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智泉流韵》总编辑郭进拴原创散文《汝州风韵》

春天是一幅似锦如花的画卷,是踏青春游赏景的好季节,是享受快乐放飞心情的好时光!2017年的阳春三月,我先后回故乡汝州参加了晚晴诗词协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和中国汝州女娲文化研讨会,两个会议都安排了游览风穴寺的内容。我的故乡汝州市如今正在精心打造云禅小镇,以汝州市城市顶层设计的风穴寺文化旅游城为核心起步区,其范围囊括北部骑岭、米庙、陵头、大峪、焦村五个乡镇,分为云禅小镇、宋王陵旅游区和大红寨旅游区三大功能板块。风穴寺文化旅游城主打文化牌,其中:云禅小镇主打佛文化、国学文化;宋王陵景区主打根亲文化;大红寨主打红色文化、古寨文化。一样的红砖碧瓦,一样的禅意空灵。云禅小镇的核心风穴寺,始建于北魏,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历史悠久、影响广远的著名寺院。历史上风穴寺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并称为中原四大名刹。其山水之灵异、禅风之高旷、文气之儒雅、建筑之完美,不仅在中原,乃至在国内都独一无二。规划建设中的云禅景区,面积60平方公里。其中云禅小镇是云禅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千年古刹风穴寺为核心,以佛教文化为依托,着力打造普照十方吉祥的佛教圣地、融合山水园林的风水宝地、汇集东方智慧的养生福地、引领禅意生活的文化高地。包括旅游配套服务区、科教园区、骑岭新镇区(云禅镇)、养生健康旅游区等。 具体分布为:保护性修建区,包括恢复风穴寺历史上的著名景观;开放上下塔林;梳理水岸,增加亲水性;重修道路与绿化小品,增加禅意。 拓展区包括礼佛区、佛文化主题园。 云禅小镇起步区,面积约5000亩。区内包括刘沟村、白马村以及后寺沟村。主要用地类型为基本农田、林地、未利用地(荒地)及村庄建设用地,区内建设量较小,未来建议拆迁所有村庄及工矿,将土地全部收储。同时,云禅小镇起步区与风穴寺相互独立,互不干扰,便于保持风穴寺的清静,也便于云禅小镇作为独立旅游产品的开发。同时,依山就势自然展开,顺应地区风水格局,又能利用地形构建错落有致的品质小镇,延续风穴寺建筑格局。

在风穴山口,安葬着唐代诗人刘希夷的忠骨,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墨客骚人到此瞻仰凭吊,写诗赞颂。我这次回故乡,再次前往拜谒刘希夷墓冢。在通往风穴山的山口路旁,有一座刚刚修缮过的“夷园”,进园门前行,“唐诗人刘希夷先生墓”的石碑首先映入眼帘。此时,那位俊美、聪慧的风流才子,仿佛揽衣推枕,飘然而出。刘希夷,名庭芝,又名延之,汝州人。生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即公元651年,是初唐很有才华的诗人。他幼年丧父,寄居在洛阳外祖父家,生性风流倜傥,不修细行,为宋之问所忌。《代悲白头翁》被公认为是刘希夷的代表作,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句,更是历代不衰的千古绝唱。《代悲白头翁》,语言优美,音节铿锵,感情深沉悲凉,对后代文学很有影响,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红楼梦》中的《葬花词》都隐约可见《代悲白头翁》的痕迹。令人十分惋惜的是,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早早地便离开了人世。诗人为何如此短命,历来说法不一。一说是刘希夷在舅父宋之问家栖身时,常和当地名士贾曾在一起切磋诗艺,宋之问和贾曾也是好朋友,贾曾的《有所思》诗中套用了刘希夷吟白头翁的诗句,为刘所不允,于是舅甥之间的裂痕便愈来愈深。高宗仪凤三年,也就是公元678年,刘希夷在返回汝州途中被宋之问派人以土囊害死。《唐才子传》说,刘希夷的舅舅宋之问酷爱“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请求让赠,希夷不允,宋恼怒异常,派人用土囊把刘压死在一个静僻的屋子里。《旧唐书·知乔传》说刘希夷“志行不修”,也就是说不满当时的封建统治,“为奸人所杀”。“奸人”指谁?当指宋之问。另据《唐才子传》记载:宋之问为《代悲白头翁》一诗进谗言于武则天,说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等句,是含蓄讽刺武则天篡权,诗人因此被害。因刘希夷生前贪恋风穴山山水之美,后人就把他安葬于此。

年轻的诗人留下的诗篇,当时并没有引起世人的重视。后来孙昱编纂《正声集》,选入他的诗最多,才逐渐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诗人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诗集一卷,文集十卷。《全唐诗》中就收入他的诗36首。他虽然胸怀大志,但终生失意。所以,在许多诗中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失意情绪。如他在《孤松篇》里这样写道:“青青好颜色,落落任孤直,群树遥相望,众草不敢逼……吁嗟深涧底,弃捐广厦材。”尽管如此,诗人忧国忧民的高风亮节,处处闪耀在字里行间,如他在《入塞》一诗中写道:“将军陷虏围,边务息戎机,霜雪交河尽,旌旗入塞飞。”他还在《将军行》中满怀激情地讴歌了英勇杀敌的戍边将士:“黄尘塞路起,走马追兵急”。“截围一百里,斩首五千级。代马流血死,胡人抱鞍泣……”另外,他那“泪随黄叶下,愁向绿樽生”,“醉罢卧明月,乘梦游天台”、“白发今如此,人生能几时”、“秋风下山路,明月上春期”、“风前灯易灭,川上月难留”等佳句,也都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尤其是他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光辉诗句曾激励过多少代后来人惜时如金,奋发进取啊!正像闻一多先生评价的那样:“诗歌随时代变迁,由宫廷走向生活,六朝宫女的靡靡之音,变为青春少年的歌唱,成为初唐最高典型的正是刘希夷和张若虚。”我从遥远的历史和海阔天空的思绪中回到现实,在夷园漫步,眼前是一片历史悠久的、引人沉思的土地。清悠悠的溪水,像往常一样汩汩地流着,刘希夷还活着,他活在故乡汝州人的心里,故乡思念他的深情凝固了,凝固成了一座规模巍然的“夷园”。园内一幢幢仿古建筑,飞檐挑角,朱栋曲栏,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精工雕刻的石栏,花砖铺砌的平台,即将安放的刘希夷塑像和国内名家的题诗作画,更为夷园增光添彩。一字字,一行行,对先贤的推崇、仰慕和怀念之情,溢于言表。出夷园,我们来到了风穴寺。我舍近求远,穿过方丈院,绕过吴公洞,直登全寺“制高点”——望州亭。习习春风穿亭过,阵阵清香扑面来。扶栏鸟瞰,风穴寺就像一幅精彩绝妙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眼前:寺院依山就势而建,布局严谨。钟楼巍巍,挑角飞檐;宝塔俏丽,屹立寺中;殿堂雄伟,厢廊对称,参差交系,错落有致。在群峰环抱之中,绿树掩映之下,整个寺院藏而不露,古朴静雅。东边山上,满植翠柏,郁郁葱葱,林涛轻啸,偶杂鸟呜。向西望去,绿荫中一片又一片的青塔跃进眼帘,啊!这就是在我省名列第二位的和尚墓塔林。只见塔塔各异,造型别致。环顾四周,风穴八景中的玩月台、仙人桥、锦屏风、大慈泉等依稀可见;极目远眺,背负嵩山、面临汝水、东控襄许、西连伊洛的汝州大地尽收眼底。

当我们步下望州亭,走过一段草坪,转过几条甬道,下了一段“曲肠百转”似的石阶,跨过龙头欲摇的接圣桥,向大慈泉走来时,还真有一点“曲径通幽”之感哩。泉旁美人发丝一样的翠柳,在山风吹拂下,悠悠扬扬,婀娜多姿;如火似霞的喇叭花笑迎着我们,恰似在“笑问客从何处来”呢!大慈泉里翻涌而出的泉水泛着晶莹的涟漪,流经一片含翠欲滴的竹林,又由龙口吐出,绕过双层六角飞檐龙泉亭,再过观音阁前的喜公池,然后注入小溪,绕寺东而行,宛若一条银带,潺潺流入寺口小湖。大慈泉前的观音阁,是一座富有明代特色的砖木结构的朱色阁楼。仰瞻椽头梁栋的木雕装饰,凤头龙首,人物花鸟,俱都逼真动人。阁楼为三泉汇流处,阁后有数十道玉瀑飞落,下成一溪,然后也和大慈泉水汇合流进寺口小湖。湖水清澈透底,群鱼追逐嬉戏。微风吹过,翠漪漫散。导游指着寺周围的柏林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八大仙听说风穴寺风景秀丽,于是便相约来到这里游玩。时值盛暑炎夏,到了中午,他们一个个热得汗流浃背,想找个凉荫儿歇歇,可是连棵树也没找到。一问寺里的方丈,方知这山净是石头,根本种不成树。于是八仙们一商量,要给百姓们办点儿好事:种树。可是究竟种什么树呢?有的说插柳,有的说种杨,张果老却说:‘依我看,这里的山,石多土少,种名贵树不好活,要种就种那生命力强,耐旱的柏树吧!以保四季青。’大家都同意。可是,往哪儿弄水呢?仙人种树人间的水不能使,必须用王母娘娘蟠桃园里的神水。于是,何仙姑自告奋勇去天上借水,其他几位去采种。他们在半空中把风穴寺方圆百里都撒上了树种,何仙姑又用从天上借来的水一浇,漫山遍野都长成了柏树。冬天下大雪了,王母娘娘出来闲转,一看风穴寺的雪景越发美了!便想把这块地要过来归自己,就派风神去说:‘种树用那水是王母娘娘的,这树应该归她。’八仙不给,还打了风神一顿。王母娘娘一听恼羞成怒,就派火神去把柏林焚烧掉!八仙正因打了风神,怕在王母娘娘跟前吃罪不起,忽见柏林冒着大烟,赶紧救火,可水泼上去像浇了油,火更大啦!铁拐李赶紧拿起酒葫芦,把何仙姑从天上弄来的剩下的那点天水一泼,大火灭啦。可几十里的柏林全被烧光了,只剩下风穴寺周围的柏树没被烧掉,反而长得特别旺盛。”我们步下一段“曲曲弯弯”的石阶,来到一座龙头欲摇的小桥头,导说:“这是接圣桥。听说清朝乾隆皇帝,一进寺就觉得这风穴寺十分美丽。他一口气把风穴寺那八大景、三十二小景、七十二福地转完了。一转完,他叫随从取出笔,亲自写了‘大雄宝殿’四个字,赠给寺里。接着,他又出东月门朝观音阁走来。寺院方丈看皇上高兴,随即折一根竹竿,嘴里咕哝几句,竹竿变成了九曲拐棍儿。他把这拐棍儿献给了皇帝。乾隆拄着拐棍到了这个小桥上。他看见珍珠帘挂着瀑布,一时诗兴大发,说道:‘翠竹青,青山绿水甲天下。’那方丈也随口接上一句:‘接圣桥,桥上皇恩满九州。’朝廷没想到主持方丈这么有才气,笑着说:‘接圣桥,好,好!’方丈一听,赶紧合十躬身,谢主龙恩。从此,这小石桥就叫‘接圣桥’了。”我们的导游指着大慈泉说:“风穴寺才盖起那会儿,听说香客们光给老佛爷、观世音烧香上供,没有龙王的事儿。龙王恼了,就把这一带的雨水停了,把地下的水也掐了。有一年赶会的人都渴了,到处找水,就在这时,一个人从远处挑来一挑水,大家争先恐后地抢着要喝,结果把水桶挤翻了,谁也没喝上一口水。老龙王听见吵闹声,扒开云彩一看笑着说:‘你们不能了吧?光巴结菩萨、佛爷,叫他们给你们水喝吧!’正说着,观音菩萨拿着甘露瓶来了,责问龙王:‘你没看这一带老百姓极需水吗?’龙王的脸摆出鄙夷不屑的样子说:‘你管得了我吗?这下雨的权在我手里,我想咋下就咋下!’观音也恼了:‘你要再不下雨,咱找玉皇大帝说理去!’‘去就去!’龙王刚想走,见观音还不动,看着下头老百姓直掉泪。仔细一看,观音手里拿着个瓶儿,只见她把瓶儿往下一倒,瓶里滴出两滴水来。不多时,只见从那山崖里流出两股泉水,而且又清又甜。龙王气得没法儿,只好溜走了。瞧!那两股泉水现在还在观音阁后头流着哩,东北角那一股叫东龙眼泉,西北角那一股叫西龙眼泉。两股泉流不多远,又潜入地下,到观音阁前头又流出地面,涌进一个大水池里。都说那是怕龙王见了生气再给掐断,才潜入地下的。这水池因为有观音看着,龙王也无可奈何。老百姓忘不了观音的大慈大悲,就把这泉水叫做‘大慈泉’。据说,喝了大慈泉的水还能返老还童哩。”

出观音阁西行约百步许,悬崖陡峭,怪石林立,这就是风穴八景之一的珍珠帘。只见陡峭的岩石向外伸展,活像一只雄鹰,凌空展翅。千尺碧流从它脚下奔腾直泻,浅起满天雾珠,水声如雷。置身于飞流之下,读明代汝州进士张维新所题“悬崖绝壁挂碧流,明珠错落几千秋,却疑玉女虚无里,日日垂帘不上钩”的诗句,不禁使人拍手叫绝我当年第一次游风穴寺时,遇上了一场大暴雨。山区天,孩儿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碧空如洗,眨眼间,黑云滚滚压在头顶。听几位老乡说,这是又该下净寺雨了。这有名的净寺雨,自古以来年年都有。果然不错,一会儿就电闪雷鸣,山风裹着暴雨,劈头盖脑地猛浇了下来。我们快步登上了寺西南侧的三层台阁钟楼避雨。在钟楼上放眼望去,远山近水,烟雾笼罩,柏林危崖,时隐时现。整个古寺,云腾雾涌,似乎处于飘渺之中。看着这浓墨泼洒的美妙图画,迎着满楼的清风,我们完全沉醉了……当时的风穴寺文物保管所所长吴元忠说:“提起这净寺雨,还有一段故事呢!传说西天极乐世界有两个散花天女,在农历六月十九这天,驾着祥云乘着香风,漫游来到汝州地界。忽听一阵喧嚷的人声,她们按住云头往下一看,只见风穴寺香烟缭绕,车水马龙。于是,她们就变成农家妯娌二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转悠。风穴寺那青青的山,绿绿的水,烂漫的野花,葱笼的柏林,巍峨的殿阁,使她们眼花缭乱。她俩转呀转,出大雄宝殿,绕过七祖塔,跨过接圣桥,登上望州亭,越转兴致越大,越看劲头越足。一直转到大半夜,她俩才来到一处僻静的山坳里,准备采些山花,带回西天奉献给佛祖。再说离风穴寺不远,有个恶霸叫‘坏水儿’。他明明知道六月十九这天,风穴寺是妇女们聚会的地方,但他还是厚着脸皮,在妇女群中挤来窜去。当他看到那两个散花仙女时,顿时口水直流。他暗自嘀咕:‘这一对儿如花似玉的美人儿,我咋从来没见过呢?今儿个碰到我,岂能让她们白白走掉?’散花仙女刚把采来的几束仙花放进花篮,忽见几个黑影一拥而上,把她俩按倒在地,捆了手脚。坏水儿一声令下:‘带回府去,立刻跟我成亲!’这时,两位仙女不约而同地张开樱桃似的小嘴,把满嘴的唾沫朝那恶少的脸上吐去。随着‘呸’的一声,雷鸣电闪,那唾沫顿时变作瓢泼大雨下了起来。那坏水儿和他的打手们,来不及躲避,被这突如其来的大雨淋得晕头转向,脚下一滑,跌进了那顺坡而下的激流中,结束了他们罪恶的一生。两个仙女也随着那‘呸’的一声,化作一团烟云,回西天而去。俩仙女回西天以后,每逢农历六月十九日,她们总要在一起谈论风穴寺那番盛景。当谈到那个作恶多端的坏水儿时,总是恶心得吐几口唾沫。这些唾沫都要变成雨,降落在风穴寺那个山谷里。多少年来,每到这一天,风穴寺都要下雨。这场雨,把人们抛弃在寺院内的瓜皮果核、污泥浊水冲洗得干干净净。所以,当地人都把这场雨叫作净寺雨。”

雾散云开,天色更蓝,一道彩虹,横跨山涧,使这深山古寺更显一番风姿。我们下了钟楼,来到了寺中心的碑林。石碑共有七十七座,最早的一座为后汉乾祐三年(公元九五O年)所刻。碑文记载了风穴古刹自后魏创建以来的经历,记载着清乾隆皇帝曾游于此,纵笔亲题“大雄宝殿”金匾一幅,赐憨休和尚念珠一串,玉石如意钩一具;还记载了清康熙五十年日本兰都寺比丘性元为金装圣像立石,并出金资助重修寺院的中日人民友好情谊……通过这些精美珍贵的古石碑,人们还可以想见寺院盛时座落面积达五十余亩,僧侣多达千余人的兴旺情景。碑林正中的七祖塔,是一座中原地区保存最早最完整的九层密檐方型砖塔,高二十二米,塔上置复钵,立相轮,设有宝盖及火焰,轮廓清晰,结构严谨,玲珑而挺拔,俏美而古雅。

坐在七祖塔下,细品着用甘甜的大慈泉水冲泡的香茶,真是满口清香。我们边喝边听文物保管所的同志讲起了该寺和该塔的来历。传说后魏时期,这里曾有来音寺、香积寺之名,后又有千峰寺之称,因遭战乱屡建屡毁。后来重建寺院时,院址原选在离此寺东北五里的白马石沟,料物备齐,夜风大起,将料卷至风穴山南麓,又改建于此,因风点穴,故名风穴寺。又相传唐初在一个赤日炎炎、千里流火的盛夏重修寺院,忽有一朵白云像一把大伞遮住了汗流浃背的劳工们,经久不散,故又有白云寺之称。到这时,我们心里的闷葫芦才算锯开。唐开元年间,贞禅师弃官不做,千里迢迢从衡阳行化于此。他将这里的荒山秃岭全部栽满了松柏,从此这里千峰叠翠,古木成林。接着他又积德行善,重修寺院。由于他神通广大,法术无边,竟然使两只常常出没于深山野林,伤人害命的猛虎也为之感化,改恶从善。州守闻讯大喜,通令捐款修起了寺院。贞禅师圆寂后,朝内派崔相国、李使君等主持兴建此塔,玄宗谥为“七祖塔”,而群众则称之为“贞禅师塔”。历代文人墨客,有感于贞禅师的行迹与传闻,纷纷撰文赋诗,并镌刻石碑,留传后代。啊!多么有趣的故事,多么动人的神话啊!尽管故事无可考,神话不可信,然而,勤劳、勇敢、智慧的劳动人民以降龙伏虎的精神创造的这些古代文明,却是光灿灿地永留人间了。我相信,随着云禅小镇的精心打造和建设,风穴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我的故乡河南省汝州市,有一座人造中型水库,库容达二千八百万立方米,灌溉面积一万五千亩,这就是广成泽水库,也叫涧山口水库。小时候,在广成泽水库的上游,滩浅沙细,水暖风轻。我和小伙伴们欢呼着跑下滩头,性急地剥掉衣服,扑进水里,广成泽就有了笑声。我们玩水漂,打水仗,在灌木丛里躲猫猫。累了,便趴在沙滩上晒太阳;每逢汛期来临,库里的鱼儿就被浑水呛得在上游水中乱蹿乱蹦,我们就用扁圆的柳条篓子去捕鱼。每捕住一条,伙伴们就搂着腰笑上一阵,广成泽也笑了,笑得湖光闪闪。有时我们把捉来的蜻蜒放进火里,只听得哔哔啪啪一阵,沙滩上就飘起了诱人的香味……是广成泽那母亲般甘甜、浓酽的乳汁养育了我,使我长大成人,后来进了城,当了干部。如今,在金秋时节,秋风终于又把我送回了思念了三十年之久的广成泽,我又回到了母亲身边。我伫立在巍峨壮观的大坝上,就像儿子站在母亲膝下,瞧啊,那宽阔的水面,分明是母亲那坦荡的胸怀;那满库的波浪,是母亲脸上的皱纹;清清的库水,就像母亲梳妆打扮用的镜子;水库两岸的树木、花草、庄稼、硕果,就像母亲长裙上那五彩缤纷的飘带。啊,广成泽!谁说你粗犷野性?谁说你桀骜不驯?而我觉得你是这般温良娴淑,博爱情深!广成泽水库管理所的王师傅领我们登上了游艇,随着马达的轰鸣,游艇像离弦的箭似的驶向湖心,越走水色越深,由蓝靛色变成黑洞洞的一片。抬头向远处望去,朵朵白云,座座山峰,两岸田园里稻浪喷金,棉海绽银,高梁争艳,谷穗弯腰,在秋阳下五彩交错,七色辉映。画面映在水中,闪烁着神秘诱人的光。湖水如画师调成的五光十色的颜料,似溶未溶,朝水底沉去,深绿、深蓝、银白、血红……真乃“秋水共长天一色”啊!我们的游艇劈波斩浪,向烟涛中驰去,船头激起水花,星星点点打在我们身上、腿上,身后留下了一条银白色的水路,把一幅彩色画卷揉碎了。此刻吟咏范仲淹“碧云天,黄花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的佳句,更有一番意趣。游艇驶过一片芦苇荡,水面显得更加开阔,浩浩淼淼,分不清哪是湖哪是云了。身旁只有重重叠叠的波涛,水声哗哗,犹如弦管齐鸣,枪弹齐发。这一带的历史陈迹,也随着湖波向我心中涌来……广成泽水库东约一公里处是在中原地区久负盛名的”温泉晓霁”——汝州温汤泉;它的西岸是“春日桃园”的遗址桃园沟;北岸的崆峒山,是“崆峒烟雨”所在地;和崆峒山隔水相望,便是“龙泉夜月”所在地龙泉寺。它的四周就分布了汝州八景的四大景观,真是一个神奇绝纱的地方。据《庄子》记载:崆峒山的广成苑里住着一位学识渊博的广成子,轩辕黄帝从禹州迤逦西来,到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养生之道,广成子对他说:“不要浪费你的精力,不要过分劳累你的身体,也不要考虑更多的事,昏昏默默,自然就能长生。”说罢又给黄帝《阴阳经》两卷,黄帝十分高兴,就命乐队为他奏了《钧天》之乐。崆峒山东南部的一片洼地,被《水经注》称之为广成泽,汉明帝、安帝、桓帝、灵帝曾多次在此打猎游玩。东汉大儒马融曾数次来到广成泽,详察风情。元初二年,也就是公元115年,他在献给汉安帝的《广成颂》中写道:“神泉侧出,丹水涅池,怪石浮磬,耀焜于其陂………“金山、石林、殷起乎其中”,“其植物则去玄林包竹,藩陵蔽京,珍林嘉树,建木丛生”。树有椿、柏、柳、枫、杨;鸟有鸥、鹭、鸳、鸬;鱼有鲂、鲤、魦、鳊;兽有虎、熊、豹、狼等上百种,它们遨游于秀山丽水之际,出没于深谷幽林之间,虎啸狼嚎,鹿鸣鸟唱,溪水弹琴,熊嘶獐咬,构成了一幅自由和谐,充满生机的天然画卷。隋炀帝杨广闻得广成泽既是“周回百里,水草丛生”的好牧场,又有“神泉侧出”、“春日桃园”、“崆峒烟雨”、“龙泉夜月”等自然景观,随即派遣马牧在此设立牧场,一时间牧马业发展很快。据说有一种“出汗如血,踏石能烂”的名马,便是此地的特产。随着历史的变迁,这里变成了一条河流,人称黄牛涧,发源于伏牛山的支脉玉皇山,远处和秦岭相连,每逢雨季,山洪暴发,如牛犊一样无拘无束地奔腾吼叫,水里夹杂着黄土、泥沙,起伏似黄牛一般,淹没大片土地和庄园,人们称之为“牤牛犊水”,后改为黄牛涧。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这里修筑了广成泽水库,两岸人民利用水库使万亩良田旱涝保收,这条横冲直撞的害河成了为人类造福的平湖。我们的游艇驶近了崆峒山,据《正德汝州志》记载:崆峒山在州西六十里,每于将旦之际,云气叆叇,如烟雨之相杂也。此刻,崆峒山上叶黄果红,鸟语花香。据说每隔数十年,山上便会出现一次烟雾笼罩,云腾雾涌的奇观,烟云过后,崆峒山就与五龙山腰呈现一座五彩大桥,横跨广成泽上空,来往行人,推车的、挑担的,依稀可见。此种幻景,颇似“海市蜃楼”,我爷爷年轻时就亲眼见过这座幻化无穷的五彩大桥。我们的游艇绕了一个弯子,继续向前驶去。我伫立船头,借用大自然的美来陶冶自己的灵魂。远远的高坡上,有一朵白云向着我们缓缓移动,近了,又近了,那片白云落到了岸边,随着“啪”的一声响鞭,原来是老乡放牧的羊群。一群水鸟在我们周围盘旋,有的展翅飞打着水面,“啾啾”欢叫着,似在为我们表演精彩的节目;又一群游鱼过来了,有的鼓目张须,有的横身摆尾,有的一声跃出水面,忽然,水库管理所打鱼的船队翩翩驶了过来,兜头一网,竟得了十几尾雪白肥胖的鱼儿……此时此刻,我顺着船尾望去,只见西半天耀着一片绯红色的霞光,霞光把远山近水染成了玫瑰色。原来浮游在天空中的那几片白云,现在突然变得火红,活像一片片飘浮在空中的红绸缎。广成泽水库,也被晚霞烧成火红,金黄,赤黄,又变成一片绛紫。夕阳的半个脸儿落进了湖水里,若沉若浮,湖面变成了一幅绚丽巨大的油画。啊!广成泽,我恨我这支笨拙的笔,难以描绘你雄奇的气魄;我恨我这双目不暇接的睛睛,装不尽你令人惊叹的秀美;我恨我没有一副好的歌喉,吟诵不了对你竭尽心扉的赞颂,我恨我们这移动的游艇,如此无情地从你的身边滑过……我们的游艇终于靠岸了,我又踏上了故乡那温热的土地。我思念家乡,思念广成泽,思念了整整十年。现在,秋风伴我回来了,故乡的山水啊!张开你们的臂膀,搂紧我,搂紧我吧!

当年我曾有幸陪同汝瓷博物馆的张久益老馆长,对遍布汝州四乡的汝窑古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察。我们驱车首先来到了大峪窑区。一路上,博学多才、号称“汝州通”的张馆长,向我详细介绍了汝窑遗址的分布情况。他说,迄今为止,汝州境内已发现宋代汝窑遗址五十多处。在这些窑址里,以天蓝釉为主的大峪窑区和以产豆绿釉为主的严和店窑区最为著名。我们的车子驶进了大峪镇山口,一个姓樊的教师向我们讲起了大峪镇汝瓷的故事: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大峪镇方圆几十里都是一片湖水,汝瓷匠人就住在湖边山上。这天清晨,从登封过来两个老头儿。他俩赶一头毛驴儿,驴身上搭俩烂筐,下头装的是黑煤,上头盖的是黄土。他俩赶着驴走到湖面上,走着晃着,把筐里的煤和土都筛到了湖里。俩人从黄窑走过东沟,上到岸上,黑煤和黄土就吸干了湖水,方圆几十里的大湖就变成了一片滩地。晌午了,俩老头儿也饿了,就到一座茅草庵儿找饭吃。这家就一个老汉,给他俩盛了两碗饭。他俩吃罢饭,挖了几把湖滩上的黄泥,随手捏了几个碗和盘儿又在上头染了色,画了花草鸟虫,打黄土下头抓出一块煤核儿,吹口气,火就着了。眨眼工夫,碗呀,盘呀都烧得明晃晃的,拿手一敲,“叮当”作响,十分好听。俩老头儿临走说:“只要人勤劳,黑黄都是宝,烧吧!”说罢,赶着毛驴,驮着剩下的煤和黄土,往禹州那边儿去了。有人说那送煤的是老君,送土的是土神。俩老头儿走后,东沟那庄稼老汉也学着烧碗、烧盘,而且越烧越精,相传这就是最早的汝瓷。山上的人见了,也从山上搬下来,边种地,边跟那老汉学烧汝瓷。一辈传一辈,一朝传一朝,大峪一带汝窑越来越多,手艺也越来越精了。据说,过去大峪镇遍地都是汝窑。从南到北有“大泉到东窑,百步一孔窑”的传言。当时,人称大峪镇为“汝瓷圣地”。相传到了北宋末年,金兵来到登封一带,在大金店和小金店这两个村子住了下来。大小金店离大峪镇不远,金兵也就常到大峪镇又杀又抢,把汝瓷一车一车都给抢走了。手艺高人品好的匠人严和,为了抗金护窑,便领着工匠罢工,不再烧制,可金兵哪肯罢休?他们不仅抢瓷,而且还想把工匠艺人也抢到北国去。工匠们得到消息后,人分三路,连夜往南逃跑。严和带一路人逃过汝河,在河南边蟒川镇一带山沟里安下家,把手艺传给了当地人。另一路逃到宝丰县,在那儿办起了汝窑。还有一路跟着宋朝的官员们,逃到了江南,为官府烧制上等汝瓷。从那以后,大峪镇就有了三十多处用窑命名的村子。

听了樊老师讲的故事,我对严和这个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第二天驱车来到蟒川镇严和店村考察。严和店汝窑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瓷片以豆绿釉为主,兼烧其它釉色,瓷器富有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形成了汝瓷独特的艺术风格。据说当时的宋王想要一张汝瓷龙床,命严和店村的工匠们烧造。翻腾了七七四十九天,烧成后正要出窑,偏巧金兵杀来,一夜间杀散了工匠,砸毁了窑。因为龙床是暗地里烧的,外人谁也不知道装在哪个窑里头,到现在也没有挖掘出来。另据传说,北宋年间,汝州有个名叫郑铁的烧瓷工匠,妻子早亡,只留下他和儿子承汝过日子。相传,郑家烧的碗、盘,盛菜可防腐,也可辨别有毒无毒,宋朝皇宫所用汝瓷,也出自郑家之手。那一年,金兵入侵,郑家父子就把全部家当埋在地下。郑铁有个老朋友,就是严和,他的女儿严英自幼许配给郑承汝。这一天,郑铁去见严家父女,对严和说:“我看英女聪明伶俐,打算把这世传秘方传给她,万一我父子在兵荒马乱中丧命,还可让她把烧瓷技艺传下去。”严家父女深受感动,立即答应。严英刻苦学艺,很快掌握了祖传秘方。不久,金兵来到汝州,抓住郑铁,逼他烧瓷。郑铁仰天哈哈大笑:“我大宋庶民,岂能为金人所用!我大宋珍品,岂能为金人所有!”说罢,一头碰死在墙上。郑承汝听说父亲被害,就连夜把埋在地下的所有珍品全部毁坏,不幸在逃跑途中被金兵抓住杀死。这时,随父在焦古山避难的严英,听到郑家父子死讯后哭道:“既然他们父子已死,不如我拼着一条命,为他们父子报仇!”说罢,就下山了。严英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把郑家父子埋在一座悬崖下边,然后抱头痛哭。一位白发老人问道:“姑娘为啥痛哭?”严英一看,老人面容慈祥,就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老人说:“你可给金兵烧瓷,捏一龙身和汝瓷同烧,龙自然会为你报仇。”说罢,飘然而去。  金兵听说一女子能烧制郑家瓷,忙令快快动工。严英按照白发老人的指点,暗暗捏了一条青龙放进窑内。三天过后,窑已烧成。金兵头领前来观看。严英见他们来了,就把窑门打开,忽见一条青龙张牙舞爪地出来了。青龙喷出一股水,水越喷越大,霎时一片汪洋。金兵全被巨浪卷走,一命呜呼了。据说人们看见严英跨在青龙背上,在青龙山上盘旋一阵,然后一直飞向东南方。后来,汝瓷便在东南方一个叫龙泉的地方重新烧制,所以取名叫龙泉青瓷。  尽管汝瓷的历史是光辉的,传说是美丽的,但发展的历程却是坎坷的。到了宋朝末年逐步走到了“人巧久绝天难留,窑空烟冷其奈何”的悲惨境地。新中国成立后,汝瓷又获得了新生。如今,汝瓷生产厂家已发展到近百家,一个年产数千万件、几百个花色品种的汝瓷生产基地正在汝瓷之乡崛起。栩栩如生,姿态各异,妙趣横生的汝瓷作品,就像著名书法家张绍文先生所题写的诗句那样:悬崖陡壁间,土窑生婵娟。宋宫选为珍,异国作史官。千秋音未绝,一时身又还。奇品虽难得,全赖巧冶炼。

在一个雨后新晴的日子,我有幸陪同著名文艺理论家、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黎辛和他的夫人、著名作家黄懿芬女士,慕名参观访问了汝州市汝石工艺品开发中心,年轻精干的总经理、工程师孙贵奇先生热情接待了我们。他首先领我们来到了汝石产品陈列室,只见展柜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用汝石加工成形的茶具、酒具、文房四宝、健身球、手镯、寿星、花篮、各种动物、人物等等,山水花鸟,应有尽有。那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汝石工艺品,叩之有声,触之如膏,观之像珍珠,赛玛瑙,奇特精妙,耐人寻味。整个展室,似一座珠光四溢的水晶宫,那造型精美、线条流畅的仕女图,使人仿佛看到了体态丰美、飘然下凡的仙女;那吹鼓弹唱的月宫嫦娥,那袒胸露怀、笑眼眯起的弥勒佛,犄角相搏的斗牛,满脸狡猾的狐狸,引劲长嘶的骏马,跃跃欲试的猛虎,神态迥异,栩栩如生。那红的,似火焰,飞霞流彩;那黄的,宛如蛋黄,晶莹欲滴;那黑的,质地如墨,黑中透亮,最为名贵。那玉镯、那健身球、那文房四宝,呈现出黑、黄、绿三种光泽,晶莹透明,油光可鉴,其上布满了孔雀蓝、玛瑙红、水晶白、柠檬黄、竹叶青、翡翠绿等天然花纹,有远山、蓝天、白云、柳丝、竹林、流水、梅枝、鸟、兽、虫、鱼,和谐地构成了典雅的诗情画意。正像清代孙灏在《汝州三宝》诗中所题写的那样:钓竿欲试珊瑚赤,玉水方流辉蕴石。石不能言渊底沉。晶莹谁谴登瑶席。汝波泠泠澈骨清,汝石文章五色成。据《直隶汝州志》卷九记载:“汝石,出汝河,取供盆玩,古色斑斓,花纹粲然……今则少见,珍矣。”据说汝石中的许多精品,常常隐藏在汝河滩的乱石堆中,非常难找。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他们希望得到这被汉代册封为“国宝”的天下名石并经过精雕细刻,或置于书案,以助雅兴,或拿在手中,休息赏玩;或以绿的作扇坠,以赤的作红豆馈赠情人。但由于种种原因,当代许多人只是闻其名而未见其形,开发汝石系列产品更是一个遥远的梦。1993年,原汝州市教育局局长高山先生,率领几位离退休干部,踏遍汝州山水,寻觅汝石芳踪,经过春夏秋冬的奔波,他们终于在汝河上游的小山沟村西的大山上发掘出了这稀世珍宝。高山先生撰文在《汝州晚报》上向世人公布了这一新发现,并多方奔走,呼吁开发汝石产品。孙贵奇手捧那张分量很重很重的《汝州晚报》,登门求教高山,并聘请高山为顾问,多次一起到实地考察,后经过多方论证,于1995年元月宣告成立了汝州市独一无二的汝石工艺品开发中心。经过一番拼搏奋斗,终于研制成功了汝石系列产品,使号称汝州“三宝”之一,曾和汝瓷、汝帖齐名的汝石,重见天日。孙贵奇先生告诉我们:汝石不但硬度强,而且还含有锌、铁、铜、锗等十几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具有寒冬不凉,盛夏不热等特点,经常使用汝石制作的茶具、酒具等,可以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节植物神经,解毒祛火,去病防疾,还能使老年人返老还童,延年益寿,使小伙更俊,姑娘更美。我们在孙贵奇先生的带领下,来到了他们的汝石加工厂,只见一群姑娘、小伙正在聚精会神地工作着,他们是那样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一块汝石,经过他们的巧手加工,顷刻之间,便化作飞禽、走兽、山水、花鸟。他们刻老虎,似乎可以摸到老虎的骨骼;他们雕凤凰,拇指一揿一捺,清晰的指纹变成纤细柔软的羽毛,不一会儿,便落在枝头啼鸣;他们刻龙,小雕刀一点,两颗眼珠就活了起来,令人拍手叫绝。尤其是那群俊秀美丽的妙手姑娘们,一个个技艺娴熟,精于构思。她们用小巧灵活的双手,一一再现大自然的风韵;婀娜娇艳的牡丹、玫瑰,秀丽潇洒的梅、兰、竹、菊,晨间带露的芙蓉、杜鹃,云中出没的云龙、飞鸟。那线条,柔的似风摆柳腰,水起波纹;刚的胜过铁钩银划,断崖裂岸,翻出层出不穷的新意。你看,姑娘们那晶莹的汗珠,就像浓稠的水彩。那一堆堆汝石原料,就像一块块绣布。汗珠从姑娘们的脸上淌下,在“绣布”上浸润,又缓缓地散开,凝结成悠悠的碧水、翠绿的叶子和婀娜多姿的花朵。姑娘们的形态、肌肤和长长的秀发也化了在了绿叶红花之中;姑娘们芬芳的希冀、火红的青春以及美丽的灵魂也全在绿叶红花之中溶化。啊!汝州市汝石工艺品开发中心的姑娘们正用感情的丝和彩色的线,描绘着祖国的花秋实,描绘着生活的甜蜜,绣着她们胸中绚丽的奇葩!孙贵奇总经理边领我们参观边说: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位仙女来汝州,嫁给了一个叫汝生的放羊娃,后被天神发现,用烈火烧死。仙女化作一条大河,人们叫它汝河;她身上的宝珠玉器,散落在河里,变成了汝石。汝生发现仙女留给他的手帕上写着一首小诗:“奴死汝河在,瑰宝河里埋。只要肯流汗,奇葩手中开。”于是,汝生便天天到汝河里拣石取宝,拿回家来,雕刻、制造出了许多无价之宝。自此以后,汝州百姓见汝生到河里拣石,一天天地富了起来,也都跟着干了起来,大伙很快都富了。如今,孙贵奇也正和他善良、美丽的妻子董素改一起,率领全中心员工走着一条大家共同富裕的道路。黎辛先生对这对年轻的夫妇赞不绝口,并鼓励他们好好干下去!一定要让汝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此时此刻,望着为我们送行的孙贵奇夫妻,使我不禁又回忆起了汝州籍当代著名书画家张绍文老先生那脍炙人口的诗句来:汝河育奇魂,辗转出山来。鸟衣金环眼,绿睛闪五彩。质坚不能摧,貌美含玉胎。常隐乱石中,待师选艺材。是啊!让这质地坚硬、美貌玉胎的汝石为我们的和谐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吧!

正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金秋时节,我们相约回到故乡汝州,观赏堪称“宋石鸿宝”的《汝帖》。在那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汝瓷博物馆里,乌黑争亮的石碑上镌刻着《汝帖》。张久益老馆长指着石碑说:“这里原有二十块,现经我们多方收集,才有十七块半。每块高四十公分,长一百一十公分。”仔细观看,碑上镌刻着先秦八种金文及八十六种秦、汉、三国以及隋、唐、五代的名家书法共一百零九帖。这些字帖各显风彩,郑国大夫皇颉的字写得潇洒俊逸,孔圣仲尼的字写得浑厚肃穆;“酒仙”刘伶写得自由奔放;而唐王李世民写的字则意兴天来,字外风云……逐帖看去,铁钩银画,环肥燕瘦,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珠联壁合,相映成趣,一脉相承,浑然整体。清河南巡抚华沅在他的《中州金石考》中说:“真乃宋石之鸿宝也。”据老馆长介绍,《汝帖》是在宋徽宗大观三年八月,也就是公元一一零九年九月二十四日,由汝州知州王采所搜集刻成的。王采,字辅道,是神宗平西夏有功的襄敏公王韶的儿子,自幼聪明过人,《今古奇观·十三郎五岁朝天》记有他少时轶事。他著有《南旋劾记》两卷。载人《宋史-艺文志》。王采在他的《辅道自跋》中说,他在任汝州知州时甚为清闲,“偶得三代而下迄于五季字书百家”,就从中选出历任著名书法家的代表作,按中国文字由象形到篆、隶、行、草的发展过程编序,然后遴选能工巧匠精雕细刻在十二块石碑上。帖成后,他视若珍宝,把它镶嵌在汝州衙内的“坐啸堂”中,供他茶余洒后品评欣赏。后来王采进京,因《汝帖》过于沉重未能带走,先置于“汝帖亭”中,后又迁到“望嵩楼”的墙壁内。明末战乱,楼焚碑残,《汝帖》淹没于瓦砾之中。清顺治七年,也就是公元一六五零年,巡首范承祖整修了残碑,并新添诗跋二石,连同以前十二石共十四石移到巡道衙门内左边的“寅宾馆”壁中。道光六年,也就是公元一八二六年,州守董大醇择其略可辩识者四石,移州署西花庭壁中,并题名“存古轩”。道光十八年州守白明义见碑残缺,遂以重金从洛阳购得明代《汝帖》原拓片一部,选工匠重新刻石,又亲笔书写目录两卷。当时范承祖的诗跋已失,故仍为十二石,每卷后都加有汝州官记,两年完成后,仍嵌“存古轩”壁中。后人妙手钩临,把《汝帖》发展成二十块。一九四七年临汝解放时,《汝帖》稍有散失,张久益老馆长足迹踏遍汝州城乡,收集整理。“文革”中,为了使这些珍宝免遭毁坏,老馆长就把它砌在墙内,外用水泥护封,还在地下挖坑深埋,终于保住了这些珍品。一九八三年,县公安局的一位局长拆房时发现了一块《汝帖》,立即送到了文化馆。现经张久益老馆长收集整理,《汝帖》得到了恢复,基本上完好如初。《汝帖》的内容珍贵而又丰富:有夏、商、周铜器款识、岐阳石鼓文,有大篆的创造者周宣王太史的文,还有为秦始皇东巡六块刻石之一的秦刻芝荣的手迹;有李斯、程邈、诸葛孔明的手迹;有晋武帝司马炎、宋明帝刘或、齐高帝肖道成、梁武帝肖衍、陈武帝陈霸先的五朝帝王书;还有竹林七贤书、王羲之父子三人书、南朝十臣书、北朝胡晋十二人书;还有太宗、则天、玄宗的唐三朝帝后书等。这些书法巨匠的手迹都在《汝帖》中兼收并蓄。啊!《汝帖》就像一个微型的书法陈列馆,又像是一部简易的书法发展史,它在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它是我们华夏民族的艺术瑰宝,是我们祖国的骄傲、民族的光荣。据《直隶汝州志》记载,我国潭州、绛州、泉州三大名帖,是由更具权威的“淳化阁法帖”雕刻而来,而《汝帖》则是“择潭、绛、泉诸帖之优者荟萃成文”。据考,《汝帖》除源于已知的“淳化阁法帖”外,还从“元祝法帖”里选人了一部分;其余的有从汉碑、孔庙碑集字而成的,也有从散存各地的单行石刻中摹入的。《汝帖》的作者就是这样东鳞西爪,把只字片语集成此洋洋大观的。《汝帖》由私家珍藏到公诸于世后,直到明、清两朝,在别的碑帖大部分被毁的情况下,才脱颖而出,步入它的黄金时代。当时,不仅参观学习、临摹拓片者纷至沓来,而且当权者还利用各种手段强行索取。清代诗人孙灏有一首记录当时盛况的诗:望嵩楼高高入云,旧藏《汝帖》天下闻,松煤拓纸岁万本,官司厌苦征求纷。《汝帖》就这样在全国流传开来,一时间身价百倍,各地争相翻刻引用。在很多金石专著中都有关于《汝帖》的详细记载和评论。可见《汝帖》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和价值之高了。《汝帖》中还保存两首别处从未见过的诗。一首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草书五言诗,其中有“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之句;另一首是曾为吴越国王的钱叔的七言诗:“廊庑周遭翠幕遮,禁林深处绝喧哗。界开日影怜窗纸,穿破苔痕恶笋牙。曲槛晚宜烹露茗,小池寒露欲冰花。谢公未足深沈量,犹把输赢局上夸”。钱叔当了三十五年的兵马大元帅,一生中所作的诗则仅存这一首,《全唐诗》收入卷八,但下面却赫然标明:引自《汝帖》。《汝帖》问世八百余载,几经波折,九死一生,流传至今,实属难能可贵。它是我国历代书法家给我们留下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欣慰的是,《汝帖》故乡的书法新秀们,继承了历代书法家的优良传统,刻苦磨炼,在省内外书法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在省、市书法展览中,多次得奖,为100万汝州人民争得了荣誉。行了春风,才得秋雨。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愿《汝帖》故乡的书法家们,在研究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方面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智泉流韵》微信平台(3)     投稿者除了文章正文以外,必须随邮件附上作者简介和生活照一张。投稿者专用邮箱1493061055@qq.com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