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朱元璋为什么要封建诸王?他没有注意到汉初的教训吗?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原后,开始分封自己的儿子到各地就藩,成为具有一定实力的藩王。作为帝王,朱元璋为什么没有考虑西汉初年的前车之鉴呢?

1.王朝安全的考虑

明朝虽然统一了中原,但北元残余势力依然很有实力,对明朝北部边境存在很大的威胁。明朝早期分封的诸王主要是塞王,也就是让他们来守卫边疆。这种守卫也不是放任藩王做大,一般情况下,都会安排一个将领,陪在藩王身边。一方面藩王年纪小,作战经验不丰富,需要一位老师指导。另一方面,双方也是相互监视的情况,避免出现威胁中央的情况。而威胁大明王朝安全的第二个因素是主弱臣强,实际上,在明朝之前,各个朝代都或多或少存在这个问题。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没有很深的家族根基,很难完全做到震慑得住群臣,即使他可以,他也害怕子孙被臣子夺去天下。为了安全,只能快速培养家族实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封王,领兵权。无独有偶,同样出身平民的刘邦在建立汉朝时,也选择了分封自己的弟弟、儿子和侄子。这是两个非贵族出身帝王对于天下能不能坐稳的应对反应。这个反应在短期看是奏效的,培养了自己家族的实力,抑制了臣子势力的发展。

2.藩王其实是可以控制的

虽然藩王有一定的军事权力,但对地方事务的影响有限,明初的藩王和西汉的封国不同,地方控制权基本掌握在明朝朝廷内部。这样的情况就决定了,一旦出现藩王造反的情况,明朝廷只要强化对藩王属地的控制,切断藩王的供给,藩王就会被彻底击败。朱棣之所以能够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主要是朱允炆的疏忽大意和操之过急,还有一些臣子面对皇族内战的中立立场。如果朱允炆能够稳步削藩,朱棣想成功是很难的。

3.肥水不流外人田

作为帝王,朱元璋的战略眼光不是常人所能比的。西汉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是前车之鉴,他不可能不知道,也不可能没有谋士和他说分封的危害。那他为什么要执意封藩呢?藩王固然会危害明朝廷,但这种威胁一般情况下需要一段时间以后,随着藩王和皇帝亲缘的疏远才会发生。而明朝的当务之急就是维护安全,依靠藩王做自己的屏障,来抵抗残元势力可能的反扑。依靠藩王的力量,来对抗功臣对皇权的威胁。而当藩王真正有威胁的时候,大明王朝已经稳定了,藩王完全没有实力和朝廷对抗,再逐步削藩。即使最后真的出现藩王打败了朝廷的情况,新皇帝还是姓朱,还是朱元璋的子孙后代。站在这个角度看,朱元璋只要保住天下,后世发生什么情况,只要还是朱明天下,就可以,其他的没有必要在乎。

4.藩王的相互制约

明初,朱元璋共封了二十五个藩王,包括他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孙,除了皇太子朱标和夭折的第二十六子外全部封藩。这样大规模的封王,对于明朝廷是有一定的好处,存在的这些藩王可能不服气明朝皇帝,但因为藩王太多,很难形成一致意见,也不太会推举一个新的皇帝。这就有点类似于西周,分封的诸侯众多。到东周时候,周王室衰落了,但诸侯长时间没有办法取代,就是因为诸侯太多,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长时间很难做大统一天下,周王室长期存在,成为天下名义的共主。朱元璋希望儿子之间相互制约,抵消对朝廷的威胁。而实际上,在朱棣起事的时候,宁王朱权也是有一定的实力,还有其他藩王都有一定的能力。可以说如果这些人心不和,很难威胁朱允炆的皇位。究其原因是朱允炆太着急了,让这些不服气的叔叔,基于各种原因开始联合。

朱元璋接近逆历史潮流的恢复分封制度,是基于明初内外力量对比考虑的。也进行了长远考虑,可惜的是,他隔代指定继承人,缺乏政治眼光的朱允炆,过早暴露削藩目的,引起朱棣等藩王警觉,反戈一击,实现藩王夺权的情况。对于朱元璋来讲,这个结局有点可惜,宝贝孙子丢掉皇位,好在皇位还是老朱家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