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卖药记:贫穷的病无药可治
杜甫卖药
作者 绿衣
1、
公元751年,大唐长安的很多达官贵人家里都飘着悠悠药香。
原来这是爱写诗的杜甫先生送来的。
这些山野间的野菊花、决明子、车前草全是杜甫先生亲自摘来的,还有自己门前种下的金银花、菊花等天然药品。
在长安漂着的中年杜甫,好比现在北京漂着失业人员,家里的钱也折腾得差不多了,可是杜甫在长安却没有工作。
那时的杜甫们最好的工作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当官。
杜甫的才学想来中个举应该没有问题,确实如此,四年前的杜甫参加了考试,然而命运这只手一拨弄,明明考上的杜甫等人却因李林甫的“本届考生,一个不取”断送了前程,生活不下去的杜甫只好卖药。
卖药也没啥,专心卖药用诗作广告,也许杜甫早发了,但是杜甫的诗不用来给自己的草草药打广告,药生意并不太好,他说自己“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经常还得蹭吃蹭喝,蹭时又顺便给朋友们送点草药,表示不白吃。
写诗在唐代当然比卖药更容易走红,他的偶像李白先生就没科考,还不是凭着一手好诗不仅得到了谪仙人的绰号,还进了翰林院,连皇上都亲自给李白喂汤,杜甫也有这样的梦想,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凭诗一举闻名天下。
杜甫的诗歌显然与盛唐气象相去甚远,所以诗虽然写得好,但是得不到主流诗坛的承认也是枉然。
好在杜甫不仅写诗也写文,看到这年朝廷连续三天举行祀太清宫、祀太庙、祀南郊三大典礼,读书破万卷的他赶紧洋洋洒洒写了《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於南郊赋》三篇赋,合称“三大礼赋”,主要目的是向唐玄宗自荐。
是啊,这一年,杜甫40岁了,正是需要中年男人撑起一个家的时候。
上有老,下有小,每天一睁眼周围全是望着他的人,而他却没人可以指望。
自荐信打动了皇帝,皇上决定给杜甫一次面试机会。
杜甫心里也像李白一样豪情万丈,以为天生我才必有用,于是在大家欣赏的目光里等着皇上的重用。
杜甫甚至想好了,官职一任命下来就给老婆报喜,报喜信已写好,万事俱备啊,只欠一纸上任书。
可是杜甫一等再等,写好的报喜书信墨都淡了,朝廷的任命书还没来。
2、
这一等就是四年,公元755年,40多岁的杜甫终于拿到了朝廷的任命书:任命杜甫同志为河西县公安局长。
这个职位不错,有权有钱,然而在长安漂了十年的杜甫却舍不得离开并无安身之地的长安,于是和高适商讨。高适就是写“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那位,也是后来平叛军时不理李白求救信的那位。
不知高适说了什么,或者是杜甫自己的原因,最后杜甫说“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好在朝廷并不计较,改封他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虽然是小官,也不符合杜甫的志向,但是留在京城也许会有升职的机会,可是命运又与杜甫开了个玩笑。
安史之乱来了,杜甫也只能流亡。公元761年,杜甫流亡到成都。
年近知天命的他在过去被叛军抓走又逃出来,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看到过战乱中一幕幕家破人亡,也经历过最小的儿子生生饿死。
活下来的杜甫和他人是侥幸,听说成都是天府之国,容易活下来,于是杜甫携家人辗转去往成都。
公元761年,杜甫一家人流亡到成都。
躲得过战乱躲不过贫穷和生存压力,杜甫在成都又开始卖药。
这一次,他不再是单打独斗。
他在成都城西七里地的浣花溪畔带领妻子、儿女盖了几间茅屋,圈了一块作药圃。
一家人去山谷里采药“编蓬石城东,采药山北谷”,在清澈的溪水中清洗“移船先主庙,洗药浣花溪”,趁着天气好晾晒“晒药安垂老”,晒干后,再分门别类贴上标签“看题检药囊”。
没钱买种的药苗,在朋友帮助下杜甫一家人花了很多工夫在药园里,“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苗满青山惭取誉,根据隙地却成形”,药园一片生机勃勃。
又苦又累,可是卖药依然填不饱肚子,幸好有高适、严武的帮助,其他官员的偶尔了会接济。杜甫应该最知道农民的苦楚,毕竟一般农民是没当官的朋友帮忙的。
得到帮助的杜甫知恩图报,诗里总是深情款款地写“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故人情义晚谁似,令我手脚轻欲漩”,杜甫给帮助自己的朋友们送去晒好的药材,力所能及地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成都的春天很美,繁花千树,黄鹂娇啼,就连无人处也会有几枝桃花妖娆。
在风景如画的成都,杜甫也许会陪着妻子看天空的月亮,回忆起曾经两地分居时的“清辉玉臂寒”,也许会带着儿子们在浣花溪里捞鱼顺便背诗,也可能喝一口小酒满足地看着一家人……
隔着岁月的风烟,仿佛闻到了风里带来的药草香,还有什么比这时更美好呢?多么希望这段时间能够走得慢点,多么希望杜甫的这段时间能够更长久一点,成都草堂的两三年,是杜甫一生中数得着的美好时光。
“两个黄鹂鸣翠柳、沙暖卧鸳鸯、自在娇莺……”就连诗里也透着少见的轻俏活泼,可见人是会随着境遇变化而变化的。
后代的人们之所以会给杜甫“诗圣”的称号,是因为后世越来越相似,盛唐气象终究一去不返。
3、
公元770年,杜甫一家人没有一个固定的家和居所,家在小船上。
59岁的杜甫为了生活,重操旧业,在这摆摊卖鱼的地方开了一小个药摊子,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药材是他多年来的积蓄,有些是自己种的,有些是山上挖的,现在也所剩不多了。
可是没多久潭州发生了兵变,一家人只好再次乘着小船,从潭州前往往岳阳,一直在湘江上漂。
战乱、贫穷的结果是带来饥饿、疾病,贫病交加的杜甫在小船上还是顽强地写了求救信出去。
据说耒阳县的县令得到杜甫的求救信后,给他送来了酒和牛肉,可是在那条小船上,牛肉和酒也没能救得了他,他因太饿吃得太撑,死去了。
一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就这样凄凉地死在了漂泊的小船上。
细细检点杜甫的一生并没有多少出色的地方,诗在当时并不入流;官只做到八品,最小官职是九品;卖药也没卖出名气,只是他把眼中所见到的社会忠实地记录了下来,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唐朝。
本以为唐朝是南征北战的“不破楼栏誓不还”,杜甫却告诉我们“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本以为唐朝是美人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杜甫却说贫妇“出入无完裙”……
他的笔下有对征战抗议,有对贵妃家族的讽刺,也有对战乱中妻离子散的同时,有平叛后的喜悦,更有对社会不公的呐喊,那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至今让人动容。
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相似的喜怒哀乐,能体会到挣扎一生却无药可治贫穷的忧伤,能看到贫穷带给人们的伤害,就像鲁迅说的: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