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的新变化
今年4月初,约了几位同学,去了趟黄陂,到了曾经就读4年半的母校——黄陂中学。学校里最大的建筑就是这栋教学楼,建于1998年。那一年,长江发大水,九江决堤,国家下拨了50万资金支持我市社会事业灾后重建,学校得到了这笔建设资金,启动了这栋楼的建设。
昨天,应同学之邀,又去了一趟母校。仅半年时间,母校就有了很大变化。
其一,自建校以来的60年间,校园与民居不分。而现在,看到学校建起了通透式的围墙,母校总算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校园”了。
其二,在操场东面,一栋框架结构的综合大楼正在兴建中。看到眼前的景象,想想40多年前我们在低矮的平房里诵读“老三篇”,在农舍里的大通铺栖身,真是感慨万千。
也有不变的,就是这栋叫欧家大屋的民居。
大屋门坐北朝南,前面正对学校的操场。大屋东边,还保存了一排最早的教室,早已废弃,当年我们在那儿上过课,一度还曾改为学生宿舍,也在那儿住过;大屋西边,还有一排单身老师的平房宿舍了,房间很狭小,不到10平米,只能放下一床一桌一椅。
三进的欧家大屋,当年还住过很多学生,也住过不少从南昌、抚州等地下放来的老师。现在这里冷冷清清,估计年轻人都搬出去住了。
同行的女同学,找到当年住过的房间,屋子虽然已不住人,门前堆放着杂物,但她还是要在这里留影,作为纪念。
近午的阳光,洒在天井中,也映在厢房残破的砖墙和窗棂上。记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岁月是把杀猪刀,紫了葡萄,黑了木耳,软了香蕉;时间是块磨刀石,平了山峰,蔫了黄瓜,残了菊花。欧家大屋说是没变,随着时光飞逝,其实也在变化之中,只不过既能让你看见当年的旧物,也让你感伤岁月的无情。
欧家大屋前,农户开了一间小卖部,卖的都是些文具和小吃食之类,做的当然是学生五毛一块的小生意。我们这班老同学围在一起谈笑风生,只可惜已经找不见当年风华正茂的影子了!
变化最大的莫过于校园南部围墙外的这个工地——黄陂中心小学搬迁工程。看规模,应该要花不少钱的。
中心小学从黄陂新街整体搬迁过来,与中学仅一墙之隔,这里就成为镇里的教育园区了。
临离别时,同学们在校门口合影,当年才十几岁的小孩子,如今都已年逾花甲,每人的容颜上都刻下道道皱纹,令人唏嘘。
母校新变化
樟树蔸下一班人,
共聚黄陂觅纯真。
文庠失却当年影,
民宅犹存往日神。
少小满目农家毗,
老大初见校园邻。
旧貌新颜言不尽,
此间秋浓胜于春。
(2017年10月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