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大屋,澳门唯一的“大夫第”
位于澳门妈阁街亚婆井的郑家大屋是郑观应家族故居,郑观应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买办出身,又是民族资本家的代表,他是实业家,又是思想家。他的《盛世危言》震动华夏,光绪皇帝、孙中山、毛泽东都是其“粉丝”读者。
在寸土寸金的澳门,你会惊叹这座占地3997平方米大宅的宽敞,作为澳门唯一的“荣禄大夫第”,它联结着北京的清政权;作为澳门硕果仅存的清代民宅院落的最佳代表作,它既富岭南特色,亦随处流溢西方痕迹。
来到了亚婆井前地,恍如置身欧洲大陆,因为亚婆井以前是澳门主要的水源,又靠近内港,是葡人在澳门最早的聚居点之一。
阳光斜斜地照在亚婆井的白色古老建筑上,看过电影《放逐》,你会在里面找到很多亚婆井的场景。
古老亚婆井泉水仍然存在,位于亚婆井斜巷尽头的高地上,亚婆井前地的这个雕塑也许只是一个标志。
郑家大屋就位于亚婆井前地对面。
澳门房屋普遍狭窄,所以郑家大屋这样的豪宅会让你震惊。
门后的这方神龛据说发现至少有18层涂灰,也就是说整修过至少17次。
花窗敞厅、牌匾楹联、月门回廊,1992年,郑家大屋被评定为“具建筑艺术价值之建筑物”。
1887年,中国北方发生“丁戊奇荒”,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惨不忍睹。郑观应与其父郑文瑞作为当地银行买办,家资丰裕,号召力强,他们为赈灾宵衣旰食,不遗余力,先后募银14万余两。清廷主政者李鸿章等为表感谢,奏请朝廷批准,封赐荣禄大夫,“荣禄第”由此而来。
郑观应曾在此奋笔书写《盛世危言》,孙中山曾在此与主人纵论时政,历史曾经如此鲜活地在这方空间徘徊。
在内陆,这样的深宅大院算不了什么,在澳门最古老的街区,可谓气势非凡。
早已尘封的水井。
在澳门,政府决无可能强行征地,取得业权无非两途:一是购买,二是换地。由于双方无法达致共识,谈判进行了十年。
直到2001年,回归后的澳门特区政府终于以换地形式取得郑家大屋业权,并交由文化局开动保护和修复工程。
历时8年半终于修竣完毕,2010年,对外局部开放。
在郑家大屋,连下水道也是中国人喜爱的翠竹造型。
花窗天井,一切充满岭南味、中国味。
并不多的游客徜徉在历史之中。
目前郑家大屋向公众开放的只是大屋结构和硬件部分的修复展示,包括展示郑观应生平、史迹及文献作品的纪念馆及文史馆等软件仍未建成。
大堂是郑家大屋的精华,完全的岭南味。
郑家大屋建造年份应在1869年之前,是澳门少见的家族式建筑群。
2005年,郑家大屋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深宅大院、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在澳门,这样的词语也许只能用来形容郑家大屋。
晚年的郑观应弃仕还乡,深居简出,虽然贫病交加却依旧思考着“天之心在民”,呼吁变法维新。在《盛世危言》中,他秉正果敢地提出了“千古无不变之法,亦无不敝之政”的论断,建议“欲自强,必先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些至理名言影响了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和毛泽东等几代人,今日读来仍觉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