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岁的文学泰斗,今天走了!

今天凌晨,很多人的睡意被文艺评论家毛时安的一条朋友圈惊醒。

105岁,想来也不算意外,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了,还是让人震惊,伤心,惋惜。

一直以来徐先生像一根定海神针一般存在,无论世界如何改变,只要他在,就有一种安宁。

看他如孩童般清澈的笑容,就会开心、温暖、包容,当他真正离开了,才发现一个时代真的结束了。

徐中玉,1915年出生于江苏江阴,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语文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名誉主任。

他是文学界泰斗,著作等身,成就斐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2014年12月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克勒门文丛”中有一本《冬天的童话》,摄影师林秉亮用照相机记录下了时年100岁的文学界泰斗徐中玉先生。

华东师大作家群

1978年至1984年,徐中玉担任了两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出现了富有活力的新气象。

他不遗余力地推动教学、奖掖新人,每次出席全国性学术会议都会带上几个毛头小伙子,鼓励他们发言,崭露头角。

他高度重视写作能力,以此作为人才取舍的首要标准,写作好的哪怕其它专业差几分也能破格录取。

他还做出过一项史无前例的规定:凡在创作上取得成绩的学生,毕业论文可以用文学作品来代替。如今我们熟悉的诗人赵丽宏的毕业论文就是一本诗集。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里,当年的华东师大人才辈出,“华东师大作家群”享誉全国。

恢复“大学语文”第一人

大学是否应该开设语文课?这本是显而易见的事,然而1952年以后,此课在大陆却缺失了整整30年。

徐中玉先生说,其实大学语文在建国前许多高校都已开设,虽然当时没有统一的教材,但实质上各大学校安排的语文老师多是知识面最博的老师。

但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文理不兼,大学语文课在高校的(中文系除外)课堂上消失了,就此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

于是,徐中玉成了倡议以中文为根基的高校通识教育的国内第一人。

1978年徐中玉在泰山

1978年,徐中玉与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教授共同发起,在高校中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此举得到了数十所大学同仁的热烈响应。1981年,中断了整整30年的大学语文课终于重见天日。

徐中玉主编的各种版本《大学语文》

徐中玉认为大学语文一定不能搞成中学语文的延续,应该更侧重于人文性和审美性。1981年由他担任主编全国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出版,此后近40年,仅全日制本科《大学语文》教材,就累计发行3000多万册,受惠者无数。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徐中玉先生在高校80多年,几十年如一日蛰居于上海华师大二村的老公寓。满眼所见除了书还是书,没有一件高档奢华的家具。

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1000多册书上都有他的笔记,手书的卡片资料足有2000多万字。在这90多平米的空间里,一张旧桌,一把破藤椅便是他的乐园。

徐先生生活非常简朴清贫,儿孙们为他买的新衣,他从不享用,就连戴的老花眼镜也是地摊上五块钱买来的,最宝贝的就是这一屋子的书。

直到90多岁,徐中玉还伏案主编刊物、教材、写论文。

2013年,华东师大曾为徐中玉先生召开百岁诞辰庆贺会,徐中玉先生精神矍铄,谈笑风生,他说:“虽然年届百岁,但在有生之年,我还要继续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这件事令人敬佩而感动:他捐出了生平积蓄100万元和五万多册藏书,并在华东师大设立“中玉教育基金”,用于帮助中文系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

复旦的陈思和教授曾为徐先生百岁华诞献上贺诗:

文界天王尊海上,无私无欲则威刚。

风波劫后青松柏,雨雪行前赤叶霜。

修水残年豹愁隐,香山晚岁鹤闲翔。

新苗恨不长千尺,犹忆丽娃逢盛唐。

百岁的徐先生,四世同堂,淡然自在,儿女们继承着老人的事业,都从事教师行当。他的笑永远像孩童一般清澈美好。

想起王安忆的一段话:“他们的健康与长寿,是出自于清明的心境,澄澈安宁,波澜不惊,从多变的时日里走出,抵达恒常之境。”

徐先生千古,一路走好!

照片来自:摄影师林秉亮

特别感谢

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静安区文旅局

对我们的大力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