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渡海2021年荐书第6期---《人类群星闪耀时》
推荐斯蒂芬.茨威格的这本书,这是一本体例非常特殊的历史人物传记。
封面上写着12位时代英雄,决定历史的12个瞬间,不可不读的传世佳作。
我听过很多次这本书,但一直没有认真读过。也许是因为不同意其夸大的英雄史观。书中认为那些瞬间,决定着个人,民族,甚至全人类的命运。虽然在个人的一生中和历史的进程里都难得一见,但它们的决定性却超越于时间之上。
我并不同意这种观点,我相信厚积薄发,世间的历史没有那么戏剧化。哪怕强如爱因斯坦,他也说狭义相对论,没有他,也同样会有其他人做出类似的发现,但广义相对论则不然。
我相信这个世间的历史有许多必然,整体还是存在大的趋势,但具体到细节,是哪一位英雄人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则不可知,不确定,时也,命也!
我们都必然死亡,但何时死去,并不确定。我们的存在或消亡,会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也不确定。多多少少会有影响,但大概率也影响不大,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写的《纪念刘和珍君》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直观地理解这句话,鲁迅先生是不赞成徒手请愿的,基于对于当局的清醒认识,认为只有革命,暴动才能推翻那不公正的统治,创造更美好的人间。
鲁迅先生说的对么?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持怀疑态度。
我不是怀疑鲁迅先生对于黑暗现实的判断,而是对于鲁迅先生对于未来的光明,进步,现在看来过于积极,乐观了!
这篇文章里,秦晖先生写道:
在世界历史上,强力控制下的大帝国从未能避免这种悖论:一方面消除混乱是维持帝国、实行强力控制的理由,
另一方面强力本身只能掩盖而不能消除致乱因素,以致于没有一个帝国是永垂不朽的。
而且越是强力控制的大帝国,一旦解体就更难建立正常秩序。但秩序再乱,恢复旧帝国也往往是永无可能。
于是“帝国后遗症”的结局多数都不外乎三者:
一是持续的混乱使人厌倦,社会情绪日益极端化,终于呼唤出一位铁腕人物建立新的强力控制,而且往往是比旧式强力更严酷的强力控制。
第二种结局是帝国解体后的混乱发展为内战,而内战中民-煮自由秩序的生存机会更加渺茫,绝大多数不外乎两种可能:或者内战中的胜者建立新的铁腕控制,其最终结果与前述第一种结局一样,只是经过内战代价更大罢了。
第三种结局是外部输入民-煮与法治的新秩序,从而摆脱“砖制的稳定”与“混乱的民-煮”之循环,这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德、日二战后在被占领状态下的民-煮化,二战后的西德没有步魏玛共和国的后尘,原因固然很多,二战后德国受美英法占领当局的改造无疑是重要的一条。但这种状况要接受被占领的统治,除非出现非常条件(战败)是难以让人接受的。
-----------
秦晖先生的看法,在我看来,非常理性,客观,但也无比残酷。
牺牲不一定就有美好的前程,这一点看法与鲁迅先生同,但暴力反抗就一定更好么?也不一定,只是在那个彼此激烈对立的情况下,也许那是更好地保存自己,战胜对方的渠道。
但走到那一步,往往也正是因为徒手的请愿。
当徒手的请愿面临冷冰冰的子弹与鲜血的时候,就会激起更强烈的反抗或者在恐惧本能下的偃旗息鼓。
前者引发更多的冲突,导致更多的流血。
后者也许于道德良心又过意不去。
但最终谁会成为历史的大趋势的一边?谁会是胜者?
长期的趋势也许好判断,但短至20年,30年,甚至50年,其实不知胜负。
常常“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在那20年,30年,50年并不是事实。
之所以有以上想法,是感叹于缅甸当前的局势。
军政府在国内,国际都不具有合法性,但握有枪杆子,掌握镇压之力。面对群众的抗议,为了维护他们认定的秩序,最终选择了开枪杀人。
花季少女献出生命。但前途依然渺茫!
这时候国际社会会怎么选择?会干预么?
国内抗争会继续么?还是军警会杀更多的人,然后镇压下去,政治风波就此偃旗息鼓?
都没有确定的答案,只能拭目以待。
我相信军政府不能继续执政是大势所趋,但也许就是20年,30年,甚至50年之后的事情。
这些与今天推荐的这本书有关系吗?
有关系,茨威格选择的12位历史英雄,有一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
就是写下《罪与罚》《马拉马佐夫兄弟》《地下室手记》的那位文学巨匠,被认为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的人物。
甚至在当代流行的美剧《后翼弃兵》,写1966年的美国,女主角学习俄语,为了挑战当时国际象棋第一人。与她同学的一些人,学俄语的动机在剧中表白只为了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著。
茨威格在书中用一首长诗描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28岁那年,因为参与政治活动,被判处死刑,正要被枪决,然后被枪下留人,改为流放。
在那个瞬间,他体会到人世间无处不在的苦难,却又因此而更热爱生命!
这是多么矛盾的感情啊!
诗歌非常动人!
他听到了一切被遗弃、被侮辱、麻木不仁、
受苦受难者的声音,
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殉难者的声音,
他听到他们的声音
以高亢的音调
冲上寥廓的苍穹。
而他仿佛看见
只有痛苦向上帝飘然飞去,
幸运极少的沉重生活
依然把他们拽留在地。
然而,在倾诉地上苦难的齐声哀号
阵阵袭击下,
无垠的天空已愈来愈亮;
他知道,
上帝将会听到他们所有人的声音,
他的天空中已响起慈悲之声!
上帝不会审判可怜的人,
只有无垠的怜悯永照他的天庭。
人间处处是瘟疫、战争、死亡、饥馑,
于是这个死里得生的人竟觉得
受苦受难倒是乐事,而幸运却成了痛苦。
闪闪发光天使
已降临大地
把痛苦中产生的圣洁之爱的光辉
深深的照亮大地的正在寒颤的心扉。
在这篇长诗之前,译者的导言中说:
普遍的观点认为,正是经历了这一重大变故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逐渐摒弃了社会主义理想,转而倾向于宗教和唯心主义学说,主张让革命走向妥协和非暴力的道路,并试图用宗教和道德力量代替革命。
以前的我大概会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转变嗤之以鼻,觉得这是革命不彻底的表现,是懦弱的体现。
社会活动者,就应该:
但现在的我不这样想了,我更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
哪怕看上去显得软弱了一些。但这个世界,真不应该让19岁的花季少女就这样被枪杀,被牺牲。
她应该读书,恋爱,享受美好的人生。
哪怕不能成为人类闪耀的群星的一颗,也可以拥有普通平凡的幸福。
但现实就是这样,那怎么办呢?
如果人人都被吓住,都畏缩不前,都不肯牺牲,那就改变不了现状,也就只有放弃自己的权利与自由,又重回军政府统治的时代。
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
VS
坐稳了奴隶与想做奴隶而不得
VS
牺牲斗争,换取同胞享有更多的权利
没有人可以或有权替他人选择,一个群体每个人的选择又构成了整个群体的命运!
最后,说说上周荐书的计划履行情况:
并不理想,又开始滑向放弃的轨道。
加上今天这篇,也算完成了推荐,但有两天,一天推荐了三篇,而其他日子各种因素拖了下来。
或者是因为不想读,或者觉得读的不到推荐的水平,或者一时偷懒,拖延!
这样不对,要改。
荐书其实不难,别把自己想的太高,别太懒就行!
每天按计划读待推荐书三十分钟,然后推荐之。
可以对于自己读到的表达赞同,也可以表达反对,可以写为什么想读这本书,学到了什么,或者幻想达到什么目标,可以写读了书后受到的启发,想做的改变,或者想要提出的反驳,进行的吐槽!
但最重要的,要养成习惯。
记住那个道理,300英里的路程,每天行进10英里,不论天气如何都要往前走,比起天气好走多一点,天气不好,走少一点的方案,成功可能性大得多,而后者更可能的是干脆放弃不走!
我要选择前者!
新的一周的荐书计划
3/5《爱上跑步的13周》《花间一枝禅》
3/6《完美人格》
3/7《此心光明万物生》
3/8《家训辑览》
3/9《菊与刀》
3/10《口才演讲经典》
3/11《从零开始学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