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不是实心的?细思恐极的《山海经》早有记载,人们却不愿相信
山海经作为我国上古第一奇书,一直备受争议。
历朝历代的专家学者也对其褒贬不一,有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这是一本荒诞的巫术之书;也有人对此推崇至极,认为书中记载的很多事情都是真实存在的。
熟读过山海经的朋友应该知道,此书对上古世界的描述是非常细致的,大到山川河谷,小到动植物的基本形态,都描写的一清二楚。
这难免不会让人产生非常认同的感觉。
但可惜的是,书中记载的内容,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可靠的证据。
对此,就有专家学者提出,山海经记载的可能是一个平衡宇宙,或者是古人周游世界后撰写的游记。
不管怎样,书中记载的世界究竟在哪里,已经无从考证,成了一个历史谜团。
对于古人曾周游过世界的说法,还是受到很多人的认同的。
因为书中曾经记载的许多山川地貌,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相似的地方。
但这种说法的漏洞便在于,古人是如何漂洋过海,走遍不同大洲的。
那时的航海技术,相对落后,应该不足以支撑古人周游世界。
近期有人提出,山海经中记录了一个丢失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的确切位置应该在地心。
这个观点可谓惊世骇俗,那么有没有一定的合理性呢?
在科学界一直有一个惊世骇俗的猜想,即地球实际上是空心的,地心有生命存在。
这个猜想最初被提出时,被认定是哗众取宠的伪科学。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猜想已经得到了证实。
原因是地球的质量只有6兆吨的百万倍,如果地球是实心的,质量远不止于此。
如果地心存在生存空间,生活着很多地心人,那么他们进化到了什么程度?
据推测他们的科技应该发展非常迅速,应该远超现在的地表文明,因为地球内部的环境近十亿年来均处在非常稳定的情况,且是恒温的。
这也能变相解释经常出现的不明飞行物事件。
为什么说山海经记载的实际上是地心文明的世界呢?
首先我们来梳理下山海经记载的大事件,在4000-5000年前,一场史前大洪水席卷了世界。
关于这场大洪水,在圣经与其他一些古籍中均有记载。
在大洪水过后,女娲开始造人。
而这次造人计划,很多人认为是神话传说。
但有没有可能这是地心文明的行为呢?我们则是地心人的后裔。
这也能解释了为什么人类,不适应气候变化,容易被晒伤等原因。
至于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之后再讲。
假设地心文明存在,且科技实力远超地表文明。
那么山海经中的许多记载,就不会显得太过离奇。
如书中记载的巨人族、小人族、独眼族、长腿族等则很可能是高度智慧化的机器人。
也解释了书中记载的昆仑墟、不周山等名山找不到的原因,因为它们不在地表而是在地下。
而山海经中记载的那些具有'超能力'的神仙,则很可能是地心人,出手干预地表文明进程的结果。
至于地心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对此小编有种猜想。
涉及到黑暗森林理论,地表人类的存在,实际上是地心人的有意为之,目的是伪装成相对落后的文明,借此来躲避宇宙其他文明的打击。
这可能就是大洪水之前的文明不断毁灭的原因,如亚特兰蒂斯文明,是不是有些细思极恐呢?
上古奇书《山海经》:中国孩子的启蒙书
《山海经》更侧重文化精神,是孩子最佳的文化精神启蒙。
它保存了大量的凝聚着原始文化信息的原始物占,蕴含着潜在的神话学价值。
《山海经》对追溯事物起源的神话(创世神话、部族起源神话、文化起源神话等)记录较少,而对英雄神话、部族战争神话记录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特点和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
故事的价值在于潜移默化地将精神传递给孩子。
孩子们除了得到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更会在脑海中留下最初的精神种子,像善良、勇敢、正义。
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传统正是通过一个又一个英雄神话故事传递的。
小孩子天生就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抱着手机玩游戏,刷短视频,甚至模仿短视频里的行为,在他们的眼中,世界仿佛就装在小小的手机里。他们的想象力被禁锢在几个手机app里面。
孩子的想象力同样需要引导和启发,而阅读充满想象力的书籍是绝对不会过时的做法。
《山海经》内容之丰富大大超乎我们的想象,资料齐全,内容丰富,各种古代奇异事件,各种传说故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见一个不同的世界。
正是因为《山海经》的荒诞不经,几千年来该书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因为很少被后人所改动,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书的风貌和许多珍贵的远古资料和信息,是一本我们所值得认真去钻研的上古奇书。
伴随着专家的深入研究,证明它不仅是一本神话书,而且还是一本很早的历史书籍。在现在的中学语文地理必学的《水经注》中,有数十处引用了《山海经》。
想要读的朋友们是不是有个担心,那就是文言文晦涩难懂,我读的这套是白话文的《山海经》。不用担心看不懂。
这套书籍里还有大量丰富的配图,看起来不会枯燥无味,图片和文字结合,更加有趣味!
当你读完之后,还可以讲给孩子听,不仅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面,还可以增加孩子的想象力。
儿时的鲁迅就把《山海经》当作最为心爱的宝书,初中语文课本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讲的是儿时鲁迅先生对《山海经》的一段痴迷记忆,并且很多的想象力都是受它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