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OKR真正的秘密

关于OKR,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资深的HR越是对它不以为然。有的人觉得OKR和KPI没有太多的区别,大部分OKR的功能KPI都有;有的说KPI都没做好,做什么OKR呀!还有的人聚焦在考核还是不考核,有没有开放的文化等一些表面的因素上。

今天,炭哥和大家谈一谈我所理解的OKR。

我看到所有关于OKR的观点,都是从工具本身谈起的。或是工具之间相比较,我觉得从这个角度考虑,本身就是错误的。

任何一种工具,都有它存在的特定商业环境。

要想理解OKR,首先要从KPI产生的背景谈起。

KPI是工业化时代从粗放向精细化转变的产物。这个阶段企业竞争的优势,往往是更低的成本、更好的质量、更快的速度,因此企业通过精细化管理,让企业获取相应的领先优势,所以这个阶段相应产生大量的管理工具,如6西格玛,精益生产、BPR。这个阶段企业的方向很明确,谁能使产品更好、速度更快、价格更低,谁就能在行业中独领风骚,获得竞争优势。所以企业的战略往往自上而下,通过流程的改进、技术的进步、规模化生产,不断的取得速度、质量、价格上的优势。因此诞生了沃尔玛、西南航空以及不少以品质著称的日本企业。

当企业高层很清楚我要什么的时候,通过自上而下KPI的分解来达成战略,显得非常有效,因为成功因素非常清晰。如:更低的价格、更快的速度、更好的质量。

当竞争加剧,经济发展,导致产品过剩、需求多样化,原来的KPI风险重重。当人们的关注点不再是更低的价格、速度及质量的时候,自上而下的KPI的问题日益凸显。

我们看到Walkman代替了录音机,数码相机代替了胶卷,一开始并不是因为产品质量好,而是更方便,这就是克里斯坦森所说的“颠覆式创新”。

我们再来看如今的商业环境,VUCA时代,环境易变,需求也存在不确定性,当你所在的行业用户需求很难确定,高层也不敢说推出的产品一定是成功的,谁也不能保证战略和策略一定是有效的,因此用KPI考核,通过自上而下配置资源,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风险。你试想如果iphone不成功,苹果会是什么结果?

另外和考核挂钩的KPI,导致创新的概率降低。员工会将所有精力投放在完成考核指标上,考核和被考核者的关系是博弈的关系,被考核者很难给自己定挑战性目标,因此创新的概率将大大降低。而OKR的不考核,不用背负僵化的指标压力,让创新成为可能。

我们再来看看OKR,为什么会在INTEL诞生,却在谷歌发扬光大,这就比较容易解释。

因为谷歌所在的商业环境,不确定因素多,客户的需求很难清晰确定。你可以判断趋势,却无法肯定你的产品是不是用户想要的。商业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一是造成大家都是在摸索中前进,而KPI往往是僵化的,很难在不确定中制定KPI;二是用KPI风险太大。如果全部都是KPI,将倾注企业大量的资源投入,万一不成功损失是非常惨重的,甚至可能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这些问题在OKR中可以解决

我们来看OKR的几个关键特点:不考核,强调你个人的价值和影响力,要制定挑战性的目标。而这个时候用OKR的好处主要体现在这三点:

1、OKR不是考核,不用背负僵化的指标压力,更有利于创新;

2、OKR降低了创新的风险:

传统的创新往往是在质量、效率、成本上的创新,这种创新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需要重塑整个供应链,需要协调各个部门,因此这种创新必须是自上而下的。

而如今的创新,更多的是构建新需求、发现新市场、寻找新客户,未必需要企业一开始投入大量资源。在OKR的土壤下,这种创新一开始不需要协调大量资源,通过个人和小团队的努力,让大家看到这种创新开出小花,然后企业再倾注相应的资源扶持。这种自下而上的创新,弥补了企业因大量投入资源而带来的风险。(所以,同样的道理,一些大型企业愿意花很多钱收购一些还很不起眼的小企业,一方面避免颠覆式创新的发生,一方面通过多元化创造新的发展机会)。

3、OKR的激励属于内在的激励,超越了KPI对应的物质激励,从而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双赢。从个人角度来说,当你自己有了目标,并能实现的时候,这种成就感,这种内在的激励远远大于企业自上而下定KPI,你通过完成KPI换得相应的薪酬带来的物质激励。从而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双赢。

我觉得这些才是OKR只所以流行和发展的真正原因。

开放的环境、创新的土壤、发挥个人的影响力文化的虽然是OKR生存的必要条件,但是背后的驱动因素是整个商业环境的变化,客户需求的模糊性和多样性决定的,这才是OKR真正的秘密。

如果你也认同我的观点,建议思考两个问题:

互联网企业一定适合OKR吗?

哪些类型的企业仍然适合用KPI?

欢迎您与炭哥探讨(微信号:billzhou2016)

拓展阅读

做制度建设,如果照抄就行,要你干嘛,不如买本书得了!

跳槽想越跳越好,必须思考这些问题

终于明白了!人才发展、学习发展、组织发展是什么?

为什么HR的年度计划都长得差不多?

招聘经理转型突破,需要记住这些内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