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这篇┃小城的年味记忆

编者按

不管感觉是淡还是浓,不管已回到故乡,还是在回家的路上,还是在异乡。年,已经向我们走来。

过年,是回家的呼唤。

过年,是亲情的盛宴。

过年,是人生所有的浓缩。

那就让我们在品年的滋味的同时,试着拿起笔,写出我们心中的过年。

过年是文化,过年也是生活。

过年是大家的狂欢,过年也是个人的咀嚼。

文字中的过年,自然需要文化,但更需要我们那跳动的心,那细腻的情,还有作为书写者的真诚。

您在家里过年,让您的文字来原乡书院过年!

黄俊:小城的年味记忆

过年,是中国老百姓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习俗。古往今来,每临春节,居住在通海小城里的家家户户总要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倒贴“福”字……整座小城里张灯结彩,车水马龙,锣鼓喧天,一派辞旧迎新,欢天喜地的景象,到处洋溢着热闹的气氛。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地球上每一处有中国人生活的地方,最能唤起人们亲情记忆的字眼恐怕当属“过年”二字了。

对于生活在小城中的寻常百姓而言,过年的习俗起源于何时至今无法考究清楚,但不管这一习俗始于何时,“过年”却成了小城人家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小时候,每逢过年,常听外婆讲起关于“过年”的传说。相传古时有一种“年”的怪兽,它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居海底,每年除夕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因此,家家户户过除夕时贴红对联、燃放鞭炮以驱除“年”兽。初一早上,大家还要相互庆贺平安度过了“年”关。这样的传说不知道是真是假,但至今仍然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作为孩童时代的我们,心中最期待的事就是过年了。因为过年能吃上一顿“油水丰足”的年夜饭;因为过年能有崭新的衣服穿;因为过年能收到“丰厚”的压岁钱,买自己梦想的玩具和心仪的书籍......当然,以前也听外婆说过这样一句话:“小孩盼过年,大人愁过年”。因为过去生活苦,缺吃少穿,大人愁过年没钱。现在大多数人都有了钱,不缺吃不愁穿,大人小孩都盼着过年,小孩有红包拿,大人也可以轻松休闲几天。

小城人对于过年,各个年代的人感觉是不一样的。对中老年人来说,怀有很多感慨,这代人小时候物资短缺,过年多吃一点肉或包一顿饺子都很困难,特别是在贫穷的农村,生活的困难更是现在的年轻人所无法想象的。正因为如此,小孩子才最爱过年,但由于年少不谙世事,孩子们并不知道父母有多艰难。

尽管如此,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春节毕竟是小城百姓最重要、最隆重、最富特色的传统节日。从小处讲,过年是小城人家阖家团圆的节日,人们在过年这一天,不论身在何处,哪怕天涯海角,总是要想方设法,千里迢迢地赶回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过年已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人们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小城人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从大处而言,过年是小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当地群众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小城人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小城人家的社会伦理观念。

在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舞龙灯,踩高跷,迎财神;大家乐,乐淘淘,大家一齐迎接新年到,新年到!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这足以表明中国老百姓对过年的期盼之情了。

自打记事起,在我的记忆中,每年过了“腊八节”,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就开始巴望着春节早一天到来,馋吃,加之对红包的期待,真恨不得一觉醒来第二天就是大年三十,就这样一天天盼呀盼,等呀等,一直陷入对过年的憧憬中……

小城每到过年总是热闹非凡,年味十足。赶地会,迎高抬,赶花街等欢庆节日的习俗多种多样,让人目不暇接,刻骨铭心,回味无穷。母亲和外婆在世时,全家老小齐聚在老家里,那几天最忙碌的要数外婆、母亲和大姐了,打扫屋子,置办年货,烧香祭祖,一天到晚忙个不亦乐乎,整个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年三十晚上,贴好春联,万事俱备,“吃年饭喽!”母亲扯着嗓子叫喊一声,我们兄弟其中一人飞快地跑到门外燃放“关门爆竹”,一阵惊天动地的鞭炮声响过之后,姐弟几个异常兴奋地抢先坐到餐桌前准备开吃。哇!满满的一桌酒菜,鸡、鸭、鱼肉一应俱全,流香四溢的美味佳肴馋得大家直咽口水……就这样,我们一家人围坐笑谈,开开心心、津津有味地品尝起年夜饭。

在吃的过程中, 外婆总会感叹地念叨:“现在日子好过了,好吃的东西多,你们赶上好年代了!”接着,便忆苦思甜,述说起曾经的艰苦岁月。父母亲也随声附和:“这样的日子不容易,你们姐弟几个要好好读书,好好做人,长大了才有出息,才能过上好日子啊!”长辈们的谆谆教导和慈爱的目光,让我们倍受感动!

吃过团圆饭,一家人守候在电视机旁,看春晚,守岁。我们姐弟几个心里挂念着红包,总是显得坐立不安,张惶失措。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过年发红包无疑是最令我们开心快乐的了!“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这是我们常对长辈们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让长辈给我们快发红包。我们越是急不可待,大人们越是爱吊我们的胃口,拿我们忸怩不安的样子说笑逗乐。眼看时间差不多了,大人们终于发红包了,我们姐弟几个接过红包,嘴都笑歪了。夜深人静之时,我们总会偷偷躲在被子里“一张,两张……”反复一遍又一遍的数着压岁钱,满脸笑得像朵盛开的野菊花似的,睡梦中脸上都挂着甜甜的笑容。

大年三十,到处都是那么喜庆热闹,鞭炮和爆竹的声音不绝于耳,居住在小城的人们都纷纷以这样的方式来宣告自己对于新一年的期盼。从年夜饭开始,小城里鞭炮声便起伏不断。八十年代开始,乡镇企业红火,有企业出钱打礼花的。饭后我们来到门外空地上观看礼花,随着一声声炮响,只见一条条“火龙”从地面上飞上高空,带着一种尖锐的声音,刹那间炸了开来,形成了一个个色彩斑斓,绚丽缤纷,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的图案,美极了!那情景就好像是天女散花似的,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小城的夜空被烟花映照得又红又亮,点缀成了美丽的空中花园。此时,整座小城骤然间显得异常热闹,鞭炮声和礼花声陷入高潮,小城顿时成了烟花和鞭炮声的世界,吉祥喜庆的烟花开在天上,也开在人们的心里……

守岁是春节的习俗之一,又称照虚耗、熬年、熬夜。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在除夕的晚上,小城里灯火通明,不论男女老少,都会聚在一起守岁。

过年放鞭炮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大年三十午夜十二点的钟声刚刚敲响,每家每户都要打开大门迎接财神,“噼里啪啦”的鞭炮齐声轰鸣,万家竞放,正是“爆竹声声辞旧岁,欢声笑语迎新年。”屋外的鞭炮声虽然震耳欲聋,但每个人的心里却有着说不出的高兴!这就是外婆所讲的放鞭炮驱除“年”兽避邪了。大年初一早上,大人们总是起得很早,一开门时就要燃放“开门鞭炮”,俗称“接天地”,又叫“开财门”。“爆竹一声除旧岁,梅花数点接新春。”有鞭炮声的年才有年味,中国人喜欢燃放鞭炮的原由,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祝福》中开头几句写得非常经典:“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短短几句勾画出了鞭炮的光、声、味,让人眼睛、耳朵、鼻子都能感受到了,这是人们喜欢的根本所在。第二天清早,小城人一跨出家门,满地洒落着火红的鞭炮屑,像梅花点点,走在上面,年的气氛就出来了。

过年期间,小城四处充满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各种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很早的时候除举办篮球、棋类比赛、诗书画展等文体活动外,最为隆重的庆祝活动当数正月初一开始的民俗民间艺术展演了,高台、高脚狮子、龙灯、虾灯、彩船、腰鼓、秧歌、舞龙等具有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民俗民间艺术展演队,在县城的大街小巷穿行,龙狮欢腾、鼓乐喧天,多姿多彩、喜庆热闹,参演人数多达上千人,整个小城可谓万人空巷,人山人海,数以万计的群众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翘首观赏,体现了小城人“欢欢喜喜过大年,热热闹闹庆新春”的热闹景象。

小城的南面有一秀山,属云南“四大名山”之一。很早以前,大人和小孩,不论男女老幼,过年都要爬秀山赏花、闲游、祭拜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阖家幸福,财运亨通。随着娱乐活动的不断丰富,今天的小城人大多都已不再保留这一习惯。但赏花闲逛的另一去处——花街,却是小城人非去不可的。正月十六闹元霄,迎春花街在小城内举行,赏花看花成为小城人每年的习俗。沿街摆放的“通海剑兰”、山茶、玉兰、兰花等花卉和花桩、根雕、盆景,形态各异,令人赏心悦目,赞不绝口。花大色艳的云南山茶花、五彩缤纷的大花惠兰、仙客来等争奇斗艳、竞相绽放;桃桩、梅桩等造型别致的盆景千姿百态、繁花似锦;清香木、罗汉松等古朴苍劲的古树桩景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小巧玲珑。远道而来的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洞经古乐,还能看到花灯、戏曲、彝族和蒙古族歌舞等文艺表演。花街还设立了赋诗台、现场书画台,供宾客现场言志抒情、赋诗作对、状物写春。在人潮涌动的花街上可以看到,以县花“通海剑兰”为代表的数万株奇花异木与高悬的大红灯笼交相辉映,将整个花街装扮得绚丽多彩、春意盎然,展现出花潮涌动的浪漫春景。花街四周,人山人海、车水马龙,蔚为壮观。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如今花街已变为两年一届,花街在全面展示小城深厚文化底蕴和悠久历史与“花桩百样殊”特色的同时,也是一次“花街搭台、经济唱戏、推动发展”的年度大戏。花街上布摆销售的豆末糖、甜白酒、面条、酱菜等名特优产品也倍受游人青睐,购买者络绎不绝。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如今花街已从最初的一年一届变为了两年一届,迎高抬,踩高跷等地会展演活动也不见了当年热闹的景象。传统习俗的流失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过年这一盛大的节日已经感觉不到太多的乐趣,更多的是身心的疲累了。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蓦然回首,不知不觉已人到中年。斗转星移,小城历经风雨沧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的传统习俗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压岁钱、年夜饭、春节礼品等,使春节成为“突击花钱”的节日。现在的过年已远远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有意义,年味也越来越淡了,很多习俗成为了一种流形于表面的形式。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2016年的春节又将来临。对我们这代人而言,年味,就是阖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散发的一股“幽香”。虽然外婆和母亲已离世多年,但每逢过年心中依然会怀想起那些阖家团聚,幸福美满的日子,内心深处始终存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小城经历的每一个年节,至今回想起来都会令我回味无穷,感慨万千!小城过年时的风土人情让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人间亲情的美好。过年是热闹的,也是快乐的,但年的背后寄托着我一份厚重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太多的思考。“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面对新的一年,如何调整自己,迎接新的压力和竞争,以新的自我面对新的挑战。我想,这才是过年的真正意义吧!

黄俊

1968年生,云南省通海县人,公务员,笔名旅人、寒石。《中国诗》签约诗人、诗星。在《中国诗歌》、《中国作家网》、《中国国土资源作家网》、《星星诗刊网》、《5星文学网》、《风起中文网》、《参花》、《玉溪》、《玉溪日报》、《长江诗歌》、《齐鲁诗歌》、《秀山》、《诗在线》、《中国诗歌》、《新诗天地》、《中国诗歌文学精品》、《大别山诗刊》、《诗歌月刊》、《诗导刊》、《中华文学》、《圭臬诗刊》、《世界汉语诗歌》、《新锐诗会》、《现代诗歌》、《新诗天地》、《作家在线》、《原乡书院》等刊物、媒体、微信平台发表诗歌散文作品350余篇,有作品在国内大赛中多次获奖,诗作品获“第二届网络时代诗歌大展”金奖,散文作品获“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银奖,作品入选《中国诗歌优秀作品集成》、《中国散文优秀作品集成》、《中国当代实力诗人诗歌作品大展》、《中华唯美汉诗精品选》等多部选集。

  习诗,是救赎心灵的最好方式。人贵真,诗亦如此。

本月《就读这篇》回顾

杨艳梅:我所眷顾的川原

舒  婷 :很是惭愧,父亲

贾平凹:我的小学

黄   俊:寂寞的天空

张亚宁:陕北之冬,独具匠心的美

包利民:柴门内一条狗

莫   言:马语

张   娜: 那些小事儿

李百合:舌尖上的乡愁

叶倾城:母亲的母亲

陈安勇:无声的世界

迟子建:燃烧的月亮

徐振宇:叔敖故里草木情长

刘庆邦:在夜晚的麦田里独行

曹学林:寻找一条田埂

迟子建:我对黑暗的柔情

凸   凹:钥匙·院墙

桔    彤:杏花,开得猝不及防

陈应松:村庄是一蓬草

赵峰旻:纸上的故乡

天    峰:今晚嫁给月光

周    莹:父亲与狗

胡庆军:多少地名在记忆中风化

曼    娘:与父亲有关的植物

韩浩月:家乡是一个风雨飘摇的鸟巢

刘月新:像一阵风儿吹过

(0)

相关推荐

  • 【广东】张洋《家乡的习俗》指导老师:石玉国

    <家乡的习俗> 东华小学六年级 张洋 照福建闽南那一带的老规矩,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是过小年,同样也是祭灶日.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的老人长辈都忙着做各种特色糕点. 发 ...

  • 【广东】刘颖《又一春节到,不一鞭炮声》指导老师:张桂林

    又一春节到,不一鞭炮声 我的春节·寻年味 广大附属实验学校高一 刘颖 喜气洋洋迎新年,红红火火过大年.二零二一除夕夜里,我们一大家子人围在一起,在各个年龄段聚集的饭桌上,大家可以一起聊着普通的家常.过 ...

  • 精批细改 | 八年级:外婆的习惯

    外婆的习惯 (题目是<外婆的习惯>,如果这个题目不是命题作文的话,建议小作者做一下修改.修改的原因是这篇作文通篇来看是"通过小作者外婆的习惯之改变,展示社会的进步发展,人民素质提 ...

  • 作文素材:_______的年味(范文4篇)

    老家的年味01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过大年!噼里啪啦噼里啪啦,过大年!"每当听到这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广告词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怀想起自己的老家新店来.因为那里是我祖辈生息繁衍.辛 ...

  • 老关城人的年味~~~鞭炮情结

    [前言]春节之前,"关城生活热点"将推出"老关城人的年味系列"专题,讲述我们关城村几十年以前过年时的生活状态.也许有年轻人会说:现在又不是旧时候了,老说以前的话 ...

  • 习作||年味【征文】

    年   味 樊丁||江苏 有人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纷纷住进高楼,彼此交往甚少,年味越来越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打我记事起:备年货.扫尘.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 ...

  • 就读这篇 | 小晓:千年的记忆

    千年的记忆(外一篇) 小晓 作者简介 小晓,原名李晓萍,黑龙江哈尔滨人,闲来无事,喜欢随手小文,一直认为文字是好东西,可以静心,可以记录,可以回忆!在<文化范儿><原乡书院>& ...

  • 就读这篇┃小胡同 纸灯笼

    冯彦鹏:小胡同   纸灯笼 胡同如街. 街如胡同. 老家名叫旧县,不言而喻,很久以前是老县城了,既是老县城,就曾经辉煌过.后因黄河几次泛滥,黄沙几度掩埋,县城最终搬迁,只留下"旧县遗址&qu ...

  • 就读这篇 | 帕蒂古丽:记忆的侵犯

    帕蒂古丽专栏 大梁坡上的生活 记忆的侵犯 帕蒂古丽 他的目光那么专注和坚定地看着我,好像要拔出多年前在我身上撒下的一些钩.从他熟悉的问候语和看我时用力的表情,我能感受到,他和我在相逢的同一时刻,我们一 ...

  • 就读这篇┃那被绿绸包裹记忆

    那被绿绸包裹记忆 陈淑贞 乡村,是被绿绸包裹起来压在箱底的记忆,偶尔不经意地碰一下,簌簌地便抖出律动的韵纹.那些个古朴粗拙的片段,沿着车辙剪开的小路,在喧嚣落尽的夜幕星空里,用轻微的几乎感觉不到时间走 ...

  • 逸:深情小城 | 就读这篇

    深情小城 逸 小城无语, 从来没有说过爱我. 亲情和友情, 浸润我几十年. 一路偶遇的人和事, 也给我点滴的温暖. 哎呀, 我怎么能不爱您, 亲爱的平舆! 也许宿命中就有她.你与她一世纠缠,无法逃脱, ...

  • 逸:美的小城 | 就读这篇

    美的小城 逸 平舆清河大道修好伊始,就以绝美的风姿吸引着县城的居民. 道路宽阔平坦.中间六车道,然后两旁花带,不说四季芬芳,保证终年常青.花带两边,又是两个六米宽的非机动车道.这两个道的外侧,又分别有 ...

  • 逸:小城小事 | 就读这篇

    小城小事 逸 豫东的平舆县城,我们有时称之为大平舆,有几分自嘲,也有几分热爱. 我一直觉得我是在一个乡镇里生活,没有城市的感觉.但自从坐上公交车,穿行在拥挤的解放街,建设街,游弋在宽阔的清河大道,逛一 ...

  • 就读这篇 | 杨建英:小城的树

    小城的树 杨建英 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还会不会爬树,就是那种:面对一棵大树上前搂一下,往后退两步,抬头看一看,踢掉脚上的鞋,往手心里唾口唾沫,然后冲上去四肢并用象只壁虎一样窜上树冠,搅得树上的老鸹&qu ...

  • 与戴高乐做校友,复古不失前卫,安宁不失生机,在法国北部最热情的小城就读的体验

    你在哪里读书啊? 在里尔 里尔在哪儿? ......在我心里 里尔是不是特别冷啊? ......应该没有北极冷 里尔的法语听不懂吧? ......你学的是法语吗? 里尔人是不是都非常热情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