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四经 经法·君正

  一年从其俗,二年用其德,三年而民有得,四年而发号令,(五年 而)□□□,(六年而)民畏敬,七年而可以正(征)。一年从其俗, 则知民则。二年用(其德),民则力。三年无赋敛,则民有得。四年发 号令,则民畏敬。五年以刑正,则民不幸()。六年□□□□□□□ □。(七)年而可以正(征),则胜强适(敌)。俗者顺民心(也)。 德者爱勉之(也)。(有)得者,发禁拖(弛)关市之正(征) (也) 。号令者,连为什伍巽(选练)贤不肖有别 (也)。心刑正者,罪杀不 赦(也)。 (也)。可以正者,民死节 (也)。若号令发,必厩(究 )而上九,壹道同心,(上)口口口口口下不,民无它(志),然后 可以守单(战)矣。号令发必行,俗也。男女劝勉,爱也。动之静之, 民无不听,时也。受赏无德,受罪无怨,当也。贵贱有别,贤不宵(肖 )衰也。衣备(服)不相纶,贵贱等也。国无盗贼,诈伪不生。民无邪 心,衣食足而刑伐(罚)必也。以有余守,不可拔也。以不足攻,反自 伐也。天有生死之时,国有生死之正(政)。因天之生也以养生,胃( 谓)之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胃(谓)之武。(文)武并行,则天下 从矣。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 力,力之用在节。知地宜,须时而树。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 则民富,民富则有佴(耻),有佴(耻)则号令成俗,而刑伐(罚)不 犯,号令成俗而刑伐(罚)不犯则守固单(战)胜之道也。法度者,正 (政)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精 公无私而赏罚信,所以治也。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治之安。无父 之行,不得子之用。无母之德,不能尽民之力。父母之行备,则天地之 德也。三者备则事得矣。能收天下豪票(骠)雄,则守御之备具矣。 审于行文武之道,则天下宾矣。号令阖(合)于民心,则民听令。兼爱 无私,则民亲上。

  译文:

  君主为政治国的方针应是,第一年遵从百姓的风俗,第二年选拔有 德能的人授与官职,第三年要使民富足。到了第四年的时候就可以发号 令了,第五年可以用法律来治理百姓,第六年人民就会有了敬畏心理, 第七年便可以指挥百姓从戎出征了。第一年遵从百姓的风俗习惯,可以 掌握他们是非善恶、好恶取舍的标准是什么。第二年擢用有德能的人, 百姓就都会努力争取向上。第三年免去赋税征敛,百姓就会生活富足。 第四年发号施令,百姓都会敬畏服从。第五年用法律来治理,百姓就不 敢有侥幸心理。第六年百姓有敬畏心理,便会懂得刑罚律令而不敢触犯 。第七年率民出征敌国,便能战胜强大的对手。

  第一年遵从百姓的风俗是为了是顺应民心。第二年选拔有德能的人 为官吏是通过施爱于民以激励其奋勉。第三年要使民富足是要废除山泽 之禁及关口市场的征税。第四年要想有效地发号令,就要以什伍连坐的 方式将人们组织起来,并挑选人才去管理他们,使贤与不贤的人各有等 差。第五年以法律治理百姓,有罪必罚,不可姑息。第六年百姓有了敬 畏心理便不敢再去触犯刑罚。到了第七年便可以率民出征并战胜强敌, 这是因为百姓会出死效力。

  若号令传下,百姓必应声集结而上合君意,齐心一致,上下同心同 德,民无异心,这样就可以据国防守或出兵征战了。号令发出,百姓必 定执行,这是因为服从命令已经养成习惯。百姓争相劝勉,这是因为君 主施爱的缘故。召之应战,或令之务农,民皆听命,这是君主遵循天时 的缘故。人民受赏不戴德,受罚不含怨,这是因为赏罚得当的缘故贵贱 有区别,贤与不贤能就会分出等级来。衣服制度都有一定的规格不能僭 越,这是因为它标志着人们的身份等级。国家没有了盗贼,奸诈虚伪之 心不生,民无邪念,这是由于百姓富足且刑罚律令得到了坚决的执行。 以充足的国力据国防守,国家就不会被攻取,而国力不足却要先进攻他 国。结果反而是自取灭亡。

  天下诸国或亡或存决定于天时,国家万事或成或败决定于国政。因 此对于天道使存之国,要顺应天意去联合保护它,这被称之为“文”, 而对于天道使亡之国,要顺应天意去讨伐兼并它,这就被称为“武”, 文武并举,开下各国就会无不顺从。

  使用土地的根本在于因地制宜,恰当的种植适于该地生长的农作物 。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关键还在于准确地掌握耕种的时间和季节,准确地 掌握农时,还在于如何使用百姓,使用百姓的关键在于使其各自尽力其 事。使用民力的关键在于适度。要了解土地适宜于种植什么,并且根据 时令来种植五谷,适度地使用民力,就能有效地创造财富,赋敛适度, 则人民富足。人民富足,则懂得政教廉耻。廉耻观念形成,就使得百姓 习惯于服从命令并且不敢触犯刑罚。百姓习惯于听令,又不敢触犯刑罚 ,这便是守国则牢,伐国则胜的原理所在。

  法度,是至为公正的。以法度来治理国家,而不能任意妄为。创制 法度,不能变化不一。依法办事,公正无私,赏罚分明便能取信于民, 这是治理天下的大道所在。省去烦琐的政事,有节度地征收赋敛,不侵 占百姓的农时,国家的政治才能安定。君主如果没有像父母一样的严威 慈爱,就不能使子民有效地为之效力。君主若具备了待民如子的德行, 便是德如天地一样广大。如果赏罚相济,恩威并施,那么万事都可以成 功。如果能广招天下骁健之士,那么就如同有了最好的防御武器,懂得 了实行文武共举之道,那么天下就都会归顺了。发号施令能够合于民心 ,人民才能自觉地听从命令。君主如能德施天下,秉公执法,那就会得 到百姓的爱戴拥护。

(0)

相关推荐

  • 《管子》精华(四)

    小问第五十一:彰明本分各负其责.选拔天下的豪杰,收罗天下的良材,招徕天下的巧匠,就有了战胜敌人的武器.嘉许而礼敬,优待而诚恳,天下士人自然就来了. 必定先有所建树,然后才有所废弃:有所兴利,然后才有所 ...

  • 《管子》【1】

    . 管子 取兵家.道家.阴阳家等百家学说之精华,集合成的一部先秦"杂"书. 编辑推荐 不分年龄和阶段,对每个中国人来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人生必修课,只有了解过去的历史和文化,才有可能 ...

  • 《黄帝四经·经法·君正》原文阅读及翻译

    经法·君正 一年从其俗,二年用其德,三年而民有得,四年而发号令,(五年而)□□□,(六年而)民畏敬,七年而可以正(征).一年从其俗,则知民则.二年用(其德),民则力.三年无赋敛,则民有得.四年发号令, ...

  • 《黄帝四经·经法·3君正》诗解2宜节公信文武俱备

    <黄帝四经·经法·3君正>诗解2宜节公信文武俱备 题文诗: 天下国有,生死之时,国事亦有,生死之政. 因天之生,养生谓文;因天之杀,伐死谓武. 文武并行,有情有义,天下从矣.人本在地, 地 ...

  • 《黄帝四经·经法·3君正》诗解1政正德民化民成俗

    <黄帝四经·经法·3君正>诗解1政正德民化民成俗 题文诗: 圣主之治,一年从俗,则知民则;二年用德, 民则尽力;三年民得,国无赋敛;四年而可, 发其号令,则民畏敬;五年刑正,民不侥幸; 六 ...

  • 《黄帝四经·经法·6论》诗解2七法正适信极必顺

    <黄帝四经·经法·6论>诗解2七法正适信极必顺 题文诗: 天建八正,以行七法:明以正者,天之道也; 适者天度;信者天期;极而反者,天之性也; 必者天命,天命真情,真情自然,不得不然; 顺正 ...

  • 黄帝四经 十大经·正乱

    力黑问□□□□□□□□□□□骄□阴谋,阴谋□□□□□□□□ □□高阳□之若何?太山之稽曰,子勿患也,夫天行正信,日月不处,启 然不台(怠),以临天下.民生有极,以欲涅□,(涅)□□失.丰而 (为)□, ...

  • 黄帝四经 经法·名理

    道者,神明之原也.神明者,处于度之内而见於度之外者也.处於 度之(内)者,不言而信.见于度之外者,言而不可易也.处于度之内 者,静而不可移也.见于度之外者,动而□不可化也.动而静而不移, 动而不化,故 ...

  • 黄帝四经 经法·论约

    始于文而卒于武,天地之道也.四时有度,天地之李(理)也.日 月星晨(辰)有数,天地之纪也.三时成功,一时刑杀,天地之道也. 四时时而定,不爽不代(忒),常有法式,□□□□.一立一废,一生 一杀,四时代 ...

  • 黄帝四经 经法·亡论

    论凡犯禁绝理,天诛必至.一国而服(备)六危者灭.一国而服( 备)三不辜者死.废令者亡.一国之君而服(备)三壅者,亡地更君. 一国而服(备)三凶者,祸反(自及)也.上洫(溢)者死,下洫(溢 )者刑.德溥 ...

  • 黄帝四经 经法·论

    人主者,天地之□也,号令之所出也,□□之命也.不尊天则失其 神,不重地则失其根,不顺(四时之度)而民疾.不处外内之立(位) ,不应动静之化,则事窘於内,而举窘於外.(八)正皆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