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小聪明为蜀汉灭亡埋下隐患

《三国演义》中“借荆州”那部分,关于诸葛亮先后几次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应对孙吴方来讨要荆州的描写,可谓是构思巧妙、十分精彩,相信读者看后,会对诸葛亮的高超智慧称道不已。

第一次来讨要荆州的吴方代表是鲁肃。当时刘备刚占据荆州不久,当鲁肃说明来意后,诸葛亮使出缓兵之计,说荆州原本是刘表的地盘,将刘备占有荆州的理由说成是“以叔辅侄”,就是辅佐刘表的儿子刘琦。为了证明这一点,诸葛亮还将病入膏肓的刘琦搬出来以正视听。鲁肃是个厚道之人,也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人。他看到刘琦没有多少日子活头了,便没有再和诸葛亮矫情,答应刘备一方当刘琦死后再归还荆州。诸葛亮很高兴,马上答应了。在这一次,诸葛亮巧妙地转移注意力,并不承认刘备占据了荆州,只说是来帮忙的亲戚而已。

第二次来讨要荆州的吴方代表还是鲁肃。此时,刘表的儿子刘琦已经去世,鲁肃按照第一次的商定结果来讨要荆州。这一次,诸葛亮没有了刘琦这个幌子,便只好凭着一张嘴上,口若悬河,强词夺理,就是不还。考虑到刘备目前的处境,鲁肃就没有步步紧逼。争论半天后,有了结果,就是刘备一方承认了荆州的所有权属于东吴,目前算是暂借,并由刘备亲自签字画押写了借据。关于归还的期限,经过双方商洽,定为刘备取得西川之后。这一次,相当于诸葛亮用自己的雄辩推翻了双方第一次的约定,向后延迟了归还荆州的日期。这一次,诸葛亮算是不得不退了一步,承认了东吴对荆州的所有权,但使用权却归自己。

展开剩余68%

第三次来讨要荆州的吴方代表仍然是鲁肃。这个时候,刘备已经娶了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做了东吴的驸马。鲁肃提出讨要荆州后,刘备马上使用自己的杀手锏——哭。刘备没完没了地痛哭,只哭的天昏地暗,草木动容。其实,这也是诸葛亮事先设定好的计谋,利用鲁肃的仁慈厚道赢得同情心。果然,鲁肃于心不忍了,答应再宽限一些日子。这一次,诸葛亮知道是因为刘备得了便宜卖乖,让东吴心理不平衡了,所以故作低调。

第四次来讨要荆州的吴方代表换了人,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这一次,诸葛亮采取的办法和第三次一样,只不过他和刘备的角色互换了一下,他来哭,刘备来说,又加上了驻守荆州的关羽。刘备假意答应了归还部分地盘。诸葛亮哭了一鼻子后就找地方猫了起来,让自己的哥哥诸葛瑾在荆州和西川之间来回跑,既找不到人最后也没有要回去一寸土地。

到了这一步,刘备一方彻底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就是不还荆州。于是,矛盾升级,孙吴方便有了后面的单刀赴会、兵戈相见。

回过头来看,诸葛亮在上述事件中的表现,看似是智慧,实际上只是十分短视的小聪明而已,从长远和大局来看,不但没有好处,还为最后蜀汉的早亡埋下了祸根,是不值得肯定和提倡的。

在正史上,荆州并不是刘备凭借诸葛亮的智慧趁乱夺取的,而是鲁肃为了培育孙刘联合主动借给他的。刘备借到荆州之后,就有了自己的根据地,然后一路向西进攻,打下了西川,并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这样的发展态势,基本上是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设计的战略来完成的。

反观东吴,对刘备实际上是“既爱又怕”的一种复杂关系。孙权既想让刘备发展壮大起来,好成为一股对付北方曹魏的重要力量;又担心刘备过于强大,养虎为患,对自己产生威胁。所以说,孙刘联盟实际上是以利益为纽带的松散战略联盟。而荆州,就是这个联盟最为敏感的一个元素。对于荆州的战略地位,孙权和刘备都十分清楚。尤其对于东吴来说,那是门户,是不容有闪失的。对于刘备来说,荆州是出川的通道和跳板,当然不想放弃。这也就是为什么诸葛亮绞尽脑汁想赖着荆州不还的原因。

然而,诸葛亮出主意、耍小聪明让刘备昧赖荆州,就相当于“借鸡下蛋”后,不但不付利息,连“鸡”都不想还了,这实际上是在以牺牲刘备一概标榜的仁义为代价的。刘备这样接二连三的不诚信,让孙权对于荆州越发地担忧了。孙权原本就不是一个特别大度的人,这样的状况肯定会让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变成了心病,于是,就天天催逼鲁肃不许作别的,只去讨要荆州。鲁肃要不来,每次都无功而返,让孙权更着急上火。估计他天天拍桌子骂娘,骂鲁肃窝囊,骂刘备不厚道,骂诸葛亮狡猾,骂到最后,恼羞成怒,终于心一横,出动兵马,准备把荆州抢回来。至此,孙刘联盟宣告破裂,反目成仇。

孙权利用关羽与曹魏作战的时机,火中取栗,渔翁得利,夺回了荆州。刘备在失去荆州的同时,还把自己的义弟关羽的命也搭上了,怒不可遏,马上不自量力地集结举国的兵马向东吴开战。在巨大的压力下,孙权为了自保,不得不转而投向了曹魏的怀抱。最后,刘备遭遇了和曹操当年十分相似的陆地上“赤壁之战”,全军覆没。刘备这一举,不仅差一点亡了国,还把老命赔进去了,在白帝城郁闷地死去。

事情到了这一步,诸葛亮才彻底认清孙刘联盟的重要性,他一边料理蜀国内务,一边赶紧派人和东吴修好。东吴认识到蜀国存在对自己的有利性,于是,见好就收,顺坡下驴,答应了重建孙刘联盟。经过一番努力,蜀国得以保存下来。然而,荆州之失,不但严重削弱了蜀国的实力,而且也彻底堵死了蜀国向外拓展的最佳方向。所以,在以后的岁月里,诸葛亮只能选择北出岐山一条路。这条路并不平坦,荆棘密布,诸葛亮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经过数次北伐最后都没有成功。他死后,他的接班人也只能沿用他的老路。在这样的事倍功半、劳而无获的连年消耗中,蜀国越来越弱,最终难逃第一个被消灭的命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