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中华山寺

从宜黄县圳口乡沿328省道往南城方向行不多远,拐入乡村公路进入郊源村地界,逶迤的中华山很快将汽车裹进一个碧绿的海洋里。
郊源村头的新建的石牌坊,上书“中华山古寺”。
过郊源村,一路是陡峭的盘山公路,忽然一个优美转身,一丛建筑从容撤去面纱,呈现于前。
这便是中华山寺。据介绍,中华山最初是道教名山,自唐代便建有道观,后逐渐演变为佛家圣地,盛极时则释、儒、道三教合一。
寺前并无寺门,新建有天王殿蹲着两尊石狮,门前几级台阶。
挂于天王殿前的那块题写着“中华名山”的牌匾,还是南源乡人所赠,像极古民居的简易门匾。
天王殿旁有五观堂。内有几排餐桌。这是吃饭用膳的地方。出家人吃饭有一定的规矩,进餐前,须列队鸣磬念佛以进斋堂,然后安静进食。食毕,又列队鸣磬念佛以出斋堂到大殿回向。过堂饭讲究用饭时安静,不得讲话,添加饭菜都是以手势示意,不得剩下饭菜,不知道,这时会是一个怎样感受的你!听人说,这寺堂的素斋很好吃的,可由于疫情影响,好些日子寺里不提供斋食。
天王殿内正在雕塑佛像,用材全为樟木,空气中弥漫着樟木的香气。只是木料不大,好在师傅手艺精湛,不用一颗铁钉,就能将小木料拼接雕刻成佛像,且栩栩如生。
大雄宝殿位于寺庙中心,也是20年前重建的。
殿前用不锈钢围栏圈起一方水井,应该是寺中古泉“春秋泉”中的一口。一泓碧水映入眼帘,微微地有阳光抖落池中,有龟浮游,怡然自得。
大雄宝殿前,香烟缭绕,烟气缓缓上升,在阳光中如同少女轻盈柔美的身姿,婀娜优雅。
伽蓝殿、地藏殿分列两侧,木结构建筑,有些苗寨的韵味。
寺庙一侧,便是古驿道,并不规整的麻石蜿蜒深入林海,仿佛一条凝固的河流。
林木愈来愈深,阳光愈来愈薄。古驿道曲曲折折,盘绕向上,有人称之为“二十四旋”。
赫然间,有土地庙蹲守一侧,像虔诚的布道者。辨认小庙门前对联篆字,耳边有风吹送来昆虫演奏小曲和悠悠梵音。
高处,乍然兀立一座石寨模样的建筑,匍匐于苍穹之下。周边则是纯澈的天空,云朵太白,天幕太蓝,令飞鸟发出阵阵惊叫。
这是一座石木结构的道观,规模不大,却有梦境般的感觉。
门口那个石制香炉上,其内侧一面刻着一对联,道是:“三真灵应传千古,一派恩波佑万民。”外侧,那个铜钱状的镂空图案分外醒目,其上方,阴刻着“金银库”三字。我能想像参拜者满怀憧憬,谨慎地将盖有铜钱图案的草纸抛入炉中焚烧的情景。纸如黄鹤舞,灰落寓意深。朴素的祝福和愿望,构成中华山的魅力。
崖边的满地的红色炮竹屑中,瓷质香炉歪斜着,几支竹芯香无声地燃着,缕缕白烟消逝于茫茫天空。
道观里的布局简单,一口古钟、一面旧鼓在前,一道拱形祭台在后。《风景宜黄·中华山风景记》说,这石拱当是应玄关,所供奉的人物自然便是应玄大仙。听说曾经有一将军杀人如麻,后幡然醒悟,迷途知返,匡济苍生,应玄关表现的正是其得道的情景。
香烟烛光中,我无法破译民间的智慧密码,无法找到打开民间朴素哲学宫殿的钥匙。我只是愿意花费一丝光阴阅读其间的金句。
沿着屋后的斜坡小径,爬到了道观的顶端,它竟然是面朝山谷、背倚山坡而建。苍山如海,云朵从高处飘落,挂于修竹枝叶间。黑瓦粘满掉落的竹叶,后墙触手可及。让人忽然想起许真君一家白日拔宅飞天成仙的道家传说。站在中华山上,果真飘飘欲仙。
翠竹摇曳于高处,野草散落于古道。我喜欢这种走在“二十四旋”驿道上的感觉,宁静使生命况味慢慢渗透心灵。
地上的麻石大小不一,高低不平,枯黄的竹叶间,百脚虫沿着麻石的缝隙静静地爬行,不紧不慢,不急不燥,丝毫也不受人们脚步的影响。
驻足此间,树木葱茏,竹林深深,静静地仰望远去林木簇拥的山顶道观,能感受到山间日子的纯粹、透明。若是能够在此山寺住上几日,背一囊书,借得中华山几缕清风明月,品读诗文里的意境和山中的风景,总比在竹子上刻下“心甘情愿一辈子想到此一游”的好。
(2020年5月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