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学王阳明,几人读懂守仁心
今天,给大家讲几个有关王守仁的小故事。
很多人可能都对他很熟了,我也写过不少和他有关的励志和干货文章。
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这个真正的“牛人”。
王守仁,别号阳明,著名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一生成就卓著,被誉为明代第一人。
五百年来,他的经历和学说,激励了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不计其数的人。
当然,也包括我。
不过,和以往不同的是,我今天要讲的这几个故事,可以说非常地“不励志”。
但这些故事,却给了我非常重要的启发。
1
夜深了。
忙了一整天,有些疲惫的王华终于放松下来,走到床边打算躺下。
这时,他似乎突然想到什么事情,于是转身向外走,打开房门,走了出去。
王华走到另一个房间的门口,朝里面仔细看了看。确认房间里没有了光亮,王华才放心地掉头回了自己房间。
“这小子终于睡下了。”
王华舒了一口气躺了下来,闭上眼睛,沉沉地睡了过去。
不久,另一个房间里亮起微弱的烛光。
烛光下,一名清瘦的青年摊开书本,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
这样的夜读,对王守仁来说已不知道是第多少次。
这些深夜里,他读过的古书已不知道有多少卷。
效果也非常地明显。
弘治六年(1493年),才华满溢的王守仁在京城参加会试。
然后,落榜了……
当时的王守仁,已经是一个很受人瞩目的青年天才。所以,他的落榜让不少人觉得诧异。
才高八斗的王守仁同学,怎么也考挂了呢?
但我估计,他自己应该不会对这个结果感到太意外。
毕竟,他深夜苦读的那些书,考试大纲里都没有啊……
那一个个深夜,当同学们都在认真阅读四书五经的时候;王守仁同学,却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诸子百家、文学历史的浩瀚世界里。
他看的这些书包罗万象、各有千秋,唯一相同的一点就是:考试不考。
虽然王同学白天的时候也会读四书五经,但大考当前,这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我天天熬夜,聚精会神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你每晚躲在被窝里,六神无主读金庸……不挂你挂谁啊。
经过一个又一个深夜废寝忘食的努力,王守仁终于成功地,把自己的学习搞砸了。
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有点担心儿子受到精神打击。
毕竟,生在我王家,考试落榜了还是会有不小的压力吧。
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进士第一人,也就是:状元。
明朝的状元比现在的高考状元要稀有的多,3年、全国、才出一个。
状元的天才儿子竟然落榜了。王华的不少官员朋友也来他家宽慰他们。
其中一位朋友,就是当时的主考官李东阳。
看着年轻的王守仁,李东阳开玩笑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这一科没有考中,但是来科肯定能够高中状元。这样,你不如写一篇《来科状元赋》吧。(所谓“这一科”、“来科”,大概相当于应届和复读)
让一个落榜生写《来科状元赋》,真是头一回听说,也不怕人家原地崩溃给你看。不知道李东阳考官是真心来宽慰的,还是真心来搞笑的……
但不得不说,王守仁同学也真是心大。人家让他写,他还真就写了。
据记载,当时,王守仁挥毫泼墨、提笔立就。他父亲的朋友们在一旁围观,纷纷惊叹:天才!天才!
但很显然,有人看到王守仁如此高调,也免不了心怀忌恨。
狂,你就接着狂吧。
三年后,又到会试时,天才王守仁终于等到了他的第二次机会。
只不过,等待这个“来科状元”的,是又一次落榜的无情消息。
据说,他落榜的原因,就是遭到了忌恨者的压制。
而这一次,王守仁又发出了惊人之论。
他宽慰同样落榜的考生,这样说道:世人以不得第为耻,而我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人们都以落榜为耻,而我呢,以因为落榜而影响心态为耻。
我估计,被他宽慰的考生应该非常无语:
忽悠,你就接着忽悠吧。
2
但事实证明,王守仁同学真的不是一个大忽悠(打仗时除外)。
相反,他是一个非常较真的人。
这份较真,在另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王守仁早年间,也对程朱理学产生过不小的兴趣。
毕竟他从小就想成为圣贤,而程朱理学,是当时教人学做圣贤的官方门径。
他和好朋友钱氏也一致认为,要成为圣贤,必须像朱熹说的那样,先学会“格物致知”。
朱熹认为,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穷究其理(格物穷理)。
于是,王守仁和钱氏这两个不安分的青年,干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格竹。
王华的官署中,种了不少竹子。
于是,两个青年便决定,从竹子开始“格”。他们面对竹子,不分昼夜,沉思冥想,希望从中“格”出道理来。
效果同样非常明显。
三天之后,钱同学就积劳成疾,病倒了。
王守仁没放在心上,认为这只是因为钱同学精力不足。
事实证明,王守仁的精力确实要比钱氏旺盛不少。
具体来说:是旺盛四天。
七天之后,王守仁同样不出意外地病倒,再也坚持不下去了。
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典故。
经过一个又一个日夜废寝忘食的努力,王守仁又终于成功地,把自己的身体搞垮了。
此时的王守仁,也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做圣贤太费精力了……看来我们没有这个精力,这个圣贤,不做也罢……
3
像这样不顾一切地投入,带来严重后果的经历,在王守仁身上发生过许多次。
他听道士讲养生之学,听到入迷,“成功”地把自己的新婚之夜给搞忘了,让自己的老丈人焦急万分地寻找了一个晚上。
他步入仕途后,仗义执言,触怒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又“成功”地把官位给搞丢了,被贬为一个小小的贵州龙场驿站驿丞。
而多年来的殚精竭虑,对他最大的影响之一,就是让他的身体变得很差。格竹七天,让王守仁大病一场。贵州龙场的几年困苦生活,同样让他落下了一身病。
离开龙场后,王守仁担任了七个月的庐陵知县。当时,他在给庐陵父老子弟写的一封告谕里就说,自己因为多病,没有能为大家兴利除弊。
此后的戎马岁月中,他更是饱受肺病之苦,病情愈演愈烈。
1529年,奉命在两广地区征剿的王守仁,发现自己已经病到不能坐立的地步。于是,他上书朝廷,希望能回到家乡养病。朝廷迟迟没有批复。
大概是觉得自己身体真的不行了,王守仁决定不等了。他径自启程返乡。
可惜的是,这一次,王守仁再也没能完成自己的这个心愿。在路途之中,他便溘然长逝。
去世之前,他留下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一年,王守仁57岁。
他的父亲王华去世时77岁。而王守仁的祖母,更是活了九十多岁。从王守仁家族的身体状况来看,他毫无疑问属于早逝、属于过劳死。
4
夜读诸子、格竹七天、新婚失踪、得罪刘瑾、临终遗言……这些故事,我在很多书里都读到过。
很多时候,这些都被当成他传奇一生中的一些奇闻轶事。
很多挫折与不幸,被看作是他取得不世之成就的历程中的注脚。
我以前也这么看。但后来,我发现一个问题,我们之所以能把这些经历当作奇闻轶事,那完全是因为:我们开了上帝视角。
他科举落榜,看起来是为了让他的成圣之路有更多的磨砺。
他格竹失败,看起来是为他后来提出与朱熹完全不同的“格物”论埋下引线。
他被流放到贵州龙场,才为中国思想史上光辉灿烂的“龙场悟道”提供了契机……
但如果回到当时,从王守仁身边人的视角来看,你才会发现,这一切,是多么沉重的打击。
科举落榜,意味着他至少要再“复读”整整三年。
格竹失败,不仅让他落下了病根,对他的精神也产生了巨大的打击。
被贬到贵州龙场这个当时的蛮荒之地,更可以说是九死一生的经历。
王守仁自己,就曾经亲眼见到三名从北京来到龙场的人,死在这里的荒郊野岭。
甚至,他们的家人根本就不会知道他们的死讯。是王守仁和自己的僮仆,一起安葬了他们。
站在当时人的视角来看,你根本不知道未来的日子,王守仁能不能上榜,能不能成功,甚至能不能活下来。
当你听说他落榜,你会非常地着急。
当你知道他格竹大病一场,你也会非常地担心。
当你获悉肺病让他早逝,你会非常地惋惜。
这些故事,在当时看来,真的一点都不励志。甚至每一个故事,都非常地残忍。
5
这些不愉快的故事,有没有可能避免?
比如,如果他真的能更爱惜自己的身体,多活二十年,他的学说肯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在脑海里假设过这个问题。
直到后来,当我尝试用王守仁的视角去看待这些经历,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情:
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是两个字:代价。
不可避免的代价。
王守仁是从小就立志要做圣贤的。
他有一句名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这句话听起来是很励志的。
但可能很少有人会从反面去想这句话:立大志,也就意味着同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如果王守仁不是那样以牺牲科举为代价去广泛阅读,他可能是会像他父亲王华一样,在科举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如果王守仁不是那样以前程为代价去触怒刘瑾,他可能是会稳稳当当地做一个优秀的官僚。
如果他不是以身体为代价,去七天七夜地格竹、去没日没夜地征战,他可能是可以安安心心地颐养天年。
但他既然选择了自己的道路,也就同时选择了这条路上的所有代价。
这条路有可能会彻底失败,但是这些代价,却一分都不会少。
京剧业内的行话“不疯魔、不成活”,或许才是王守仁所谓“立志”的最好注脚。
6
阳明先生,被誉为一代完人。
在我看来,所谓完人,并不是人生各方面都非常完美的人。因为,这不可能。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一个人最好的生活状态,是该看书时看书,该玩时尽情玩,看见优秀的人欣赏,看到落魄的人也不轻视; 有自己的小生活和小情趣,不用去想改变世界,努力去活出自己。没人爱时专注自己,有人爱时,有能力拥抱彼此。
说实话,我觉得这句话确实描绘得很美好,如果谁有这样收放自如的状态,我觉得也不错。
唯一的问题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做不到啊。
身在今天这个高速运转的时代,我们其实心里更应该清楚:
很多时候,当你选择了钻研一门复杂的专业,很可能就要牺牲掉大量“该玩”的时间;
当你选择了专注一个目标,很可能就顾不上你喜欢的很多小生活、小情趣;
很可能,你也根本没有办法做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
甚至有时,你就是会不得已地熬夜、通宵,以伤身为代价,去完成一些必须完成的挑战。
所有选择,都是代价。
在我看来,所谓完人,不是人生各方面都非常完美的人;而是能通过正道,圆满地完成那些对自己最为重要的事情的人。
7
正德十四年(1519年),处心积虑多年的宁王朱宸濠在南昌举兵起事,天下震惊。
此时,王守仁正前往福建,打算去处理那边发生的兵变。
当他来到江西丰城时,地方官员向他汇报了宁王起兵的消息。
听闻此事,王守仁立刻下令,调转船头,前往吉安,准备平叛。
王守仁的弟子邹守益,也赶赴吉安,向他报告了自己听到的一个消息:
朱宸濠可能会诱使叶芳的部队来夹攻吉安。
王守仁自信地回答道:叶芳必定不会反叛。
这时,邹守益回了老师一句:叶芳跟随朱宸濠,有望加官进爵,难道可以用常理来揣度他的行为吗?
听完学生的这句话,王守仁不禁沉默良久。
过了很长时间,王守仁终于开口,说出这样一句话:
天下尽反,我辈固当如此做。
哪怕天下人都反了!只要平叛是道义所在,我等就应该这样做!
现在,我们都知道,接下来的日子,王守仁用尽奇谋,生擒宁王,功勋卓著。
但在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宁王气势如虹,朝野震动。甚至,从北京到地方的官员中,几乎没有人敢明言宁王谋反。
因为谁也不知道:未来,天下会是谁的天下。
但王守仁知道的是:只要是真正值得做的事,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去做。说出那句话的时刻,是他一生中,无比光辉灿烂的一刻。
其实,王守仁的一生,根本不是“标准”的励志人生。
无论是夜读杂书、还是冒犯刘瑾,换做成功学、厚黑学的大师,一定会告诉你:不要这么做。
他付出的很多代价,很多人根本难以想象。
但是,王守仁走的路,也才是我们每个人最真实的成长之路:超常的成就不一定会有,超常的代价绝不会少。
1519年,南赣巡抚王守仁起兵平叛,克南昌、战鄱阳、擒宁王,四十余天之间,平定宸濠之乱,建立不世功勋。
谨以此文,纪念整整五百年前的那场抉择。
———
文章写完了,今天,也再宣传一下我这几天全新推出的成长社群。
我一直认为,成年人每一次看起来“爆发式”的成长,背后一定都有着蓄谋已久的酝酿,付出过许多外人看不到的代价。
你不需要付出像王阳明那样艰苦卓绝的代价,但成长中,你肯定需要付出相应的时间与精力,默默积累。
这就是“栩先生·爆发式成长营”这个社群名的来历。
我很钦佩王阳明的看法,人要成长,向外求是不行的,而是要从自己的内在开始,要“致良知”。
我的这个社群,也首先从“心法”开始。
我把自己这些年对于爆发式成长方法的思考,都融入到社群中。
我希望通过心法、内功、招式、变现等多个模块,聚焦个人成长中非常重要的十六组主题,帮助你打造属于自己的“成长金字塔”。
我相信,只有从内到外,拥有属于自己的成长体系,才可能带来真正的、彻底的改变;也才有可能让自己获得爆发式成长。
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入,一起抱团成长、高效进化。
关于社群详细介绍,欢迎阅读我的这篇文章《成年人的每一次爆发式成长,其实都是蓄谋已久的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