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城大街的变迁

摩肩接踵的行人,忙忙碌碌的商贩。问价的、还价的,夹杂着偶尔一两声的吆喝,再时不时的传来扩音喇叭一遍一遍地复读着所卖的物品。关城村熙熙攘攘的早市,一片繁华热闹景象。

     我们关城人无论现在有集市还是过去没有集市的时候,都有早晨去大街早市上买菜的传统。如今早市从大街移到村口,从村口又移到村北的文革桥两边,这样更便于卖菜的停车,也基本属于村子的中心地带。

     在过去,关城村居住人口没有占据这么大的地面,都集中在大堤南端,所以早市就一直在“大街”这个村中心,四个大队的社员们去买菜都比较方便。关城人说的这个大街,主要指的是从西边张喜明家――东边小楼饭店、从南边张树增家――北边转角的张增会家门口这段区域。逢年过节的时候,摆摊的还要多一些,主要就是围绕着供销社两个商店买卖东西。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商场无论在城市、在农村,他占据的地理位置永远是最主要的最繁华的中心地带。每天清晨,人们多数是拿着一个碗去大街买菜,其实菜的品种特别少,无非就是买点小鱼小虾、咸菜、豆腐、豆芽、或者臭豆腐、酱豆腐、虾酱等简单菜品。因为没有什么可以选择的蔬菜,没啥可转悠的,买菜的速度也特别快,像我们家这么近的,出去二三分钟就能买回来。其实街上也有卖肉、炸糕、油条、麻花等美食的,谁家能舍得买啊!5分钱炸酱一家子可以吃一天都吃不完。好多家就是用棒子面放点酱油,葱花,盐蒸点“面糊的”当菜吃。

     也记得七十年代有那么一段时间,村里是禁止私人做任何小买卖的,说那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属于违法犯罪,必须割掉资本主义小尾巴。所以,如果来了外村卖东西的,关城公社里就会经常有人出来“卡”。对于本村社员卖点淘来鱼或者自己种的菜,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管的并不像外来的那么严。

     老百姓所有的生活物品,都是在供销社里买。北面这个商店(如今永发饭店)因为80年代村里修路拓宽街道,从供销社商场到大学堂,把路东这一侧拆除了一间。所以当时感觉商场里挺霍亮的。商场里主要经营各类日用百货:布匹、鞋帽、针线、文具、牙膏、香皂、毛巾、洗脸盆、暖水壶、旮旯油、郁美净、扑克、手电、还有花书等等商品……反正样数挺多,品种挺全。有个天津女知青在这做过售货员,大小孩都很熟悉,关城人都叫以她说的天津方言来称呼她“买嘛”。

   南边那个商场(如今小国五金)则经营烟酒茶糖、调料副食、罐头点心……也卖过蔬菜。以商场为核心,曾经有过卖各种东西的小摊儿聚集在这附近,很多都被时代所淘汰,再也不会重现当年的景象。比如永发饭店门口靠西这个角,出小摊卖的是切成一角一角的西瓜、自制的冰水,像高粱秸一样的甘jian,菜瓜、甜瓜、瓜子等。商场台阶下,有卖有卖糖稀的,坐在商场门口的台阶上,身前一两个简易的小铁皮炉子,也就有一尺多高。炉子上蹲着一个小铁锅,锅内放上糖稀坨子,过一会儿就添几个棒子葫保持温度融化糖稀。有人买糖稀,就用截好的10公分左右长的小苇棍儿搀,一二分钱一根儿。(个人经验,糖稀与瓜子仁儿粘在一起挺好吃)黑色的糖稀说是红糖熬的,最低2分一根。发黄的糖稀可以买一分的,就是搀小点呗,2分钱就挺大的一个糖稀棍儿。我们也曾凑钱实验过,买4分的,他就不知道给多少了。她一边搀我们几个一边说:“多给点,多给点”,用长一些的苇棍儿搀出来的大糖稀棍儿,确实比买四次1分钱的给的多。人家吆喝一声:糖稀多给……,我们马上就调皮的接话音:粘牙咧嘴……!

   卖肉的也有好几家,经常占的地方就是商场门口靠东这,还有对面的副食商场东墙、西侧和小光超市的西墙处,小光这边长期有个木头架子,那是挂猪肉用的。几毛钱一斤,买肉的社员,全都要求多给点肥膘,肥肉膘耗出一些猪油来炖菜很香,油渣子香而不腻,用来炒菜、蒸菜、炖菜都特别好吃。
    在没有冰棍之前,夏季消暑的传统美食就是“冰花”。百货商场门口,副食商场西侧等是主要卖冰花的地方。冰是冬季时取自白洋淀口,那时候比较冷,淀水能冻一尺多厚。每年都有冰窖雇人开冰拉冰,到来年初夏就开冰窖出售。卖冰花的就是从冰窖里趸来的冰,准备两三瓶糖精水,用食用色调成红色、黄色,黑褐色等。用一个铁皮冰擦子来刨冰,刨满一擦后,打开盖子,浇上对了颜色的糖精水就行放你碗里就可以。2分钱一擦,又甜又凉又好看,去火消暑。拿着小勺一口一口吃,最后剩下半碗冰水,孩子们吃够了,老人们才舍得把冰水喝下。至于吃冰花等于直接喝淀里的水,卫生吗?那时候有“卫生”这个词吗?也不知道是淀里的水真的可以直接饮用还是人们免疫力超强,没听过说谁吃了冰花吃坏了的呢,而且有时候老人生病,没有胃口,也有给老人买点冰花吃的,虽然不为治病,但真是能消暑提神。

     没有小卖部概念的那些年,这段几十米的大街上,有好几家常出小摊的。许文华、张庆永、小六栓、小二子,张虎林、赵大馆等人是关城村最早在大街上做小生意的。他们卖的花生,瓜子,糖块,炸糕,油条,小儿酥、大片刀、花生蘸、酸三色、冰水、瓦瓦chan儿等令人永久难忘!
     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开始,很多大街上摆小摊的都进屋开始了小卖部,大街上做各种小买卖的也逐渐多了起来,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再也不用担心货物被“卡”了。清晨仍以卖菜卖鱼这些关城人喜欢的食材为主,白天则除了本村做生意的,还有外来人拉大片的、扣圈的、打气枪的,吹糖人的……不是集不是庙的,一个相对封闭的村落,显得格外繁华。又过了几年,大街上几乎没了空地,台球热潮席卷关城,一直到半夜里,都有很多张台球桌在玩儿,这就是关城村当年真实的大街景象!
文:张丑八
(0)

相关推荐

  • 深圳CBD,终于有了一个及格的MALL!

    更快洞察商业地产最前沿 ━━━━━━ 作者:王美丽 深圳经过40年快速发展,商业也取得一些值得骄傲的成就-- 从老东门步行街到罗湖万象城.从福田COCOPARK到益田假日广场.再到崛起的网红地海岸城. ...

  • “宣化记忆”征文 | 走在宣化街 | 作者:曹国平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阜外大街的吆喝声 见证北京的发展与变迁 (北京史话)

    上世纪初期,阜成门外关厢市场,远处可见箭楼.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拍摄的阜成门及护城河 阜外大街乃北京阜成门外大街之简称.从城门外护城河上的石桥至甘家口,全长约4里左右.1949年前后,阜外大街下辖阜外 ...

  • 《金元永济渠变迁》宋金时期相关城县的迁移裁并 郝金龙

    中国易史城镇的描述.多依河流,河的流径多以城镇的佞置标识,尤以郦道元的<水经注>发挥到淋漓尽致,<丈平鬟宇记>也表达到好处.御河两側的城因黄河北流曾迁移裁并,因佞置的变动导歟朗 ...

  • 关城早市的前身——大街

    摩肩接踵的行人,忙忙碌碌的商贩.问价的.还价的,夹杂着偶尔一两声的吆喝,再时不时的传来扩音喇叭一遍一遍地复读着所卖的物品.关城村熙熙攘攘的早市,一片繁华热闹景象.      我们关城人无论现在有集市还 ...

  • ​《民初奇人传》格局很大,不仅有江湖恩怨,还有历史上的行业变迁!

    由欧豪,谭松韵,秦岚等共同出演的电视剧<民初奇人传>正在热播中,该剧在6月12日上线后,屡次登上热播电视剧榜首!可见,观众们还是很喜欢这部剧! 这部剧,不管从整个画面呈现,还是演员演技,都 ...

  • 【长安村落】——炮里街道古沟村(变迁)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炮里街道东南5公里.白鹿原西畔,依塬边分散居住.2012年,有1个村民小组,50户,190人,耕地396亩.主产小麦.玉米. 相传,建村于明崇 ...

  • 六连降!“美国社会出现重大变迁”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5月5日报道,美国联邦政府当地时间5月5日报告说,美国2020年的出生率连续第六年下降,这是表明新冠肺炎大流行加剧美国女性推迟怀孕趋势的初步迹象. 报道称,在疫情暴发 ...

  • 宝应桥的变迁

    文/范敬贵 我见过那巍巍的穿山越岭的铁路桥,也见过那雄壮的索桥,但宝应的桥我的记忆中,是那样的清晰,是那样亲切,还时时走进我的梦乡. 京杭大运河贯穿宝应南北 , 大运河宝应段 , 运河临城段南至宝应船 ...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行政区划变迁史

    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锦城,是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市.超大城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 ...

  • 阔腿裤早就烂大街了,今春流行这3种裤,遮肉显高不说,还特高级

    五一假期过后,我们就要正式迎接夏季的到来了,这个季节永远是女生们最喜欢的,毕竟是美裙美腿美肌展现的时刻.不过趁春天还没过去,我们也要试试这3种流行裤.随着季节性概念的淡化,越来越多的女生也会选择多样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