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新林/永远的老梨树
冯新林
老梨树开花了,在梦里,不止一次有这样美好的梦了,老梨树抽出新枝,发了嫩芽,绽放一树花,白的、粉的、浅黄、淡红,一簇簇,五彩缤纷。梦醒来的时候,我的心怎样也平静不下来,窗外星稀稀疏疏,风吹得紧,雪该下来,依然没见影儿。老父亲在电话中说,老家的雪倒是厚实,能够盖住还没起身儿的冬麦。我拾着梦境,回到了童年,回到老梨树下我的家。
家在豫东南沈丘县冯营乡,查看地方志,冯营乡冯姓是明代从安徽临泉迁入。村名原来叫冯大洼子,后李自成进北京,曾在此驻扎,故沿线村庄至今仍多称为营。我家在寨外村西,记事时,再向西隔三两户人家,便是田野,中间点缀着或大或小或新或老的坟茔,以致于天一擦黑儿,小孩子就钻进屋里不敢出门儿。三间坐北朝南的堂屋,用砖凑合了七层根基,上面便是土坯,土坯用麦草作捻掺土制成,屋顶是麦秸秆铺垫。屋山墙东,有一个水塘,状如葫芦,由北向南展开,水塘西岸,半坡栽着棘条,离岸一米左右,相对长着两棵梨树。
梨树是父亲分家所得。父亲弟兄三人,大伯和小叔住西边的老院,院子内两棵杏树、一棵枣树和几株石榴树分别归属于大伯和小叔,两棵梨树在东院,自然就属于我的父亲。老话儿说,果子好吃,树难栽。当时那杏树枣树梨树在我的眼中,都是大树,树冠能遮几张大席,树干有四五岁孩子的腰粗。父亲说,这些树,都是他的爷爷种下的。父亲的爷爷是个遗腹子,经常受包括自己亲人在内的欺凌,但父亲的爷爷命里该开枝散叶,生了五个儿子三个女儿,这才后来有了我们这个分布全国各地的近二百口人的大家族。
梨树下是我童年快乐的天堂。春天,梨花开了,白中带粉,白里透黄,一嘟嘟,一簇簇画不来,描不出,花的清香引来嗡嗡嗡的蜜蜂。这时,天气转暖,终于脱掉厚重的棉衣。小黄狗安静地伏身树下,几只鸡儿在觅食,一会儿走进白花花的树荫里,一会儿又在水塘边喝水。鱼自然开口了,找根大头针,用嘴咬紧,弯了个弯,鱼钩便成了。梨树边的水塘归属我和前边的大伯家,塘不大,像个宝葫芦,嘴儿在东北,肚儿在西南,一下雨,村子西北角的水都向里面流,水肥,鱼自然生得就快就壮。一顿饭的功夫,梨树下的瓦盆里,扑楞楞净鲫鱼板子。还有几条长着一对大钳子的老虾,晚上包层溏泥放入灶内,那种鲜美到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
梨树树荫渐浓实的时候,夏天来了。梨花褪去,青皮的小梨儿从叶片里探出头来。这是一年中最忙最累的季节,天泛鱼肚白儿时割麦,晌午头毒日头下锄秋,人们都会蜕层皮。梨树下,白天是饭场,就着水塘荷的清新,吃食儿不一样,但都津津有味,饭碗透底儿时,老年人会用食指抹一抹碗里,放在嘴里吸净。不要笑话他们没成色,那是不抛撒粮食啊。晚上,梨树下是天然的大炕,拉半片席子,带半条粗布床单,两只鞋子一合,就是枕头。蛙声歇时,会有鲤鱼打挺儿,水塘的月亮搅皱成一塘碎银。睡不着时,大家便开始讲故事,鬼的怪的,素的荦的,老的新的,古的今的,就像一个天然的说书场。现在想起来,我的文学和人生的启蒙,也在这月光中梨树下的书场。
最有趣的莫过于在梨树下的水塘边钓黄鳝了。向母亲讨一根纳鞋底的大针,用母亲纳鞋底子的线绳,拦腰栓在针上,在粪坑边刨来根绿头臭蚯蚓,准备妥后,赤脚踩着溏泥,小心翼翼,瞅准目标。钓黄鳝须胆大心细,黄鳝窝大多打造在水塘边的背影处,梨树下靠水边的棘条丛,是最好的选择。黄鳝爱那地儿,蛇也不会放过。胆小怕蛇是干不了这活儿的。要会分清鳝窝和蛇洞,鳝窝光滑发腥,蛇洞口粗糙发臭。踩准鳝窝后,用硬泥围上,里面灌入水,蚯蚓顺针穿好,放在洞口。食指弯曲于大拇指中间猛弹洞口的水,发出啾儿的声音,那是呼唤黄鳝。蓦然,洞口水异动,钩被拉走,用手一顿,顺着的针即刻横起在黄鳝的肚子里,稍加挣扎,便被提了出来。鳝肉不稀罕,鳝血金贵,剁下鳝头,血滴到事先备好的纸上,在太阳下晒干,如果小孩子磕着碰着了,剪上一块贴在伤处,三两天就好了。这也是老人们传下来的偏方吧。
秋天到了,豫东平原,红的高梁、黄的大豆、白的棉花,大块大块地的红薯,蝈蝈吱吱地唱着,和着近处村庄里的秋蝉,这是一个叫人心里踏实的季节,肚子不用担心塞不饱了。我家的梨也变得金黄诱人。
我是看着我们家的梨由青变白再发黄的,梨成熟的过程,对我来说,既幸福又痛苦,既期盼又煎熬。有时候实在馋得不行了,就偷偷摸摸摘下一个,尝一下。摘梨的日子,是我们家和前后左右邻居的节日。那时果子树原本就稀少,像我家那么大的梨树更是罕见。挑上一个无风无雨天晴日朗的日子,树下摆设香案,净手焚香,谢天谢地谢树,把对大自然的馈赠感恩尽情表达。年轻人爬到树上,用自制的摘梨的网舀开始摘取。梨树的树冠很大,有三分之一的枝干伸展在溏的水面上,为防止梨掉落水中,树下架起撒网。树顶端的梨,光照足,个儿大,色儿正,要小心翼翼地摘下,另放入竹蓝里,送给家族的长辈。等分送给大伯、小叔和邻里后,母亲把品相好点儿的梨挑选出来,单日子逢集时,母亲㧟着条筐,搭上蓝道道毛巾儿,卖梨换俩钱贴补家用。
母亲中等身材,漫长脸儿,大大的眼睛,双眼皮儿,是一个平凡普通的农家妇女。母亲一生操劳,辛勤、实诚,有时候又有点小性儿,每当想起我的苦命的母亲,泪水就会夺眶而出。听老辈讲,我的母亲满月时,被壮丁拉走的姥爷战死于徐州的抗日战场。姥娘含辛茹苦把她拉扯大。嫁到我们家的时候,针线活,家务活弱一点儿的母亲,加上实诚,自然不受待见,更何况父亲读过书,又是他同龄人中的人尖儿,婚姻的不对等,母亲少不了挨打挨骂,我小时候常常生活在父母吵架生气的恐惧中。那时,我总盼着快快长大,保护自己的母亲。
有一次,邻居的一个远门叔叔,在生产队大集体割豆子时,当着大家伙儿的面,取笑我的母亲,我像是感到莫大的羞辱,小老虎样儿的脾气爆发了,我掂着小铲刀,向他砍去,把他撵得到处跑,边撵边骂,疯了似的,谁也拦不住。自此,谁也不敢轻易开我母亲的玩笑了。那时,我才上小学二年级,满打满算不到十岁。几个算命先生都说,我扎根晚,六岁才扎根儿,小时候爱生赖,母亲到庙里烧香,那神像前许愿,生怕我有个闪失。我时时觉得,母亲最疼我。懂事了,我心里总想着要混出个人样儿来,给自己苦命的母亲争口气!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当我工作事业家庭刚有点起色,母亲脸上刚刚带着喜悦和幸福的笑容时,病魔却夺去了她的六十二岁的生命。母亲生病的前几年,还在操持着这个家,以自己的微弱之力。她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饭做好时,她总是最后一个给自己盛。她体量自己的孩子,心疼自己的孩子。我上大学的次年,大侄子出生,接着,二侄子第二年也来到我们家,大侄子断奶后,便由我的母亲带着,白天贴在母亲身上,夜里,母亲又搂着他睡。侄子闹了,母亲就让他吮吸自己干瘪的乳房,侄子小,不懂事,有时又吸又咬,母亲疼得两眼泪,忍耐着。母亲因此也最疼我的大侄子,感觉他吃奶短,亏欠的多,哪怕一块糖,几粒花生,母亲都会放在枕头下,给我的大侄子留着。我苦命的娘啊!我成了没娘的孩子,心里的话,只能跪在母亲的坟前,在如白色蝴蝶的纸钱中诉说。
抹去思念的泪水,平复激动的心情,冬天的梨树,瘦了、累了、老了,梨坠弯曲的身躯,还没有完全舒展,寒风吹过,枯叶飘落。老家缺柴,常扫树叶儿烧火煮饭,但梨树的叶儿,我们是不舍得烧的,远离根儿,在树下埋掉,这倒不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情思和胸怀,总觉得别亏欠了梨树,才是个理儿。
场光地净,雪落了,水塘结了层厚厚的冰。小时候的冬天,格外冷,冷得回忆都会打颤颤。梨树在雪中静静地伫立,像一幅大写意。雪愈白,枝丫高愈黑。树干间堆放着秋天割下的红薯秧儿,如画卷里不经意滴落的一点浓墨。
吃过照例是红薯饼子和红薯茶的晚饭,拿着自制的手电筒,在梨树上的红薯秧儿上捉麻雀儿,一捉一个准儿。偷个邻家芝麻杆个子,僻静的塘边烧麻雀儿,给吃红薯吃得作心的童年打打牙祭。
年说着说着就到了,腊八吃米饭,大人小孩都平安。我端碗米饭,规规矩矩地抹到梨树上,边抹边仿照着大人样,祷告着:梨树犁树吃米饭,你喜欢,我喜欢,我喜欢添一岁,你喜欢结的果子成联蛋儿。年三十一大早,家家户户贴对联,我会把写得有模有样的“出门见喜”四个大字,牢靠地粘在梨树上,新年来了,红红的对子,给梨树平添了几分节日的喜庆。
时光流逝,我长大成人的时候,梨树老了。葫芦状的水塘在证实了几个风水先生的吉言:水晶晶,出功名,周围先后考出十几个大学生后,被填平修成了水泥路,在我钓鱼摸虾的地方,停泊着我回家开的车。老梨树前年还开花,去年再也没有发芽,我找园林部门的朋友咨询,似乎也没有办法。我的老父亲今年已八十七岁,老梨树至少一百五十年的寿龄。一百五十岁的老梨树,在滋养着一个家族的同时,默默地承受着风,承受着雨,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见证着一个家族的繁荣,成为我梦中永远的欢乐和幸福。
我又一次梦见老梨树,在大年初五。回故乡过年的我的两个侄子赶来看我,我对侄子、儿子讲了老梨树的梦境,他们都吃过老梨树结的果子,都说味儿最正最纯。我们一起留下合影,我把这张全家福发在微信上,兴之所致,写上几句:大宝浙江成网红,二宝天津管工程,三宝荣耀在军营,初五齐来聚绿城,男儿个个带笑容。
老梨树,我永远的老梨树!
作 者 简 介
冯新林,男,1962年10月出生于河南沈丘县,1982年大学中文系毕业。当过教师,宣传干事,政工秘书,八二年开始发表作品。1996年任郑煤集团报社副总编辑,2005年任郑煤集团新闻中心主任,2009任集团下属区域公司政工处长,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2017年初改任调研员。善长各种文体的写作,新闻宣传的策划。系郑煤集团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郑州市作协会员,中煤作家协会理事,中煤记协副秘书长。有诗,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发表并获奖,获全国企业报新闻奖,获郑煤集团首届拔尖人才等荣誉。
“河南文学”是河南省阅读学会下属的一个纯文学公众平台。以“不薄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国各界征稿(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
本平台每周一、三、五更新
投稿邮箱:zzzuojia@126.com
出品/河南省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编辑部
主编/李 一
责任编辑/达 林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