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考试了,错别字怎么办

错别字像个梦魇,出现在中小学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公务员的试卷上,有时候出现在各种文件中、宣传材料中、标语、广告中……也成为语文水平下降的一个标志,被各种诟病。

马上要考试了,错别字也是老师的痛!

错别字的成因很多。首先是汉字同音字太多,翻开新华字典的音序检字部分,不带声调的音节有414个,带上声调的音节有1313个,如果按照3500个常用字算,平均一下,不带调的同音节字大概有8.5个,带调的同音节字大概有2.7个。这些同音字,导致了在习作或者句子中,选择困难。

其次,汉字形近字太多,凹凸,旮旯、杲杳、拔拨,大太犬,陪部,蓝篮,笼茏、梁粱……这些字相互的区别有的是靠位置、有的靠点画,有的靠偏旁,不细致观察和研究,根本发现不了这些殊微之处。

第三,现代书面语体系来自古代书面语体系,很多词语在学习的时候一般都“不求甚解”“连滚带爬”,“粗知大意”,最后就是写不对字儿。比如:迫不及(急)待,不是表示着急吗,就直接用了“急”,美轮(仑)美奂,轮是大,奂是多,本来是形容房屋高大众多,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就用来指美了,然后中间的仑和奂自然也跟美搭不上边儿,然后就被写错了……

如此种种,再加上学生在一定阶段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错别字自然就甚嚣尘上了。我们工作室的吕颖老师善用理字本,开启了六年级学生“捉虫”的旅程:

看人家小朋友的封面设计,是不是也很拉风

操作流程就是学生把自己平时作业里的、作文里的错别字找出来,剪一剪,分分类,粘贴在理字本上,小组讨论,找解决办法,把找到的办法通过理字本进行梳理,然后再测试,看纠错效果。

比如这个图中的“蠢”字就是先梳理字形,再厘清字义的引申过程,以及在每个义项上的构词。

在词义理解的时候也可以用图画来帮助,比如上图的“舔”就是添雪糕的生活经验,还用推杯换盏来表达应酬。

错别字,不经历学生自己的研究,只通过一遍遍傻写期待学生能改正,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用这样的理字本让学生自己亲历研究,搞清楚汉字和词语的意思,求甚解,而非连滚带爬,粗知大意,基本能够保证不再用错。

此外,工作室老师们在讨论的时候,提出既然叫“捉虫”,那干脆进行到底,微微老师贡献意见可以叫“部件缺失虫”“头尾颠倒虫”“结构混乱虫”“多手多脚虫”……在分类和命名的时候,本身也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呢。然后,过段时间,再针对这个修改的过程写下来,又是习作练习,又是巩固字的练习,又是自己研究的整理——理字本,字里乾坤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