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可见,睡眠为第一大补。俗话说“一夜好睡,精神百倍;彻夜难睡,浑身疲惫。”因此,睡觉质量好坏与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关系。
老子讲“一阴一阳谓之道”。通俗来讲,睡觉是人修养生息、养精蓄锐的过程,是收藏、吸收能量的过程;白天工作、学习则是释放能量的过程。阴阳各半,缺一不可。人是自然的产物,就该和自然一样,养生要顺四时,不要违背自然规律,古人看重“三寒两倒七分饱”的生活理念,而所谓“两倒”,就是指要睡好“子午觉”,子时指晚11 点至凌晨1点,午时指中午11点至下午1点,睡子午觉的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子午觉,有利于人体养阴、养阳。《黄帝内经》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白天午时是人体阳气最盛的时候,称为“合阳”,而此时正是阴气初生,所以要小寐或入静,30分钟即可,使身体得以平衡过渡,提神醒脑、补充精力。夜半子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此时阴气最重,而阳气初生,此时经脉运行到肝胆,子时养肝效果最好,事半功倍,所以应该熟睡,否则,可表现为皮肤粗糙、黑斑、面色发黄等;中医认为人一定不能长期熬夜,在晚上10点做睡前准备,11点就要进入熟睡。子时和午时,一个是阳气初生的时候,一个是阴气初生的时候,不论阴气和阳气,在初生的时候都很弱小,需要很好地保护;如果在生的时候就消耗了,那么它们的长、化、收、藏就谈不上了。“子午流注”理论则认为,每日的12个时辰对应人体12条经脉,规律性很强,现在的人们往往该睡觉的时候不睡,却在不该睡觉(子午觉之外)的时间“补充睡眠”,这其实是“非时乱睡”,都是对健康造成伤害的重要原因。另外,中医还认为:“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胆又为少阳,“少阳不升,天下不明”。如果晚上不能及时睡觉,或睡觉质量不好,第二天少阳之气没有升起,人就易困乏,没有精神。子时不睡,除造成胆汁新陈代谢不利外,还可造成贫血、供血不足。胆虚上不明目,血虚下不养筋,形成目倦神疲、腰膝酸软之症。肝胆在五形中为青色,子时不睡面色易返青、丑时未睡面色则易铁青。肺在五形中为白色,寅时末睡面色就易青灰。当今,工作时长的拉大、生活节奏的加快,常常使人力不从心、疲惫不堪。晚睡早起,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写照,因此,午睡便成了很多人一天工作的重要保证。中医认为,午睡不但可以增强体力、消除疲劳、提高午后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具有增强机体防护功能的作用。睡午觉虽然是有益于健康的,但是这个中间还是很有门道的。也只有掌握了要领,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若不得要领,则有可能适得其反。首先,午睡前不要吃得太饱,也不要吃得太油腻,尤其是不要刚吃完午饭就午睡。刚吃完午饭,胃刚好被食物充满,此时大量的血液流向胃,血压会下降,大脑供氧及营养会下降,这也是午餐后人们容易犯困的原因,若刚吃完午饭就睡觉,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不仅起不到午休的作用,反而还容易诱发疾病;若午餐吃得过饱,会加重胃的消化负担,此时午睡不利于胃的消化;若午餐吃得太过油腻,会增加血液的粘稠度,此时午睡可能会加重冠状动脉病变。其次,午睡的时间不要太长,如果午睡时间过长,醒来后会不舒服。一般来说,午睡是小憩,小憩的时间一般是片刻,也就是15-30分钟,如果午睡时间超过30分钟,或者更长,一两次还不打紧,若时间长了,就会扰乱生物钟,影响晚上睡觉的规律了。别小看午睡时间短,感觉就是打个盹儿,但也不能太随意,尤其记得在中学时,趴在桌上午睡,还用手当枕头,这样是身体健康是没有好处的。一般来说,趴在桌上睡会减少头部供血,让人在醒后容易出现头昏、眼花、乏力等大脑缺血缺氧的症状;用手当枕头会使眼球受压,还会使双臂、双手发麻、刺痛。那么,午睡的姿势应该如何?一般来说,建议午睡采用平卧或侧卧,头高脚低、向右侧卧为最佳。冬季午睡时应盖上薄毯子,以免寒气侵袭,即便是在夏季,午睡时也要在腹部盖上一条毛巾,以免凉气乘虚而入。另外,午睡时,不要在有穿堂风或风口处午睡,以免受凉。总之,午睡虽然小憩一会儿,对人体的健康却是大有裨益。可见,“睡好子午觉,胜过吃补药”的说法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