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母亲的故事

  欧阳修的母亲的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呢?著名的诗人欧阳修的母亲是一位深明大义、博学多才的女子,人们对于她的评价非常的高。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欧阳修的母亲的故事,欢迎阅读!

  欧阳修母亲的故事篇一:

  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故里,永丰县沙溪镇泷冈西阳宫旁,曾耸立着一座雄伟的楼房叫“荻楼”,这座“荻楼”就是为纪念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夫人“画荻教子”而建造的。

  郑夫人,名失考(980——1052),出生于江南名门望族。她知书达理,恭敬勤俭,宽仁慈爱,贤惠孝顺,是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

  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欧阳修的 父亲欧阳观在调任泰州(今江苏泰州市)军事推官时,因病瘁死于泰州官舍。欧阳观生前居官清政廉洁,为人刚正仁厚,乐于施舍和接济于人,家中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埴”,仅能维持一家四口的粗茶淡饭。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病逝以后,已是一双儿女的母亲郑夫人因陷入困境,生活所迫,只好携儿带女投奔在随州(今湖北随州市)时任推官欧阳修的二叔欧阳晔。到达随州以后,郑夫人母子三人得到了叔父欧阳晔生活上的鼎力相助。郑夫人在欧阳修叔父家中就开始对欧阳修进行早期教育,用父亲欧阳观处世为人的风范对幼小的欧阳修进行教育。

  欧阳修到了入学的年龄,郑夫人为减轻叔父欧阳晔的经济负担,一方面勤 俭持家,尽最大努力自食其力,另一方面因叔父欧阳晔家境也较窘迫而无力聘请私塾,郑夫人便自己担起了儿子启蒙教师的重担,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对欧阳修进行文化启蒙教育。

  当时随州城外的涡水河畔,生长着一大片荻草,而荻草的茎杆坚韧如木。郑夫人为节省开支,便经常把年幼的欧阳修带到河边的沙滩上,折来荻杆作笔,以沙滩为纸,席地而坐,手把手教年幼的欧阳修识字写字。在回家的时候,郑夫人还会折上一大把荻杆带回家,找来一个大木盆,盛上河沙,用从河边带回来的荻杆继续在沙盆里教欧阳修习文写字。

  郑夫人的谆谆教诲以及生活的艰辛,致使欧阳修从小就勤奋好学,聪颖过人,所读之书过目不忘,欧母便成就了历史上一段“画荻教子”的千古佳话,也为欧阳修日后成为北宋文坛盟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人高度评价欧阳修的`母亲郑夫人:“亮节失青春,叹离鹰苦鸣,别鹄凄呤,五夜怆神深渗澹;恩伦褒丹陛,忆弋雁失群,丸熊课读,三十年回首尚辛酸。”

  现今“荻楼”历经沧桑巨变无存,但欧母甘守清贫,崇尚节俭的品德和“画荻教子”的感人故事却世世代代被传诵。郑夫人因此也就成为了中国古代母教文化的典范。后来,人们为讴歌郑夫人不被贫穷所困,毅然以沙土为纸,荻杆为笔的艰辛教子精神,在欧母的墓碑上写下了“阡表不磨崇国范,古坟犹带荻花香”的赞联。

  欧阳修母亲的故事篇二:

  欧阳修(1007—1072)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4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是跟着一直守寡的母亲长大的。欧阳修的父亲当过地方官,为人正直、好客。他在世的时候,家中门庭若市,经济也宽裕。他去世后,家境逐步贫寒,后来,竟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孤儿寡母在这样的境况下生活,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欧阳修的母亲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她家穷志不穷,靠自己辛勤劳动,一心养儿长大。欧阳修五六岁了,他母亲就教他读书识字,教他做人的道理。没钱买纸笔,就用芦杆代替,把沙铺在地上当纸,一笔一画教欧阳修写字。一年大一年的欧阳修逐渐懂事了。他很体谅母亲,一边读书,一边尽力分担家务。欧阳修尽管已经懂事了,但他不明白母亲怎么有那么大的决心和力量来抚养自己。一次,欧阳修问起了这件事。母亲深情地说:“你父亲死后,我能守寡抚孤,是因为我了解你父亲的品德高尚。我爱他,也爱你,我决心把你培养成像你父亲那样的人。为了你,再大的苦我也能吃。”之后,她对欧阳修又讲起了自己的身世和欧阳修父亲的为人。

  “我嫁到欧阳家的时候,你奶奶已经去世了。可是,我从你父亲对你奶奶的纪念中,知道他是个很孝敬长辈的好人。你父亲在家尊敬长辈,在外当官的时候,对公事严肃认真,从不马虎。他白天办公,晚上还要看公文和案件材料,往往熬到深更半夜。对于死刑的材料,总是反复调查、核实。他常说,人命关天,马虎不得。后来由于劳累过度,积劳成疾,他知道自己不行了,就对我说:'我不能看孩子长大了,希望你今后把我的话告诉孩子:人不要贪财图利,生活上不要过分追求,要孝敬长辈,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这是你父亲的遗言,望你好好勉励自己。”欧阳修听到这里,抽泣着对母亲表示:“我一定继承父亲的遗志,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后来,欧阳修做了官,任参知政事。庆历三年,他因积极支持范仲淹、维持新法被贬职。欧阳修的母亲说:“为正义被贬职,不能说不光彩。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思想上只要没有负担,精神不衰,我就高兴。”

  把美德、善行推介给你的孩子们;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的只有它,而不是财富——这是我的经验之谈。

(0)

相关推荐

  • 宋朝进行时——写好看的历史196

    196欧阳修 先从大文豪说起.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景德四年(1007)六月生人,祖籍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永丰).根据欧阳家的族谱,那是一个名士辈出的望族,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就是小欧的二十世祖. ...

  • 经典文言文赏析|欧阳修苦读

    原文 欧阳修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母以荻②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③士人④家借而读之,或⑤因而抄录.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⑥读书是务⑦. ...

  • 鲜为人知的曾国藩第二故居黄金堂

    黄金堂是曾国藩家族在白玉堂以外兴建的第一处宅院,也是当曾国藩征战在外时,他的夫人孩子居住了十余年的地方.今天,曾国藩的出生地白玉堂和"乡间侯府"富厚堂已是广为人知,相对而言,黄金堂 ...

  • 像流水一样追寻 ——欧阳先生城市地理(2)

    彼此陪伴,相互成全 跟着刀哥看教育 像流水一样追寻  --欧阳先生城市地理(2) 2.随州:书香 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欧阳观调赴泰州判官,履任不久,即染病而亡.因其为官清廉,家里几无积蓄和置产 ...

  • 像流水一样追寻 ——欧阳先生城市地理(1)

    彼此陪伴,相互成全 跟着刀哥看教育 像流水一样追寻 --欧阳先生城市地理(1) 0.引子:回响 谈论北宋历史,无论文学,还是政治,欧阳修都是不能轻易翻过的一页. 他上承韩柳,下启三苏,接续并推进在文学 ...

  • 欧阳修生在四川,长于湖北,公认的欧阳修故里为何是江西吉安?

    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父亲,名叫欧阳观,他在北宋咸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000年,金榜题名高中进士.欧阳观是大器晚成的人,他高中进士的时候,已经49岁了. 公元10 ...

  •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肖佳忆 ‖ 欧公与绵州的关联探析(下)

    欧公与绵州的关联探析(下) 肖佳忆 三. 修生绵及传承影响 欧阳修"生于绵"[88],"先人为绵州军事推官时,某始生"[17]."父观绵州推官,修实生 ...

  • 讷于言

    在爸妈家每天总会接到几个拜年电话,有的是想来拜年的,按照母亲叮嘱都一一谢绝了.因为父亲免疫力低,又存在疫情的风险,总是尽可能减少人员接触为好.母亲因为咳嗽声音沙哑,不愿意接电话,因而我便成为话务员了, ...

  • 面母无终日 | 三个宁海名人母亲的故事

    FLO 面母无终日 三个宁海名人母亲的故事 文/应可军 无论在何年何代,母亲的形象总是那么伟大,母亲节将至,让我们为她们献上最美的祝福!在她们耳边轻吟一句"母亲节快乐"!我们不送康 ...

  • 佛陀与母亲的故事,献给伟大的母亲!

    故事一 一次,佛陀与僧众正在路上行走,远处走来一位老妇人,她看见佛陀的庄严法相后,心头猛地一抖,怔怔地呆立在那里,之后不顾一切地趋向佛陀,口里哭喊着:"儿子.儿子啊--.",身旁的 ...

  • 黄冀||我的父亲母亲——母亲的故事

    黄冀||我的父亲母亲——母亲的故事

  • 北野武与母亲的故事

    北野武之母,北野佐纪,于1999年逝于长野,享寿95岁.佐纪与北野武的父亲菊次郎育有三子一女,北野武是幼子,著名的日本讽刺明星兼导演. 北野武不久前又获得一个电影的国际奖.几年前他的母亲去世,他回故乡 ...

  • 【中州作家】苏相群:伟大母亲的故事 (2)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93] 伟大母亲的故事 (2) 河南邓州       苏相群 喜熬夜爱上网,这是从步入社会时起,就对我极富有兴趣的一件事.     昨晚,在网上得读一则感人故事,让 ...

  • 爱迪生和母亲的故事

    大发明家爱迪生小学只上了三个月就被退学了,之后完全靠母亲南希的悉心教导,才使他成为世界闻名的发明家.南希只是一个普通的母亲,既没有高深的文化背景,也没有什么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她从不禁锢 ...

  • 我和母亲的故事

    那夜,翻来覆去,终是难以入眠.鞭炮声接连不断,欢声笑语充斥在耳边,白菜水饺的余香似乎还还逗留在唇边.那年除夕,一连串关乎亲情的故事像涓涓流水,在脑海中流淌.特别是,我与母亲的故事. 念书时,我最爱吃母 ...

  • 刘自果:我的婆婆、妈妈和母亲的故事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 ...

  • 未来网评:“春运母亲”的故事是千千万万奋斗者的共鸣

    "有一种浪漫的相遇,叫久别重逢:更美好的,是重逢之后,发现你过得很好".这两天,相信有无数中国人因着一段共同记忆,深刻体会了这句话. 时间拨回到2010年1月30日.她身躯如弓,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