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摄影故事,背景至关重要!(一)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我国著名摄影家王福春据此引申到“摄影也是人学”,当然,这里的摄影主要指的是“纪实摄影”。我们要记录一个事件,一定要交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当时的社会背景、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这些大量的信息需要我们用图片及文字来共同描述出来,让人了解得更加全面,仿佛身临其境。一个主题的拍摄甚至会延续几十年,王福春拍摄《火车上的中国人》、《生活中的中国人》长达四十多年,每一个年代的照片都展现了属于那个年代的中国人的生存状况,这是目前已知的国内最宏大的组照。相机自诞生一百年来,其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功能仍然是作为记录事件的工具,如何用一幅或一组图片来交代事件发生的过程,除了故事主人公之外,背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所指的背景是指画面中除了主体之外的全部场景,背景元素包含风光、人物、动物、建筑、物件等等,是纪实摄影构图中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纪实摄影,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有句名言:“决定性的瞬间”,我们怎么理解这句话呢?人类的任何活动的瞬间都是转瞬即逝,不可复现的,而只有被你抓拍到的经典瞬间形成影像记录,才能成为“决定性的瞬间”。这个经典瞬间,包括经典的构图、人物在特定场合里的典型动作、表情及与周围发生的关系。然而,另外一些摄影家却并不只满足于抓拍“决定性的瞬间”,比如乔治·罗杰和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就坚持在一个地方住上一段时间,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再去拍摄,他们拍出来的作品就更具有人道主义情怀。

狄德罗说过,一个物体之所以美,是由于人们觉察到它身上的各种关系,是存在于事物本身真实的关系,不论是怎样的关系,美总是由关系构成的……….

朱羽君说,生活中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地存在着,它总是与周围的事物有着纵向和横向的各种联系,事物的特征、本质和个性都只有在联系中才能充分地展示出来。关系之美体现在主体与背景之间的,显而易见,在主体之外,背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背景的作用究竟有哪些呢?下面我将分别阐述。

1   叙述性的背景

1.1  可以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穿着打扮,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所以,背景里拍摄到的人,他们的皮肤的颜色、衣服和头发的样式、身上戴的装饰,就可以反应出是属于哪个民族、哪个年代的、哪个地区的人。比如同样是中国人,清朝的服饰、民国的服饰、建国初期的、改革开放后期的,人们的服饰都有很大的不同。60年代中国人的特点:满大街都是黄军装,胸前佩戴主席像章,不爱红装爱武装;70-80年代中国人的特点,西装比较普遍、女子胸脯开始显现,到处是小商小贩;90年代中国人特点,染发流行、整容盛行、奇装异服盛行,露脐装、露背装、露脚踝装随处可见。因而,人文摄影的背景里有人的存在,是完善事件描述的重要补充。

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年代的建筑风格也是不同的,中国的故宫和美国的白宫,一看就知道地点在哪里,这是典型的建筑。非洲的民居和我国的民居也明显不同。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住宅也不同的,徽州的民居、西江苗寨、藏民居住区、北方民居都是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背景里的典型住宅可以表现事件发生的地点。有的建筑消失了、拆迁了或者改造了,这些变化也可以看出年代来。因此,建筑既可以表述地点,也可以表述时间。

图1  王福春《技术比武》

我们以摄影家王福春1978年拍摄的作品《技术比武》来看,画面中央摆着一个木桌子,后面坐着两位蒙着眼睛的女工,旁边有螺丝刀、锤子等工具,桌子边上分别放着两个按钮,他俩在比赛安装电风扇。另外两个女工手拿计时器在计时。前景背对着观众的是几位工厂里的领导和参观的代表,对面墙上大幅黑板画着电路图,门窗比较简单,上面大幅标语“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努力奋斗”“向代表学习”,明显带着时代的印记。

画面的主体就是两位比赛的女工,其余围观的人以及车间环境都可以叫做背景。背景元素当中,“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努力奋斗”是改革开放前期的标语,后来我国定性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就很少提起了。女工的发型是麻花辫,也是在八十年代后逐渐消失了的。简易的木桌,墙上的黑板可以看出是安装车间的现场。所以,这幅作品的背景所起的叙事作用就是交代了时间和地点以及参与的人物。

1.2  背景可以记录社会的变迁

图2  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图2是王福春拍摄的《火车上的中国人》,背景同样都是火车,但是时间跨越了几十年,火车上的设施、人们的装束、行李包裹、坐车习惯迥然不同。从前的闷罐车变成了干净整洁快速运行的空调车,从前坐车和邻座唠家常变成了自顾自的看手机,从素面朝天到化妆整容,穿着打扮越来越时尚,行李包裹越来越上档次,一切都在变化着。长达四十年的组图,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1.3  背景交代一种特定的活动

图3 张祖平《时刻准备着》

国际摄影家张祖平非常善于运用宏大的背景来讲述故事,这幅《时刻准备着》,背景是戴着红罂粟花的人群与雕塑。每年的“双十一”,是加拿大的“国殇日”,因为这一天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停战纪念日,纪念的是所有为加拿大在战争和维和行动中捐躯的将士,之所以用红罂粟花来纪念阵亡将士,是缘于一个浪漫而忧伤的故事,这里不再赘述。右侧的摄影师端着相机,时刻准备着记录这一重要时刻。但假如没有背景里那些参加纪念活动的人群,摄影师一个人唱独角戏,那么故事就讲述的不够完整了。

1   背景是主体的衬托

2.1  背景是主体,前景来陪衬

主体与背景之间有时可以相互转换,此时,主体变成了前景,起到陪衬作用,背景变成了主体,主要用于表达主题。如图4《乔治六世加冕礼》,前景里的人已经躺在人们丢弃的报纸堆里睡着了,背景的人群变成了主体,各种观看者的表情反应出来:疲惫、皱眉、好奇与无聊。

图4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乔治六世加冕礼》

2.2  背景来渲染主题的效果,告诉你有多精彩

图5 张祖平 《吸引》

这幅《吸引》是张祖平拍摄的加拿大街头,一个女子在表演行为艺术,背景是当地的一个广场以及大量的观众,从观众的表情上,我们能够感受到表演非常的精彩,许多妇女和儿童被吸引而来。我们从中还看到了这里的人文景观:黄种人、白种人、黑人聚集在一起,种族之间并无歧视,人们手拿相机或者手机在随拍,摄影成为非常大众化的一种记录方式。

图6 张祖平《试比高》

一般情况下,很多摄影人忌讳把摄影师纳入镜头,张祖平这幅《试比高》作品恰恰赢在把摄影师纳入进来,显示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构图能力,把一个演员与一个女摄影师互相比劈叉的技艺,用周围摄影师的拍摄热情与观看的表情来表现一下他们的精彩表演和有趣的一面,真的是再好不过了,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好的照片自己会说话。

2.3  背景渲染主体的氛围及心情

图7  张祖平《风雪归家人》

画面中一位孤独的老人,步履蹒跚的走在风雪交加的街道上,旁边的车辆已经离他很近了,也许还按了喇叭,但似乎都与他无关,他自顾自的走着,车辆为了行进中的照明,还亮起了车灯,背景里大雪弥漫,行人稀少,阴冷偏暗的色调,烘托一片清冷孤独的氛围与心情。

2.4  背景与主体的呼应关系

如图8所示,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的经典照片,他的早期摄影通常是寻找一个经典的场景,精心构图,然后等待一个人走进来,按动快门。这幅作品就是那种习惯性的抓拍,前面的人刚好跳过水洼,而背景的海报里刚好也是一个人的跨越动作,水的涟漪类似于前面的金属薄片,看似不经意间的呼应关系,实际是他非常期望的结果,成为决定性的瞬间。

图8 布列松《圣拉扎尔火车站背后》

图8的照片细节细腻,信息量巨大。海报上有某个犹太人的名字,地上的车轮是断裂的,男人正在空中,地上是水沟。结合1932年的历史背景与历史是车轮的常用表达,照片的叙事空间跳出了车站,复归到整个历史中,它让我们联想起了二战,对欧洲的历史也由此展开,时间性的拓展得以实现,这一瞬间包容性巨大,其艺术张力也摄人心魄。

2.5   背景是“舞台”

图9  布列松《斯坎诺》意大利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从他的妻子——技艺高超的爪哇舞蹈家艾丽那里获得了很多心得,他在1954年出版的《巴厘舞蹈》一书有安托南·阿尔托编写的序言,把舞者比喻为“翩翩起舞的象形文字”,正是这种用形体写作的概念,构成了卡蒂埃·布列松拍摄的众多作品的核心。他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将这个概念运用在他对城市的设想之中,在拍摄北平、耶路撒冷和罗马街头的人物群组时,抓住了运动中形体表意的价值,仿佛他们就是大量的相互关联的各种符号,或是书写在都市景观上的语句。

上面图9这幅作品的背景是在建筑区里高低错落的立体画面,在二维平面里为人物搭建了一个立体舞台,舞台上既有单独的也有成群结伙的人,他们被楼梯、栏杆划分成三个区域,当视线沿着线条看去时,仿佛人群也沿着线条舞动起来。

2.6  背景人物的视线汇聚到主体

图10 张祖平《焦点》

张祖平的这幅《焦点》,其背景的人物数量较多,身着冷色调的衣服,面孔比较温和又严肃,将目光同时聚焦到身穿红色衣服的主人公身上。背景与主体从数量上的多与少,颜色上的冷与暖,很好的起到了反向衬托女子的作用,她既是背景里的人物注视的焦点,又是观看者注视的中心,突出的表现了这位工作人员的青春与活泼。

2.7  背景用线条引向主体

背景中的线条可以把观者的视线引向主体,从而起到突出主体的作用,布列松早期的摄影就特别讲究线条构图、黄金分割点等,让主体处于特定的位置,背景里的线条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这种线条可以是实体的,比如道路、桥梁等,也可以是虚拟的,比如人的视线、光线等。

图11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西佛诺斯岛》

图11作品是布列松1961年拍摄于希腊,画面中的岛上都是白色的房子,在强烈的斜射阳光下形成很重的阴影,一个女子匆匆的走过小巷,背景的房子里有台阶、有紧闭的门窗,仿佛一座空城,两侧的房屋构成框架,延伸的台阶把视线引向画面中唯一的人,而右前方的门由于阴影的关系似乎是虚掩着,里面有人还是没有人?抑或是刚刚走出去?行走的女子是否和这扇门有某种关联?这样的背景极易让人浮想联翩,为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故事营造出一个谜一样的场景来。(未完待续)

谢谢您的浏览!

(0)

相关推荐

  • 解语摄影大师 | 卡蒂埃-布勒松:决定性的瞬间

    优雅 简练 法国著名摄影家 神奇 决定性的瞬间 稳重 人类喜剧的报道者 深层的美感 "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没有其决定性的一瞬间." 编 者 按 卡蒂埃-布勒松是最著名的街头抓拍大师, ...

  • 摄影的观察

    那么,建立在画面之上的观察有哪些方法可供我们借鉴呢?我们认为,摄影观察有四种方法,分别是决定性的看.联系性的看.整体性的看和局部性的看.它们紧密联系我们的表现意识,将观察的过程与画面形成的过程相统一. ...

  • 老马虎摄影故事 ▏一个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清泉禅寺古银杏

    · 老马虎摄影故事 · 一个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清泉禅寺古银杏 马秀华 摄影/撰文 记得在一个联谊会上,要求每个人都出一个节目. 我呢,不会唱.也不会跳,这不眼看着要丢人么? 应付. "我啊, ...

  • 杨子龙摄影故事经典系列1——青花美人赵雅芝;整理:李爱新

    诗韵依依 文学微刊 素笔为你写邂逅   素笔为己爱停留 杨子龙摄影故事经典系列1 --青花美人赵雅芝 作者.摄影|杨子龙 整理:李爱新 主编|幽梦静美 2004年夏天,我受邀参加二十五集电视连续剧&l ...

  • 【摄影故事】玉兰花​ | 穿越时空

    编者按:手机摄影者聚焦平凡的感动,用心灵之悟留下每一刻的美丽.捕捉浪漫的瞬间,定格美好的时光:抓拍温馨的场景,增添幸福的记忆:拉伸岁月的焦距,放大甜蜜的画面:按下开心的快门,留存永恒的记忆. 玉兰花随 ...

  • 摄影 | 故事都在线条里,情绪都在色彩中

    有设计感的建筑,换个角度就会变成一个几何图案:有规律感的建筑外观,就是一个巨大的艺术作品.德国摄影师nikolator,拍摄的欧式建筑,干净的墙面,整齐的窗户,常有一人出现在这干净极简的画面中,每张照 ...

  • 青年歌唱家张其萍:从民歌到歌剧,用新样式讲好新故事

    ■ 本期轮值毒叔 ■ ■诸葛奇谭·谭飞■ 以下为采访节选,完整内容请点击视频观看 在今天文章开始前,想请大家花3秒帮忙做一件事: 1.点击顶部蓝字"四味毒叔" 2.进到公众号主页后 ...

  • 流血上市的哈啰,两轮车讲不出新故事

    随着OFO小黄车的破灭,共享单车的故事仿佛已无声落幕,小鸣.小蓝.优拜等曾经在共享单车赛道上激烈厮杀的品牌,都已经无声无息退场了. 最终,美团收购摩拜,滴滴推出青桔单车,共享单车最终还是成了互联网巨头 ...

  • 奶奶讲的老故事

    小时候,奶奶家住在村头的土胚房子里,就她孤零零的一户人家,显的有点孤单. 但记忆里奶奶家却很热闹.奶奶育有两儿两女,我小的时候,奶奶的子女都已成家.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外孙,一大家子,经常在奶奶的 ...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峥嵘岁月】林锦祥: 讲好革命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走进位于惠来县惠城镇林樟村的惠来大南山革命纪念馆,只见这里院落整齐肃穆,馆中墙面和柜子有序悬挂和摆放着革命先烈的遗物或纪念物品.作为惠来县宣传革命精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场所,每天前来这里参观学习 ...

  • 新欣讲家风的故事--慈母多败儿

    嗨,我亲爱的好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新欣. 今天看到郭德纲先生的一个小视频,感触颇深.所以专门找到一个关于家风的典故,和大家一起学习,共勉! 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 出自<增广贤文> 节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