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100多位5年期以上基金经理业绩稳定性盘点,都在这~
在主动基金经理到底哪个强?和10年期主动基金经理哪个业绩稳?两篇文章中,我提到评价基金经理的业绩不仅要看超额收益高与低,还要看超额收益稳不稳,这一观点得到了不少朋友的认可。
继上篇分析10年期以上基金老将业绩的稳定性后,今天我们继续看看5-10年期中生代基金经理的业绩稳定性。我将市面上代表性的5-10年的基金经理均纳入了统计,这一批基金经理共计87人(7-10年期33人;5-7年期54人)。
7-10年期的33位基金经理
7-10年期基金经理的超额收益及其稳定性汇总表如下表所示,最后一列为根据超额收益图形得出的评价结果(由于超额收益图较多,为避免影响阅读,放在附录)。
我们可发现:
(1)大部分业绩稳定的基金经理均拥有较高的管理规模,这些基金经理已经充分被市场挖掘出来,包括:曲扬(209.4亿)、谢治宇(421.7亿)、王培(371亿)、张坤(763.7亿)、刘彦春(532.6亿)、萧楠(493亿)、刘苏(216.5亿)等,他们的管理规模均在200亿以上。
(2)也有少部分业绩稳定的基金经理并没有相匹配的管理规模,这些基金经理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具体包括:余广(113亿)、杨明(93亿)、伍旋(41亿)。按照同样的考量,上篇文章的介绍的十年期基金经理,业绩稳定但管理规模不大的有:赵晓东(119.6亿)、曹名长(136.7亿)。
(3)存在不少业绩并不稳定,但管理规模很大的基金经理。这些基金主要得益于2019年以来的优秀表现,如程洲(199.7亿)、邹曦(157.8亿)、郑希(210.4亿)等。这些基金经理近两年业绩很突出,但历史业绩很一般。
(4)王君正是专注金融地产行业的基金经理,田汉卿和黎海威则是专注于指数增强的基金经理,未被纳入上述讨论。
5-7年期的54位基金经理
5-7期基金经理的业绩汇总表如下面两表所示(超额收益图同样请参考附录)。
我们可发现:
(1)在这54位基金经理中有16位基金经理业绩达到稳定级别。他们的平均管理规模为212.5亿元。
(2)有三位基金经理相对沪深300指数超额收益的稳定性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分别为周应波(453亿)、杨浩(331.7亿)和王崇(231.2亿),其中杨浩业绩还是在65%的平均仓位下达到的。
(3)同样存在一些业绩很好但规模相对不高的基金经理,比如:邱栋荣(78.7亿)、王延飞(104.2亿)、洪流(109.3亿)、蔡滨(99.4亿)、张慧(115.5亿)和陈一峰(85.9亿)。与此同时也存在管理规模较大但业绩并不突出的基金经理,具体不再赘述。
纯粹以业绩评价基金经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对基金经理业绩的汇总分析便到此结束,但对我而言,对基金经理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尽管看业绩曲线可以对基金经理的评价做到大差不差,但这些分析对基金经理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为什么这么说呢?
(1)基金经理是人,人存在着学习进步的可能,过去的业绩未必能很好反映未来。相信我们时不时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某某刚开始炒股追涨追跌,亏损累累,随后在某一天突然开悟,业绩开始变得稳定。
(2)过去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并非十全十美,过去业绩不那么突出的基金经理并非一无是处。今天无意中看到了这个段子,我想这是做基金经理研究最需要注意的:
“以前投资人对泡泡玛特创始人的评价:创始人学历平平,没正经上过班,说起话来表情平静,没感染力团队也没精英。
上市后,每一位投资人都提到: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性格沉稳、话不多,喜怒不形于色,拥有“消费创业者”的许多优良品格。”
这个段子虽说针对的是泡泡玛特创始人,但以结果为导向确实是分析基金经理时最容易犯的错误。
(3)以结果为导向评价基金经理可能出现多方面问题:
(a) 投资路上是条条大道通罗马,有深度价值、有成长、有分散有集中,一个基金经理要取得优秀的业绩并非要样样精通,什么错误都不犯,他只要做好自己擅长的领域就好。纯粹以结果为导向去评价基金经理的优劣,并力求去学习优秀基金经理上所有的“优点”以帮助我们做好投资,可能会把我们带入误区,因为优秀基金经理的身上同样有不少的缺点,绩差基金经理也有闪光点;
(b) 以结果为导向,只有等基金经理业绩出来了才能让我们发现基金经理的优秀,这时候他管理的基金规模已经迅猛增长,而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投资方式,规模与业绩永远都是负相关的,基金经理管理规模变大之后去买入他可能赚不到那么多钱。从这个角度来讲,选基金经理也是赚认知的钱,认知越深刻,赚的钱越多;
(c) 以结果为导向的分析方法发现不了好苗子,而这是基金经理研究最大的价值所在。对于一些管理时长在5年以下、3年以下甚至不到一年这样的基金经理新人,我们很难直接用业绩去衡量他们。虽然他们的业绩没经过太多考验,但我们如可以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去对他们未来的业绩进行一个初步判断,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在规模较小的时候买入未来的绩优的基金经理,享受他们后续带来的高回报,这是投基金时最令人兴奋的事情。
现在大家人必称张坤,可他在12年9月底接手易方达中小盘时,他的基金份额就开始了持续缩水之路,由管理期初的18亿份左右缩水至2016年的4亿份以下,那时候绝大部分的持有人们都在用脚投票。我能否在16年的时候就知道他的优秀并重仓他,这是我们做基金经理研究的每一个人都值得深思的问题。
鉴于单纯用业绩评价基金经理存在的不足,我们后续会对这些基金经理的投资决策及交易行为进行逐个详细的分析,力求找出各基金经理的闪光点及不足,无论其优秀还是不那么优秀。尽管不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我们会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去做,争取为大家找到更多靠谱的基金经理。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