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药,为啥有人打药效果好,有人打药效果差?
在作物种植过程中,打药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些种植户反馈说:为啥同样的药,,有的人打药效果好,而有的人打药效果不好还有药害呢?那么怎样打药才能让效果最好呢?
一、施药受天气影响
当天气干燥或着天气风比较大时进行打药,会增大药液的蒸发和飘移量,从而导致在杂草叶面、植物叶面、土表附着的药液量减少,造成除草、杀虫效果都要下降,所以应当避免在干燥和大风的气候条件下施药。
二、施药受温度影响
例如很多除草剂以及某些杀虫剂在高温条件下活性增强,在低温条件下活性降低,一般在日平均气温大于8-10℃度时利于药效发挥。但有些除草剂品种在日平均气温5℃左右时施药,仍然可以获得良好的除草效果。
如精噁唑禾草灵、炔草酸、苯磺隆、唑草酮等。冬前在日平均气温5℃左右(夜间不结冰为好)使用,冬后仍能获得好的除草效果。
使用异丙隆应注意在冷尾暖头施药,寒流前2-3天应停止施药,否则可产生冻药害。
三、打药时间影响药效
无论是植物还是昆虫或病菌,20~30℃,尤其是25℃左右,是其最合适的活动温度。此时打药,对处于活跃期的病虫草会更有效,对作物更安全。
不同农作物在不同季节的最佳打药时间是有些差别的。
在夏秋高温季节,农药施用的最佳时间应选在晴天上午9时左右和下午4时以后。上午9点左右,一般露水已干,温度还不太高,同时又是病虫活动最旺盛的时间,此时用药效果好;下午4时以后,光线渐弱,温度渐低,夜出性害虫(粉虱、蓟马)开始活跃,在这个时候喷药,同样有较高的杀菌灭虫效果。
所以在夏秋高温季节,都应在上午8至10点、下午5点前后为最佳时间。
春冬低温季节,农药施用时间在下午2:30至3:30为宜。因为冬春季节,棚内温度低,上午叶片露水退去后,光合作用逐渐进入高峰期,若在上午喷药势必会影响温度的提高,降低光合效率,所以上午也不宜用药。
不论季节,中午都不宜喷药,因为在夏秋季节,中午温度高,太阳光照强,有些害虫怕强光而躲于背光处,甚至停止活动。加之在高温下药性分解快,故药效反而降低。同时,中午施药一般药液挥发较快,极易产生药害。
而春冬季节大棚中午喷药时,棚内温度较高,高温容易促进药剂的分解和药物有效成分的挥发。另外,农作物在炎热的天气下,生命力会变得旺盛,叶子上气孔开放多而大,如若此时喷上药剂后,毒性变强、药剂容易侵入到作物体内,以致受药害的几率大大增加。
四、施药受湿度影响
无论是土壤封闭还是茎叶处理都需要有适宜的土壤墒情,同样的,在打药时干旱条件下不利于药效的发挥,因为空气湿度过大或者过小,都不利于药液的吸收和传导,所以应避免在过于干燥的条件下或者下雨情况下施药。
五、整地质量影响药效
当土壤表面细碎平整,打封闭除草剂有利于药液封闭形成药膜,除草效果好。土表不平,且土块较大时不利于土表封闭,且由于冬天的冻融作用,大土块破碎,造成春季出草量增加,降低了除草效果。
六、二次稀释严重影响药效
不论农药还是叶面肥或者是冲施肥都提倡二次稀释,二次稀释是先用少量水将药液调成浓稠母液,然后再稀释到所需浓度。
这种方法能够保证药剂在水中分散均匀,利于均匀喷雾,不会导致有的地方浓度高有的地方浓度低,导致效果不好。并且二次稀释更利于精准用药,提高药效。
七、打药方式影响药效
田间病虫的发生、危害和栖息在作物上都有一个危害部位,这个特定的部位,便是我们农药应该对准的标靶。射不中标靶,农药防效就差。如防治螟虫要对准心叶喷药,防治稻飞虱和纹枯病要对着稻株下部喷药,稻纵卷叶螟、叶稻瘟、白叶枯病等要向上部叶片喷药。
而打红蜘蛛时,如果没有全植株喷透到滴水的地步,同样效果会差,打蚜虫时,如果叶片背面没有喷到,同样防治效果会很差。
八、喷雾器雾化情况影响药效
药液从喷头喷出,要经过与空气进行接触,让雾滴沉积和铺展在作物上,所以,要合理控制喷头距离作物的距离,使药液雾滴更容易在作物上形成药膜,这样药效才会突出。
而喷头雾化程度并不是雾滴越细小越好,就会漂浮在空气中而难以沉积在作物上,这肯定会造成浪费;如果雾滴太大,滚落在地面上的药液也会增加,也是浪费。
因此,要根据防治对象及其所处的空间环境选择合适的喷雾器械和喷头雾化。
九、一定要加助剂增效
现在打药,因为病虫害抗性加大,许多人都反馈虫子打不死,病害治不住,打药不管用了,这时打药,一定要加上助剂,才能更好的发挥药效,康普森“青皮精油”是比传统的有机硅效果更好、更安全的助剂!
平常打3桶水的,加上青皮精油后可以打5桶水,效果还更加好。
青皮精油大幅度提升线虫药剂的杀线能力。
有种植户再说效果不好,有可能是因为这些因素造成的,因此,在打药前,必须掌握它的性能特点、防治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在施用过程中,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控制不利因素,以求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end·
(部分内容来源于植保家、以及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创作者:植保家!如需转载请注明!深度原创,如有洗稿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