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女人作为《第二性》

- Knowledge comes - 

but wisdom lingers

—— a.tennyson

《第二性》笔记

    about reading   

/ PART 1/

最近对女性主义燃起了去挖掘的热情,可能是生活中遇到了关于性别的困扰,尤其是在工作中遇到的那些非公正待遇,如公司要求女性员工须提交怀孕计划,要求怀孕的女性员工签离职,对产假加以时间的压榨等等。社会上遇到的种种“象”,无不能让女性意识到自己的性别。

女性,并非男性的平等对面,在男权文化下,女性常常比作男性的附庸,不过是区别男性特质的非主体延伸罢了。

那女性真的存在吗?

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女性被“女性气质”所裹挟,也被它所定义,女性气质变成一座囚牢,一种障碍,一种限制。所以,历史上女性都被文化上的“女性”两字奴役着,她们有固定的服饰和装扮,有专门针对女性的仪式和限制——如割礼、如中国的妇德、如裹脚习俗....

时至今日,女性作为区别男性的存在,在许多方面依旧延续。“女司机”、“女汉子”等以“女”字贯首的名词,强调性别、指出特殊并非出于尊重,段子背后嘲讽的是女性的不自量力…

/ part 2 /

     and my life    

从这些方面来看,男权文化的视野下,女性并非相对于男性而言的平等存在,《第二性》的作者有“女人”Lesexes的构词法指出:男人可成为人类的代名词,而女性乃是为了与男性作区别,是“有生殖的人”,是性伙伴。女性在本质上是有性别的,女性面对本质是非本质,也即在男性面前女性是“非男”,是男性群体的“他者”。

从人类学的角度而言,他者更多的是指“外来者”、“非我族类”,从这个层面来说,在男性文化视角下,女性从来没被认作是自主的存在,永远只是相对的、是由男人决定的附属品。

可是,就算文化上是这样,女性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不存在的是“女性特质”这些外在的东西,这些文化附加给性别的特性。这些“特性”不能定义女性,却在事实上已成为了女性的“枷锁”,时至今日,不光男性以“女性气质”来看待女性,许多女性自己也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所以,女性虽然存在(生物学存在男女性别差异的存在),却常常要通过扭曲的的方式认识自己,通过主体文化的要求要塑造女性——因为受的也是男性主体的教育,自己作为女性存在倒摆在其次了。

倘若我们剥离文化灌输给我们的女性的标签,解放长久根植内心的妇德的束缚,在通过学习的深入而自我觉醒,一点一点地修正错误的认知,或许可以重新建构出真实的女性主体。

当然,大部分男性不存在这样的困扰,他们这个群体一直有强烈的自我认同。

/ 感受 /

    part 3    

读书读的较浅,表诉起来还是比较拗口的,思路并不是特别清晰,可是通过书写,也是一种很好的梳理,导言部分通过仔细的阅读,第二遍比第一遍顺畅多了,自己的理解也比自己想象中要好。

逼自己一把,读书也读完了,周更也完成了,这大概是一种意外收获,一举两得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