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心悸
悸,心动也。――《说文解字》
这个悸字,心在一旁竖立着,右边是一个季字。这个季,《说文解字》:季,少称也。从子,从稚省,稚亦声。意思是上面那个禾字是稚的省写,这样一来季本意就是幼稚的儿子的意思,引申一下就是末了、终了的意思。那旁边来个心,意思就是心跳要末了、终了的感觉。
所以心悸,实际上是很难受的。经常会有病人因为心慌心悸,查心电图也就是一两个早搏,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但是患者会跑过来跟大夫说“我总担心它(心脏)跳着就不跳了”。其实你就一个早搏哪至于呀,但是这个感觉确实是真的。
张仲景祖师爷在《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了各种“悸”,关于脉除了“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外,尚有“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结代脉显然是气血不续,后者寸口脉弱,本意我想是指左寸脉弱,心血不足,所以出现了悸。
仲景治疗悸动的方子有:桂枝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小建中汤、真武汤、炙甘草汤、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茯苓、四逆散加桂枝、茯苓甘草汤、理中丸加茯苓、小半夏加茯苓汤、五苓散、半夏麻黄丸。
从仲景祖师处方来看,诸方治悸,似乎都离不开桂枝和茯苓,除了半夏麻黄丸之外,其他处方都有桂枝或者茯苓,或者二者一起使用。简单来分析,这个悸本来就是一种感觉心脏要不跳的感觉,心脏属火,也就是说感觉火要灭了,什么东西是火所畏惧的呢,自然是水啦,那个水在火一旁呆着,所以感觉要火要灭了。所以选择茯苓来治疗心悸是可以理解的。那个还有一种是火真的很弱小了,这个时候没有水,也要感觉要灭了,那个时候就用桂枝了,给壮点火气。上面这些都好理解。
那这个半夏麻黄丸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文很简短“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前人是这么分析的:《伤寒补正》:“《伤寒论》心下悸用桂枝以宣心阳、用茯芩以利水邪,此用半夏、麻黄非故歧而二之也。盖水气凌心则心下悸,用桂枝者,助心中之火以敌水也;用麻黄者,通太阳之气以泄水也。彼用茯苓,是从脾利水以渗入膀肤,此用半夏,是从胃降水以抑其冲气,冲降则水随而降,方意各别。”《伤寒论注》:“徐彬曰,阴邪者,痰饮也,故以半夏主之,而合麻黄,老痰非麻黄不去也。”
我认为这个悸无非是心之气血不足,不足有相对的不足,也有绝对的不足,那么这个就好理解了。
相对的不足,是因为气血上升的时候被邪气阻隔了,阻隔的邪气无非是痰饮瘀血食积气滞寒凝等,绝对的不足,那个确实是气血供不应求。
所以半夏麻黄丸,我想大概是痰浊阻滞,并且有气机沉滞而不开,所以用半夏豁痰,麻黄消散沉滞的气郁,气血得以继续供养于心,自然心悸得除。仲景其他诸方,虽不是用了茯苓就是用了桂枝,或者二者一起用,我想大概也是这个原则,因为有水饮邪气阻滞,自然要祛除这个阻滞,因为气血不足,自然应该以补充心之气血为主。
我们知道气血生成从中焦脾胃来的。实际上“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食补充来的气血,早早的有一部分精气被肝散布上来,使得“浊气”归心了。这个“浊气”正是养护这个心的。那个桂枝的作用大概就是可以帮助肝木散精上来的,能使这个“浊气”上来养护心,自然心悸也就除了。所以我临床治疗心悸,首重虚实,把握住心之气血不足(可能是相对的不足)这一基本病机,辨证选方用药,效果还可以。
这个患者40岁,女性,因“心慌气短乏力一月”入院,患者瘦瘦高高的个子,面色黄,一看属于那种木型人的体质,但是患者一脸沉闷,主诉心慌气短,胸闷,乏力,纳谷不香,眠差,时有胸中刺痛,二便尚可。查舌淡红,边有瘀点,苔薄白,脉沉弦缓。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仅40次/分,于是给予了心电监护处理。再细问其发病之因,但患者懒言少语,并未询问到有意义的内容。
患者心悸,心跳缓慢,考虑心之气血不足,从整体来看,虽有气短乏力脉缓症状,似是虚证,但是脉并不弱,舌亦不淡,面色尚荣,亦无怕冷等症,结合患者木型体态,懒言少语,考虑肝木郁滞,气滞血瘀,瘀血阻滞,心之气血相对不足,因而出现心悸。气血郁于下,上气、外周之气因而不足,所有伴见胸闷气短,乏力。于是选方为血府逐瘀汤,原方处方3剂,症状大减,心悸明显好转。续进4剂,心律恢复至正常,患者面露笑容,言语明显增多,至此方才透露此次起病之因是和老公吵架。其实她哪知我早已从望诊探知。
这个患者是一个56岁的中年男性,体态比较壮实,面色黄暗无光泽,患者是因“心慌间断发作4月余”就诊的,就诊时目光呆滞,自诉心慌间断发作,发作时自测心率快,每次持续15分钟左右,近四月来几乎每日均发作,少则3次,多则6次,发作无明显诱因,有时静息看电视时都莫名发作。无胸痛汗出,当地医院24小时心电图提示偶发房性早搏,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最快心率仅126次/分,服用倍他乐克未见明显效果,四处求医,未予明确诊断。此外尚伴见神疲乏力,头晕,胃中灼热感,入睡困难,裆部潮湿,纳尚可,大便一日3-4次,偏稀软,小便尚可。舌淡暗,苔薄黄似腻非腻那种,整个舌体比较薄,脉两寸皆弱,余皆沉。
辨病为心悸,从心之气血不足入手,从舌暗、苔似腻,似见痰瘀之邪,但整体来说脉弱舌淡,面无光泽,目无神光,显示上焦精气津血不足,考虑以虚为主。
于是选方补中益气汤合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处方如下:黄芪15g、党参12g、当归6g、陈皮6g、白术9g、炙甘草6g、升麻3g、柴胡2g、黄柏3g、神曲6g、半夏9g、桂枝9g、肉桂3g、生龙骨12g,7剂,颗粒剂,水冲服,日一剂。因舌苔似腻,且患者眼神呆滞,故而加用了半夏、以化痰滞,神曲以畅中焦;因时值夏日,且患者裆部潮湿,考虑谷气下流,停湿郁热,因而加用了黄柏;因舌淡,故去牡蛎之寒,仅用龙骨之涩。
药进7剂,患者心慌未再发作,胃中灼热感明显好转,头晕改善,大便仍一日3次,但较前明显成形,睡眠改善,目光较前灵活,舌仍淡暗,苔变薄黄而欠津液,脉寸仍弱,右尺脉滑中带涩感。药以显效,前方调整去龙骨之涩,减半夏之燥,桂枝之辛散,加蔓荆子之凉降、川芎理血中之气,干姜合甘草之温守中土,处方如下:黄芪15g、党参12g、当归6g、陈皮6g、白术9g、炙甘草6g、升麻3g、柴胡2g、黄柏3g、神曲6g、半夏6g、桂枝6g、肉桂3g、川芎3g、蔓荆子2g、干姜5g,续进7剂,诸症告愈。
上二案病皆是心悸,治疗选方从基本病机心之气血不足(此处不一定是绝对的不足)入手,辨其虚实,用药指在复其心之气血,或以祛邪为主,或以补虚为主,总之目的是使心之气血供养充足,心悸自然得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