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写不好?是你还没有这样去练!
民国《习字入门》之行书
1、中锋 笔尖运行的轨迹在笔画的正中点,特点是点画厚实圆满。
2、偏锋 侧锋 特点形方单薄。
3、藏锋 笔画运行将终时,将笔尖往复逆收,使笔锋势发而不露。
4、露锋 笔画运行将终时,按笔后逐渐提笔出锋,锋尖渐离纸面,在纸上留下剑尖和刀斜口似的墨迹,也就是锋芒毕露。
5、落笔 笔刚刚向下按压着纸,多为运笔之始。
6、收笔 一笔画或一字完成时,笔锋要离纸而去,多是运笔之末。
7、顿笔 按笔于纸上,又稍加上下运动,势如敲钉入木。
8、蹲笔 按笔向下如顿笔,但用力较轻,有如蜻蜓点水,人之轻轻下蹲。
9、提笔 拔笔高起,但不离纸,使写出的笔画轻细。
10、按笔 将笔用力压下,使写出来的笔画粗重,与顿笔,蹲笔不同之处是不含轻微的上下运势。
11、方笔 下笔时笔尖朝笔画相反的方向运动,即竖画横下笔,横画竖下笔。收笔时,逆去逆收,笔画留在纸上呈方形。
12、圆笔 运笔时,笔杆垂直,笔毫平铺纸上,万毫齐力,笔画呈圆形。
13、过笔 笔锋由此到彼,提笔直道而行,不曲不折,亦称走笔。
14、顺笔 从上向下,从左向右行笔。
15、逆笔 与顺笔方向相反。
16、留笔 行笔终末嘎然煞住,不使飘忽,不顿,不蹲。
17、折笔 笔锋随棱角写出而带方角的点画,称为折笔,即所谓“折似成方”。
18、转笔 笔势随圆势圆转回旋,写出不带棱角的点划,称为转法,即所谓“转以成圆”,古称此为围法。
19、回笔 去左而返右,去下而返上,用半圆形转返提离叫回笔。
20、衄笔 笔向与回笔相同,亦是转返,只是回笔用圆转法,衄笔是逆向拉回,缩而不折,势如蜗牛入壳。
21、抢笔 悬空作一折笔,然后迅速落纸,也就是悬空摇掷而落,即虚抢。
22、峻笔 行笔快而有力。
23、涩笔 行笔慢而有力,笔势艰涩,如以锥画沙,泥路推车。
24、挫笔 笔顿后稍提,使之转动微离顿处,多用于点画之转角处,笔势慢且涩,壮似错齿。
25、驻笔 行笔中间稍停即走,即少驻。此法与顿、蹲不同的是,前者按下停住,而后者稍停即走。
26、纵笔 过笔与提笔相结合,即在过笔中渐渐将笔提起,凡竖、撇、捺等收尾出锋而不藏者皆为纵笔。如纵鸟出笼去而不返。
27、战笔 在长的笔画途中加力,似遇阻力而又抖擞、战栗地走势。
虽然不同书法家的行书面目各异,如王羲之行书有王羲之的风格,米芾行书有米芾的风格,赵孟頫行书有赵孟頫的风格,不一而足,但基本笔法的运用和变化却大同小异。归纳起来,大致有“六变”:
一、变方为圆
在笔画的转折处,楷书用的是方折,着眼书写便捷流畅,行书多用弹性十足的圆转。
二、变长为短
将横、竖、撇、捺等长的笔画,用最短的笔画——点代替。
如横为点:
竖为点:
撇为点:
捺为点:
三、变直为曲
把竖画倾斜,或变为略含弧度的曲线,以达到行气贯通、筋脉相连的效果
四、变顺为逆
为了行笔便利,改变楷书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笔顺,变为先下后上、先右后左。
五、变断为连
用较快的行笔,把楷书中互不相连的笔画,用牵丝钩挑连接起来,加强点画呼应,使之更有节奏感。
1、点与点相连。
2、横与竖相连。
3、撇与捺相连。
4、撇与横相连。
5、点与撇相连。
6、钩与挑相连。
六、变同为异
对一篇作品中相同的字,使用不同的笔法予以区别,使行书章法更加灵活生动,多姿多彩。
1、笔锋变化,综合运用出与回、露与藏、中与侧等各种笔锋。
2、笔画省减。
将复杂笔画简单化、线条化。
3、形位变化,从方形到纵长形,从方形到圆形。
4、书体假借,在行书作品中,参以楷法、草法,使章法充满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