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文学的芬芳和醇香

  日前在深圳举行的“第三届鲁迅文学奖”颁奖活动,让人们再一次有机会感受到了文学的崇高和神圣。这是一个以文学为主题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空气里浮动的是文学散发的芳香,人们心中充盈的是文学带来的欢娱。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理论批评……文学分门别类地在人们面前列队走过,接受热爱文学的读者的心灵检阅。
  这是以鲁迅先生的名字命名的文学奖项,是近年来中国文学发展的一次回顾和展示。是中国文学界以特有的方式,为自己的水文记录划出的一道明晰的标尺线。从毕飞宇的中篇小说《玉米》,李存葆的散文《大河遗梦》、史铁生的散文《病隙碎笔》,到成幼殊的《幸存的一粟》、王向峰的《〈手稿〉的美学解读》以及田德望翻译的《神曲》……每一篇文字背后,都隐含着每一位作者的辛苦劳作,都涌动着现实生活生生不息的创造活力。透过鲁迅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我们将会看到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最新缩影。
  为了这些作品的创作,作者们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劳动。优秀文学翻译奖的获得者田德望先生,在临终前不久才完成了这项跨度数十年的《神曲》翻译工程。优秀报告文学奖获得者加央西热的《西藏最后的驮队》,以亲历者的视角记录了藏北驮盐人的过去和今天,加央西热是迄今为止第一个书写驮盐队伍的人,是将这一极富民俗色彩、延续了上千年而今又即将消失的古老事物完整记录下来的第一人。加央西热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他以47岁的壮年之身,走完了自己神圣的文学之路。
  中国的文学有着千年传统,从未间断的汉语言文字,为中国文学延续着这一千年传奇。但新中国文学的确又是有着年轻生命的年轻事物,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变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文学的书写方式和表达习惯,不断涌动的现实生活又给文学的书写提供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理论批评,每一门类的写作者,都在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勇敢而智慧地探索着新的汉语语言文字的表达可能性。他们上承先秦唐宋的宏伟篇章,近追现代文学的大师巨匠,各自以超迈的豪情与勇气,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学表达之路。对于历史尚不足百年的白话文学的创作而言,这是每一代新生作家肩头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一边探索,一边摸索,一边创造,一边淘洗,一边收获,一边总结……
  新的文学传统就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点滴累积、逐步形成。在我们每一代新人的学习语汇中,如果能有某一位小说家创造的一句话,有某一位诗人创造的一个词,有某一位理论家创造的一个成熟的表达式,就足以令人欣慰。
  语言的历史是无数代人迢递相继的事业,而文学的鲜活创造和生动记录,将是构成这绵延相续事业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把薪柴。
  我们这个时代优秀的文学创作将在文学的历史发展中镌刻下一个醒目的标记。在我们的后人回望今日之时,他们也许会从中感受到我们今日的欢乐,今日的激动,会闻到今日的文字,在另一个时代散发出的经年的醇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