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江、浙、闽三大海关之后,粤海关成为外商来华贸易唯一口岸 | 千年粤海第一关⑩

黄埔文化遗产

挖掘黄埔文化遗产

传播文化黄埔

▲ 清代广州

自明朝以来,中国社会闭关与开关的矛盾一直存在,到了清代,这种矛盾表现得特别尖锐。

清初顺治年代执行了严厉的禁海令和迁界令,把海禁的问题推向了极端化。康熙朝开海并设置东南四省海关后,这种矛盾有所缓和,但远未消失。

可以说,清代开海政策一直都是有限制的开放,其间还经历了多次反复,总的趋势是越来越严厉,越来越封闭。

南洋海禁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复台湾之后,次年解除海禁,准许澄海、南澳等地居民回原籍耕种,准许对外贸易,还于1864-1686年间先后设立闽、粤、江、浙四大海关,分别管理各自下辖的数十个对外通商口岸的对外贸易事务。其中,粤海关设立于1685年。

康熙年间的开海,不但东南沿海航线,连一向严禁的赴日贸易也在开放范围之内,较之明代隆庆年间开始的局部开海范围要大得多。

然而,仅仅过了30多年,康熙开海的政策就开始收缩。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面对日益严重的“海寇”活动和忌惮西方势力在东南亚海域的潜在威胁,清政府担心,吕宋是西洋诸国舶船之所,内陆商民乘大船所带米粮多是卖与洋人,此事关系不小,于是为防备中国人“私通”海外反清势力,以海防为要,敕令内陆商船东洋行走还可以,但南洋不许行走,这便是“南洋海禁”。

雍正五年(1727),执行了十年的南洋海禁令沿海经济日趋萧条,生活无着的穷民被迫逃亡海上,或铤而走险,或为犯乱,为此不少大臣奏请开禁。

雍正也担心闽粤地区因洋禁而引发海患,于是才同意废除南洋禁海令,重新开放了粤、闽、江、浙四口通商口岸。

▲ 粤海关

一口通商

乾隆即位后,在对外贸易方面基本上沿袭了先祖的政策。18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开始工业革命,其海外贸易日益扩张。特别是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首的西方商人,一直强烈渴望寻找机会打开中国市场。

乾隆中期,在中国沿海的4个通商港口,前来进行贸易与投机的洋商日益增多,据说每年仅苏州一个港口就有一千多条船出海贸易,其中有几百条船的货物卖给了洋人。

▲ 清代海上商船

1757年乾隆发布了那道著名的圣旨,同样是以海防的理由,宣布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三个海关下辖口岸不再对西洋船只开放,只留下粤海关允许西方人贸易,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这就是海关历史上的“一口通商”。

此后的85年间广州成为外国商船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粤海关成为中国海关或大清海关的同义词。

七大口岸

根据《粤海关志》卷五,“粤东之海,东起潮州,西尽廉,南尽琼崖。凡分三路,在在均有出海门户。”

▲ 位于广州五仙门的粤海常关办公楼

粤海关共设七个口岸(总口),即省城大关,澳门总口,潮州庵埠总口,惠州乌坎总口,高州梅菉总口,雷州海安总口和琼州海口总口。各总口还辖有许多小口共70多处,如黄埔口、九龙口等等。

按其职能之不同,粤海关的大小口岸又分为三种类型;

  • 正税口31个,负责填写税单和收纳关税

  • 挂号口22个,负责报关登记

  • 稽查口22个,只负责对进出口船只及货物的安全稽查,不负责课税

粤海关衙门总部设在广州五仙门内,黄埔口则设在外国商馆附近的珠江边上。清同治年间(1862至1874年),因黄埔村酱园码头河沙淤积,黄埔海关迁至长洲北岸(现黄埔军校旧址孙总理纪念馆),故长洲又名“黄埔岛”。

▲ 长洲岛上的黄埔海关旧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