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1月24日,父亲张志玲出生于河南省洛宁县河底乡大明楼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32年至1938年8月,在本村小学上学(期间的1938年,曾因灾荒失学在家近一年时间 )1938年8月至1939年11月,在洛宁县城村高级小学学习。当时正值全民抗日战争,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和学校中共党组织的教育,父亲在学生时代就走上革命的道路。1939年1月,学校秘密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吸收父亲参加。他们学习和宣传党的政策、抗日主张,发展组织成员。1939年5月,不满15岁的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1942年18岁时转正)。据父亲生前自传记述:入党前两位介绍人马廷斌、杜长荣对我进行了一些启发教育。随后的一天中午,时任学校党组织负责人的侯慈亭在校长室,同我们进行了谈话,并举行了简短的宣誓仪式。同时入党的还有同学程广庆。1939年初开始,学校逐渐遭到地方反动势力的造谣中伤,说城村高小是豫西的赤色根据地,并准备向学校进攻。此时,部分老师被迫辞职,学校开始陆续将进步学生向外输送。父亲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悄悄离开学校、脱离家庭,投奔革命队伍的。( 这一时期证明人有刘怀德、刘思让)1939年11月至1940年2月,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勤务员。1940年2月至1940年7月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勤务员。据父亲自传记述:1939年11月 我们同学一行6人离开学校,预计是前往豫皖苏边区参加新四军。第一站来到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因年小体弱,组织上担心路途遥远我们跑不动,就把我俩给留下了。这样就在办事处帮助工作了近三个月(证明人:苗信)。来年二月组织上决定安排我们赴延安,不料在途经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时,又因交通工具不够,汽车太挤没能上车(当时全国各地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人非常多),这样又被留在了办事处。在西安办事处我是边工作边养病(当时感染了疥疮)五个月时间。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是当时进出延安的中转站,经常会有中央领导同志过往办事处,父亲有幸见到过周恩来、朱德、林伯渠、董必武等领导同志,聆听过他们的讲话、报告。并留下了有生以来第一张, 也是唯一-张穿着八路军军装的照片。1940年7月至1945年4月任中共中央交通局(对外称:中央农村工作委员会)勤务员、办事员。1940年7月,经组织选派父亲跟随吴德峰同志前往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到由吴德峰任局长并新组建的中共中央交通局,(对外称:中央农村工作委员会)工作。据父亲生前回忆:当时同车前往延安的还有董必武、徐特立等领导同志。原来是走一天就可以到延安的,因下暴雨发大水走了七天才到。中共中央交通局是党的秘密交通机构,主要负责敌后及国统区的交通,建立与苏联的交通线和通讯等工作。单位设置在远离城区的侯家沟的窑洞里。父亲在这里工作了近五年时间。当时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为了改变现状,他们工作之余还参加了大生产运动,学会了纺纱织布,种菜种粮,改善了生活。在这一时期,父亲还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都有了很大提高。1945年4月至1946年1月,陕甘宁边区子长中学学生、职员。1946年1月至1947年9月延安大学高中部学生。据父亲生前回忆:我刚到延安时还不满16岁,在家乡读高小时,就向往着有一天能到延安学习。因此,在艰苦的环境中也一直没有放松学习和提高自己。1945年春的一天,延安长子中学招生,只招收30多人。子长中学设在延安东北180里的瓦窑堡,我去报考,在大约百人的考试中,我幸运地以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在学校边学习、边工作(兼做校部文书) 1946年初,我从子长中学转学到延安大学高中部(文科),继续读书。由于学习刻苦,期末考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自从参加革命后就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几乎没有中断过。文化水平和写作能力有显著提高,为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很可惜早期的部分日记(1939年11月至1946年9月)在撤出延安时按照组织“坚壁清野、片纸不留”的规定全部烧毁了。1947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25万大军进犯延安,中央机关、中央军委总部主动从延安撤退。父亲跟随学校师生一起转移,辗转陕北、晋西北一带。那时除了行军,很少有时间学习了。但是,因为不断传来毛主席、党中央还在陕北的消息和人民解放军胜利的捷报,我们翻山越岭、长途行军始终保持着高昂饱满情绪。1947年9月至1947年12月在晋绥边区临县白文镇土改工作团团员。1947年12月至1948年3月,在陕甘宁边区,绥德枣林坪土改工作团任工作组长。1948年3月至1948年4月在中央西北党校学习,学员。据父亲生前自传记述:1947年9月离开学校到晋绥和绥德两地参加地方土地改革工作。这时对我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工作中也学习到了一些群众运动的方法和规律,最主要是受到了土改教育。随后进入了西北党校学习了一个多月,主要是总结土改工作,学习新区政策。1948年5月至1948年12月,在中央办公厅秘书处科员(西柏坡),1948年4月中共中央机关进驻河北省平山县,父亲奉命调回中央机关,在秘书处做资料工作。1948年12月至1949年7月,任郑州市委秘书。1949年7月至1950年5月,任武汉市人委市长办公室秘书。1950年5月至1951年9月,任武汉市人委办公厅政策研究室科长,全国解放前夕,1948年12月父亲接到调令随中央新任命的郑州市委书记、后改任武汉市第一任市长吴德峰同志南下郑州、武汉,接管刚刚解放城市,参与恢复和建设新城市的管理工作。1951年9月至1951年10月,在武汉市委党校学员。1951年11月至1952年1月,在武汉市汉阳区民主改革工作队任工作组长。1952年1月至1952年3月,在武汉市汉阳区委“三反”办公室工作人员。1952年3月至1952年8月,在武汉市汉阳油厂任工作组长、 党支部书记。1952年8月至1952年8月,武汉市汉阳区委办公室任科长。1952年8月至1953年11月,武汉市中南机械动力厂任党支部书记、党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53年11月至1954年12月,武汉市七五二厂(军工电池)任党总支书记。1955年1月至1964年12月,在武汉市江岸区任区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 期间于1956年9月至1957年7月在中央高级党校学习)1965年父亲调北京,先后在国家机关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外事、外贸的管理和领导工作多年。其中外派,长驻阿尔及利亚大使馆工作三年多,为两国间的友谊和外贸发展做出了贡献。1965年1月至1966年1月,在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援外司任专员(北京)。1966年1月至1969年11月,在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任政治协理员。1969年11月至1970年12月,在国务院外办留守处负责专案工作。1971年1月至1972年6月,在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学校二营六连下放劳动兼专案工作(宁夏平罗)。1972年7月至1978年1月,任对外贸易部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政治处主任。1978年1月至1983年8月,任对外贸易部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副总经理。1983年9月至1986年10月,任中国驻阿尔及利亚使馆党委委员、商务参赞。1988年1月至1990年4月,任国务院中国工商开发总公司顾问兼人事部总经理。于2011年9月12日3时6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张志玲同志参加革命工作几十年来,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解放全中国和推翻“三座大山”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我国经济战线辛勤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具有较高的领导水平和组织能力。在工作中能从大局出发,认真研究、处理问题,善于团结同志,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为公司的发展壮大付出了心血,为推动我国外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张志玲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讲政治,顾大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积极贯彻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服从组织分配,兢兢业业,作风正派,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熟悉经济工作,具有坚强的党性和原则性,为人正直,襟怀坦白,廉洁奉公,生活上一贯艰苦朴素,关心同志,在干部职工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张志玲同志一生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 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事业,为党和人民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他的逝世使我们党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好干部,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作者简介:张涛(张志玲次子)1955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共党员,曾就职于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中纺集团公司。2015年12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