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这么看来,微博第一任CEO老沉偏向第一种管理者,初始用户大多数都是他通过人脉请来的,内容也是按照他的个人偏好在走,气氛不错但是赚不到钱。于是来去之间上任,走第二种管理路线,饭圈和广告大兴,赚到了钱但是用户感觉不快乐。//@安迪斯晨风:这个联想很好玩。
作为社会学渣,摸鱼之际随便唠嗑:

从我有限的互联网冲浪经历来看,我发现一些“气氛很好”的社区,例如 Reddit,例如这几天突然巨红的 clubhouse,甚至以前的各种小众论坛等等,有一个特征就是“主持者”的权重很高、权力很大;而社区各种功能设计,也向主持者倾斜。哪怕是虎扑几个我爱逛的板块,管理员都很勤劳。
以前的论坛时代我们都叫“斑竹”(版主,知道这词的人都不小了

),他们有的是原始时代的 KOL,有的就是特别负责、热心的爱好者。而社区成员,并非这些人的追随者,核心在于有主题(松散或紧密)的人际互动。
而 Reddit 更进一步的是,管理员(moderator)不仅权力很大,而且在技术设计的配合下,自主性非常大,可以利用各种开源的功能定制自己的板块,制作脚本 bot,比如我曾经写过一篇深度稿的“Change My View”(r/cmv),其中一个关键的功能就是“给Δ”,标志着“说服成功”,然后所有的成员围绕这个目的进行良性的互动。

当然,一个社区人多嘴杂,版员和斑竹之间的关系也不总是那么和谐(我从初中开始混论坛,吃瓜无数)。但是斑竹/管理员/moderator 的驱动力,不是自己的粉丝和追随者,而是整体社区质量。管得不好、气氛糟糕,大家就都走了,去更好的地方;管得好,大家都遵守规则,气氛就好,成员也就能一直保持归属感以及合作意愿。
但现在社交网络,“自治管理”很大程度上缺位了,社区成员没有归属感、没有合作意愿,“管理员”成为了一个“看不见的手”——谁在删帖,不知道;谁在制定规则、有没有规则,不知道。社区成员被迫自我管理(拉黑、特定内容特定人可见),所有的一切都变成针锋相对的呼喊,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用脚投票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捏着鼻子刷微博和戒了不刷,很多人还是选择了前者。

现在来看,给予管理者自治权限,很大程度上是和流量与商业变现是相悖的,毕竟社交网络的目的,是榨取每个人身上向外的传播潜力,而不是向内的凝聚力。为了保持好的“气氛”,很多平台强算法导向,比如 instagram、tiktok 等,那么就导致了 echo chamber 或者内容同质化,不存在对话和讨论;而另一些平台强人工/自动管理,却又在管理中有明显的政治或者别的取向(微博、知乎、twitter),管没管住,煽动愤怒倒是一把好手。
社交网络当然也鼓励了内容的生产,提升了创作体量,但有的东西基因里注定缺失,而“好氛围”的社区,只能在做死自己和憋屈活着之间选择。(包括 CH,我话撂这了)

这有点像什么呢?这让我想起了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
组织形式和整合模式变化了,我们从家庭、小集体、小团体,发展成了分工明确、目标清晰的大社会(此处应有涂尔干和韦伯)。从 web 1.0 演变到 2.0 的社区,一方面确实是有人群扩大和所谓的“下沉”,但根本实际上是经历了原子化(以个人为中心)理性化(点赞和转发的数据驱动),甚至是物化(不把对方当人)和异化(流量收割)。
这和从田园牧歌到996工厂有巨大的相似之处——
生产力提高了吗?当然。钱更多了吗?没错。
更民主、更平等了吗?权利平等了(毕竟每个人都可以发言),但却隐藏着巨大的、不断扩大的事实不平等(大v拥有的资源和号召力数倍于一般人)。
人们更快乐了吗?当然这里不能边沁式计算社会整体福利,但快乐更廉价、痛苦也更日常了。
有解吗?不管有没有解,我们对于“好的社区”的田园牧歌式的怀旧,怕是再也回不过去了。

我们究竟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技术及技术背后的价值取向,毫无疑问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技术也不尽然是邪恶的或者非人化的,各种设计都有参与和改进的空间。
至于如何向前一步,只按“现代”的思路,恐怕会走入死胡同。我不是在说神神叨叨的后现代有多么可靠

,但是对于言语(话语)的形成、多样性本地性的参与、对于风险的把握和计算等等,需要有全方位的思考,然后……社会学家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嗯,这个,哪个大佬想招我我递个简历如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