出的“这一个”,你给了工作一般的“另一个”,说不定还会产生负面作用。最近几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各级政府对人才越来越看重,教师的劳动尊严日益受到重视,教师们能参与的评选项目也越来越多,不少荣誉更加倾向于一线工作的农村教师。过去曾经被视为可望而不可及的荣誉也“花落”默默奉献、业绩显著的教师头上,这其实也正应了一线教师追求专业成长、渴望职业建树的普遍心愿。
教师的专业之“水”,一方面,可以通过别人“灌”,如集中培训、教学观摩、听专家报告,经验传授等等。现在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的确不少,尤其是农村中小教师,进修培训、教研活动几乎贯穿在每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在长达近两个月的暑假里也很少有休息时间,都要参加几个培训班,如新课标培训、师德师风培训、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学科素质培训等。自2010年开始,全国各地还相继实施了“国培计划”,农村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线学习,与专家“面对面”听讲、与同行讨论交流,能以最低的投入成本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所有这些,收获是大是小,关键仍在自己。如果被动学习,志在“拿证”,交一些培训费、抄几份考卷、“跟贴”应付,也有可能领到“结业证”,有没有提高自己心里最清楚。同样是获得合格证书,真心学、耐心学、潜心学,怀着渴望的心情,接纳的态度,成长的目标,幸福的期待去学习,结合教学实践,广采博纳,学中深思,收获却是大有不同。简单地说,就是真正“灌进了水”。另一方面,教师要获得专业水平的真正提高,主要还得靠自己给自己“灌水”,尤其是能力的提升和师德的修养。学习力是教师的一项基本职业能力,不断地自我学习应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和生存状态。教师应结合教学教研,加强平时学习,利用好校本研修这个平台,利用好身边的宝贵资源,虚心求教,学以致用。还需要订一个个人成长规划,坚持不懈长期自学,经常反思教学得失,通过记写教育随笔、建立成长记录等方式促进自我提高,实现自我成长。刚上岗的青年教师常常发问:读书、记笔记和网上阅读难道不是最好的学习?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这其实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或者说只是第一步,他们不仅把学习当做一种生活的乐趣,而且在学习中达到心灵的共鸣,引发出新的思考、新的思想,并融化在教学行为中。
另外,教师所拥有的“水”应该是鲜活的“水”,不是死知识,不是固定不变的经验。在学习中,一边积累,一边思考,让知识“发酵”和“增值”,这样,“水”会满得快一些,还会自净、自生,变得清亮,而且流淌不竭。静心地学和思,不断地知与行,是最好的培训途径,是提高师德与师能、获得专业成长的有效形态。教学工作中,我们会看到,同是一届新聘教师,同到一所学校任教,刚来时的水平并没有多大差别,经过一两个学年就表现出很多不同,虽然都在工作、都在学习,但有的脱颖而出、声名远扬,有的却业绩平平、建树不多。这与学的态度、学的多少和学以致用的能力直接相关。
“贴标签”也有两方面的道理。从根本上说,教师获得相应的荣誉、称号在于教师个人品德、学识和业绩提高的程度,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还在教师自身,就是一时得不到应有的“标签”,仍然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做下去,获得专业成长,取得显著的事业成就,终究会有希望。是金子总会发光,高尚的师德形象和学者风范,学生、其他教师、家长、校领导总会看得见。从另一方面说,“标签”又实实在在是别人给贴上去的。贴与不贴、贴上啥名堂的标签、多大规格的标签,还不完全由自己说了算,要有有关部门认定和足够多的人认可。“口碑”这个最自然、最朴素的“荣誉”自不待多说,由有关部门认定的荣誉称号更有着认定的标准、程序和实施等具体举措。公开、公平、公正地运作,需要依靠行政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与时俱进的改革和规范严密的操作,也需要广大教师的诉求表达和积极参与。过去,初中教师晋升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很不容易,现在适当放宽了条件、增加了名额,教师们有了目标和积极性,努力工作去争取;过去,小学教师很难晋升高级职称,现在已看到希望。关于教师职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有两句精确的阐述:“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近年来,我们还看到在基层教师队伍中产生了由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五一劳动模范”、“道德模范”、“身边的好人”、学术技术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杰出人才等,教师们切身体验到国家对教育和教师的特别关怀与重视。只要踏踏实实地工作,持续不断地努力,即使你在平凡的教育工作岗位上,在条件尚不优越的农村校园里,即使你并不慕求名利、乐于默默奉献,你仍然会获得师生的敬重,获得应有的荣誉,会有尊严地劳动和成长,会幸福地工作和生活,从而,也将激发一种持久的精神动力,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得更令人民满意。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