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环王》重映:尬吹尬黑的人,你们真的懂什么叫美吗? | 循迹晓讲

◎ 循迹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 作者:獵戶座零戰

◎ 编辑:马戏团长

◎ 全文约8700字 阅读需要25分钟

◎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随着各地疫情形势的好转,从年初开始,国内影院逐步重新开放。为了挽救低迷的票房,一批外国经典影片再次登陆大陆院线。这其中就有《指环王》三部曲。

然而,当《指环王》系列重映后,大众对她的评价却出现了两极分化

一批人对其给予差评,认为该片时长过长,相当无聊;另一批人则对其趋之若鹜,同时也带动《指环王》原著以及周边产品的热卖。

那么,《指环王》系列的水平究竟几何?国人对《指环王》的吹捧有几分真实?对其批判又是否中肯?接下来,笔者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 《指环王》的地位究竟有多高?

笔者先来谈谈这个系列作品好在哪。

《指环王》,其原著又译《魔戒》。是英国作家托尔金的系列作品,后被彼得·杰克逊搬上荧幕。

◎ 《魔戒》三部曲书影

魔戒的作者托尔金(1892-1973)是牛津大学教授。在空闲之际,他爱写一些手稿。他虚构出了一个叫中洲的幻想世界。出于机缘巧合,他的孩子发现了他未完成的手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要求托尔金完成其作品,并帮助他交给出版社。

于是,《魔戒》系列的前传《霍比特人》在1937年出版。

之后出版社编辑询问托尔金是否还有更多手稿。托尔金提供了其他作品,然而出版社对其作品并不满意,并指导托尔金续写《霍比特人》。在出版社的要求下,经过十六年的耕耘,1954年-1955年,《魔戒》陆续出版。这就是我们后来熟知的《指环王》原著。

◎ 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1892年1月3日-1973年9月2日),英国作家、诗人、语言学家及大学教授,以《霍比特人》、《魔戒》与《精灵宝钻》而闻名于世。被称为“现代奇幻文学之父”。

说起来《指环王》故事框架很简单,主要讲了一个叫索隆的魔王造了一枚力量无边的魔戒,并四处侵略。人类、矮人和精灵组成联军打败了大魔王索隆,然而在战后,这枚魔戒却没有被销毁,反倒成功诱惑了人类占有它。魔戒只属于索隆,其他人拥有它后,往往会陷入欲望不能自拔,毁在魔戒手里。只有心地善良的霍比特人才能勉强抵御其诱惑。随着阴魂不散的索隆东山再起,魔戒也呼唤着它的主人。这引起了大术士甘道夫的警觉,他四方游说,终于组成了一支护戒小分队,由霍比特人佛罗多持有戒指,前往东方的末日火山,将魔戒投入火山中熔毁。

虽说故事情节稀松平常,但《魔戒》的地位来源于其首创意义

在《魔戒》之前,也有不少幻想文学,比如像我国的《西游记》或者西方的《格林童话》,但这些幻想作品只能叫做“半架空”。尽管都有虚构的地域和人物,但《西游记》的故事开始于“东土大唐”,唐朝自然在历史上存在过,玄奘也是真实的高僧。格林童话中的仙子,也与王子公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或多或少都挂靠了现实。

而《魔戒》打造的中土世界,是与我们这个宇宙完全绝缘的,里面没有任何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也没有任何我们接触过的地理概念。托尔金打造了一个“全架空”的世界。

◎ 中洲世界地图

在托尔金之前,有类似的作品,但都不及《魔戒》中的“中洲”为人所熟知。可以说,托尔金是第一个尝试构建“全架空”世界并取得成功的人。

而在《魔戒》出版45年之后,2001年《指环王》系列电影终于登上大荧幕,仅制作成本就高达2.8亿美元。

充足的资金,也为该系列史诗般的气质奠定了物质基础。想要还原托尔金书中的架空世界,最重要的就是先把氛围营造好,从演员选角、化妆、道具、场景设置都要给人亦真亦幻的感觉。

这种感觉在电影里细节有了充分体现。

例如在《指环王2:双塔奇兵》中,兽人摆出了类似西班牙大方阵的长枪阵,还有类似于罗马龟甲阵的盾牌阵。

◎ 图1:兽人兵团的长枪阵;图2:兽人“龟甲阵”  图/《指环王2双塔奇兵》

为了营造真实感,更好的把观众代入电影,不少场景都是动员了上千人的实拍,甚至专门请了10000名板球比赛场的观众来模仿强兽人的吼叫。

据说整个三部曲一共用了20602名演员,手工打造了900多套盔甲,48000多套剑斧子盾牌等兵器,有100个场景是在新西兰实景拍摄

◎《指环王》三部曲所有镜头均在新西兰拍摄而成。为拍摄霍比特人世外桃源般的家乡,制作团队在玛塔玛塔(位于新西兰怀卡托镇)重建了夏尔郡和霍比屯,如今电影取景地被保留成为永久性的景点。

可以说,把《魔戒》搬上大荧幕的制作团队,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创造了电影史上的奇迹。

他们让所有人明白,原来奇幻小说也能翻拍成电影,原来电影可以这么拍,原来电影拍好了后能有这么大的影响。该系列电影无论从设计,经费,乃至特效,在本世纪初都是难以想象的,引起了轰动效应。

◎ 美中不足

好话就说这么多。一部电影不论是首映还是重映,体现其商业价值的还是市场(电影票房)。

同时期重映的《阿凡达》拿下了数亿票房,而《指环王》第一部截至5月2日仅仅拿下了5000万票房

◎ 截止到2021年5月10日,指环王第一部的票房为1.16亿元。

那么,为啥这么好的《指环王》系列在国内重映会折戟沉沙?

首先,有一说一,对《指环王》三部曲的指责并非空穴来风。诚然,该系列电影的制作很恢弘,配乐很大气,特效很惊人这些优点。

但硬伤也多,例如剧情简单,充斥着大白话式的说理,不少章节雷同。人物虽多,但不少都是龙套,完全可以删繁就简。这是指环王被诟病得最多的一点。我暂时也不做出反驳。

但过于频繁的交响乐难免会让人感到麻木。似乎在用“交响乐轰炸法”来强行营造气氛。而舞台剧式的设计虽给人一种凝重感,然而也造成演员表情僵硬,台词做作,缺乏活力。某些观众表示“看睡着了”可以理解。

并且,《指环王》的场面虽大,但不少细节还是不够考究

比如在两军交战的大场景中,缺乏打斗的特写镜头,观众看到两坨人撞到了一起就完事了。再比如罗翰国王的最后一搏中,看到七八个骑兵一路撞过去,密密麻麻的兽人高尔夫球一样全给撞飞了。

◎ 骑兵的冲击力让人震惊

在剑斗细节上,游侠阿拉贡,矮人吉姆利这些角色承包了不少打斗戏,然而武术指导却不过关。交战就是“砍,砍,砍”配合“乒乒乓乓”的敲击声。动作缺乏美感,格斗技巧没有体现。在短兵相接时,缺乏双方的对峙,作为反派的兽人总是被动挨打的沙包。

前面提到兽人摆出了龟甲阵,长枪阵,这些都有历史原型。这很不错,然而制作者没有向观众展现出方阵的威力。主角们甚至手持短兵,就能轻松破阵。

在实战中,让弓箭手冲长枪阵几乎等同于找死。将这一段改成莱格拉斯带着精灵弓箭手远程削弱,吉姆利表演“钻鼠洞”(手持短兵的士兵从长枪下方钻过刺杀长枪手),阿拉贡手持大剑斩断长矛,罗翰骑兵反复冲击岂不是更好?这样丝毫不损害作品的表现力,反倒更贴合实际。

◎ 精灵射手冲击兽人的长枪阵

“大破龟甲阵”这一段则处理得更加敷衍,在插科打诨中,阿拉贡和吉姆利两个人跳入数百兽人组成的奥克斯方阵中,将他们“全”推了下去。别说是全副武装的兽人了,就是桥上站一排猪都不会这么轻易地被挤下去吧?

◎ 阿拉贡和吉姆利跳入兽人盾牌阵

至于场景道具,小毛病也不少。比如罗翰国的宫殿过于破败。而在托尔金的原著中,是这样描写的,“山岗中央的绿色台地上矗立着一座宏大的宫殿。看上去那屋顶是金子盖的,金光射向远方”……“影影绰绰中,能看见粗大的柱子支撑着高高的屋顶”。

但在电影中,罗翰国的宫殿缩水成维京样式的茅草房了。

◎ 罗翰国宫殿

还有,很多群演身上的盔甲并没有宣传画上那样精致,特别蓬乱。罗翰国士兵的盔甲明显不贴身,松松垮垮的。

◎ 蓬乱的鳞甲

电影制作者甚至将中世纪各个时代的装备杂糅在了一起,合理性大打折扣

比如罗翰国的士兵,原著设定为游牧骑士,但在电影中全透着一股维京风格。在隔壁冈多士兵都装备雕花板甲的时候,罗翰国士兵还停留在鳞甲时代。

要知道,这两种铠甲的使用时间快上千年。尽管古代的装备更新换代较慢,但军事力量相当的国家,不可能出现主流铠甲差距这么大的现象。换到大家熟悉点的现代,这就像一个势力都开始用喷气式飞机了,另一边还在用齐柏林飞艇一样。

◎ 刚铎守军装备的板甲

总而言之,架空世界的物品虽然不用和现实世界一一对应,但总要自圆其说。既然参照了历史原型,最好不停留在“做个壳子”的阶段,在不影响艺术表达的情况下,尽量贴近事实,不仅更有说服力,而且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欧洲古战的魅力,何乐而不为?

我还是要说一句,尽管《指环王》的制作有颇多不足,但都情有可原。

原因如下:首先,《指环王》是一部由原著改编而成的电影,而《魔戒》小说的文本就存在着结构不清,语言晦涩,拿腔拿调的问题。对于诟病《指环王》电影过长的读者,要是读一下托尔金的原著,恐怕真会呼呼大睡。

在电影中,对佛罗多出发之前的准备工作一笔带过,似乎比尔博走后不久,佛罗多就被紧急动员了。但原著中,又过了九年时间,甘道夫才告知佛罗多魔戒真相。知道真相后,佛罗多也没有立即出发,又等了两三个星期——卖家产、喝酒还要念旧。就这么东拉西扯到第十章,佛罗多才和男主阿拉贡碰上头。

最后佛罗多出发时都已经五十岁了。电影没有那么多废话,佛罗多出发时还是个棒小伙子的形象。

◎ 50岁的霍比特人

对于原著人物脸谱化的问题,电影也做出了修改。《指环王:双塔奇兵》法拉米尔在原著中一开始就坚决抵制了魔戒的诱惑。而电影中改编成了他先是利益熏心,后又幡然悔悟。这给情节增加了些许波折。

其次,说到有头无尾的设定,这也不是电影的错。托尔金坑挖得虽大,但完成度却较低。托尔金的精灵语小矮人语都只能算是半成品,根本达不到语言的标准,他又很爱“秀”这些自己发明的语言。

在序言中,译者反映:“他在创作的过程中总是情不自禁地将各种古老的外族语言信手拈来,或者让主人公一本正经地说上一大通他创造(或杜撰?)的语言……”。《指环王》电影将大段的诗歌几乎删净,够照顾观感了。

在电影中,主角一下说英语,一下掺杂两句托尔金自创的“四不像”语让人感觉怪尬的,但总要对人家作者发明语言的功绩致敬一下是不是?

托尔金本来就只搭了中土世界的架子,故事没写完,很多内容都只有半成品的手稿,所以显得鸡零狗碎。因此,不少细节作者没有介绍到位。

而《指环王》是在出版社编辑要求下进行的续作,连贯性在整个系列中算是高的,但托尔金写得还是很随性,不少手稿甚至最开始是写给家人当小故事读的

◎ 巴拉多要塞中注视著中土大陆的索伦之眼,让人印象深刻

作者经常为了介绍故事设定而打断叙事节奏,一些完全可以专门出本设定集或者写前传续集的内容,他非要串到正文里去。既要帮托尔金补漏又要尊重原著,不能删减太多。电影在这方面要折中,也是不容易。

最后,要考虑到这是一部近二十年前的电影。

二十年前,我们在干嘛?二十年前别说CG特效是啥,连私人电脑都还在我们这都是新鲜东西;除了停留于古代丐帮为国为民,忠君爱国的武侠故事,我们还接触过更宏大的想象作品没有?

二十年前,别说国内了,就是国外,对古代战争的考古复原都还存在许多谬误,能还原成千上万的古代大军交战的,除了《指环王》电影,还有几部?电影在道具场景的合理性方面存在一些瑕疵,在所难免。

◎  过度吹捧&贬低都有问题

无论是脑残粉对《指环王》一窝蜂式的吹捧,还是无脑黑对《指环王》无厘头式的批判,我都觉得可笑。这实则反映了国人基本美育的缺失

先说对指环王“捧杀”者。这拨人以文青居多。他们认为吹捧《指环王》显得自己很高大上。对于二十年前改编作品中的遗憾视而不见。对《魔戒》系列作品不完整,瑕疵较多的问题避而不谈

更有一批白左理论入脑的粉丝,将反商业情节带入到了魔戒的吹捧中。比如,目前的奇幻小说,像冰火之类的,是商业作品快餐文化。而托尔金的未完成的手稿没进入万恶的资本市场,所以价值高。

且不论文学作品如果不进入市场,该怎么流通到脑残粉的手里来的逻辑问题。

◎ 2013年托尔金手迹以17.25万元成交。

前文已经说了,托尔金有不少手稿成了废稿,并不被看好。要不是出版商催更,可能连《魔戒》三部曲都写不出来。

但随着《魔戒》三部曲和电影的大火,这些稿子又有了进入市场的资格。并且大卖特卖,在某瓣之类的文青聚居地,被狂刷好评。

但这些粉丝,真的是“理解艺术”吗?非也!

他们一窝蜂地前往影院,无非是换了个打卡场地罢了;他们称自己是小精灵饰演者奥兰多·布鲁姆的“颜粉”,无非是换个对象犯花痴而已;看电影又节约成本又可以秀品味,何乐而不为?

◎ 拜倒在奥兰多·布鲁姆颜值下的人不要太多

读托尔金手稿,更是附庸风雅,叶公好龙的体现

最近出版的《魔戒》系列作品,就是打着个纯粹文学的营销幌子骗文青钱的。正如环保主义者往往舍近求远,浪费最多;所谓追求“非商业文学”的文青被商家割韭菜割得最狠。

托尔金写作时主观上肯定希望作品出版流通,与后世作家想法有何区别?在作品大火之后,财源滚滚,托尔金甚至后悔没有早点退休。

至于各种《未完成的传说》,那是托尔金生前的半成品手稿,被东拼西凑做成集子拿出来洽钱。根本不成连贯的文章,谁能看得懂?

◎ 这套话术翻译过来就是,没一个故事不是有头无尾的,不过这不影响这本书在某瓣拿9分

如果不是想把托尔金的生平想法当学术问题拿来研究,买他的手稿有何意义?文青们买了这书多半是因为装帧好看,摆书架上做装饰,完成打卡任务。

◎ 大部分五星好评的读者都是出于情怀,标榜自己是“骨灰级戒迷”,或是喜欢买书做装饰,有的甚至到手打个五星就把书送人了。

◎ 也有说实话的读者

对国内的“魔戒热”,我只能呵呵。这些溢美之词与其说是读懂了《魔戒》后的真心赞美,不如说是人云亦云的复读。

再来谈谈批判的声音。有些评论确有其事。而有些差评,则是无病呻吟

◎ 因为时间过长,就要打一星

因为讨厌长电影,就要给它打一星。这真是少见多怪。

不过再想想,好莱坞1979年上映《异形》,畅想大战外星生物的时候,我们这边还在点煤油灯呢。现在也是一样,别说三小时电影了,就是四、五小时的电影都一抓一大把;但某些人可能就真没进过三次电影院,所以大惊小怪。

◎ 我国人均观影次数甚至不如印度

好歹提一点建设性的批评好么?跟风唱衰《指环王》的,自己举得啥例子心里没点数吗?《指环王》不够奶头乐,不用烂俗煽情手法居然也成了卖点。不得不说,某些观众还真是“不行”!

◎ “很少观众会泪洒影院,或者开怀大笑”

再者,如果想贬低《指环王》好歹也举几个恰当例子。举的几部电影,且不说是不是同一类型的,我想问,国产奇幻电影中有能和《指环王》三部曲正面交锋的吗?光是这三部电影的档期,为了不影响国产片的票房,都一改再改,免得两家对上。没有对比,没有伤害嘛。

◎ 对于《指环王》撤档“保护”国产电影,大部分网友都表示不能接受,竟然还有人趁势宣传国产电影“情感动员能力远远超越《指环王》”?

还有一种差评更是无耻,我把它叫做,“拿屁股看电影“。有请嘉(被)宾(挂)席的常客某兵器研究所出场。

先来个前情提要。某兵器研究所常年热衷于研究“坐正了没”的屁股问题。比如吧,看到欧洲骑士有锁子甲穿,而唐军要靠进口购买,这公众号就跳脚了。

◎ 欧洲锁子甲到了大唐就是“女仆穿的”

被打脸后,该研究所继续胡搅蛮缠,提出“西方骑士穿锁子甲配合札甲,是压很多层负重”,却忘了自己之前说过“唐军穿札甲再穿锁子甲不是觉得防御不足,而是'双保险’”。

◎ 打脸就在转瞬间

穿一层锁甲+一层札甲,同样一件事换成欧洲人做,该研究所就会质问为啥要给白皮“叠buff”?

该研究所在涉及西方的电影方面也发表逻辑不能自洽的屑论,很不幸有众多欧洲武士形象的《指环王》躺枪了。据这家的“研究成果”显示,上世纪70年代,华约国家拍的电影可以“秒杀”指环王

◎ 完全不是一种类型的电影,就硬比

事实上,与其说是介绍对比两部电影,不如说是先吹吹其斯拉夫野爹,再打打民粹主义鸡血。

◎  拿什么拯救国人的审美?

无论是跟风赞美,还是无脑批判,都反映了国内美育的缺失。

为啥一部20年前的电影,能照出了这么多人“沐猴而冠”的现象?

在上个世纪,不少仁人志士就指出,中国落后于西方,绝不是“器物不如人”,亦非“制度律法不如人”,乃是缺乏一种最基础的素养,蔡元培先生称其为“美育”。这种美育不是指艺考考唱歌画画,而是一种感知力

别小瞧了这种基本的感知力,有些人还真就是欠缺。

某研究所,竟然放出这种观点,《指环王》用的真人少,所以被“秒杀”。70年代大量使用真人难道不是因为特效技术还不够好吗?

◎ 例子举得太失败了

都什么年代了,对电影的审美还停留在“人多就好看,做特效就不好看”的层次。那按照某研究所的逻辑,《科尔贝格》是不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当时43年,前线最吃紧的时候,戈培尔还动员了一个军去当群演。

《指环王》制作班子参演时的投入,则被他们选择性忽视。与他们的谎言恰恰相反,《指环王》根本不存在“人数不够,特效来凑”的问题。尽管运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剧组并未降低传统拍摄手法的水准。

为了提升作品的真实性,制作方煞费苦心。剧组在新西兰“寻找身材高挑、俊美、气质好,年龄在16-30岁的超级模特,只需要演一天,却找了2年”。

最后效果也的确不错,电影中看精灵族的瞳色就可以分辨种族,罗斯罗瑞安精灵的眼睛是淡蓝色,而瑞文戴尔精灵的就是深蓝色

这是你临时动员几万人就能比的吗?找群演不看质量,只看人数,这种土味审美也真够绝的。

而演员们为了拍出大战效果,也是吃了不少苦,扮演阿拉贡的演员维果·莫腾森在拍剑斗的过程中门牙被打缺了一角,踢兽人头盔时又折断了脚趾头,拍在水中漂浮那段戏时坚持不用特技演员,结果差点真被暗流卷走。

◎ 《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

这种为艺术献身的精神难道不打动人吗?

最后单说画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华约电影好意思嫌弃《指环王》的场面不够清楚?缺乏基本美感的人,往往就喜欢用臀部替代大脑得出荒谬的结论,他们缺乏最基本的共情能力,驱使其行为的,往往是一种功利主义和畸形的激情

在网上刷几个界面新闻,看了各大媒体对《指环王》的好评,就冲向电影院打卡;这与像蚂蚁一般在信息素的刺激下四处活动有何区别?立场先行,《指环王》是西方资本主义电影,为了提高自己的逼格,就找部怀旧华约片,将它给“秒杀”;这种排外思想,又比义和团拳民的精神高出几个境界?

◎ 《指环王》的保守主义价值

《指环王》绝不仅仅是个单纯的童话故事。在《指环王》里面可看出作者托尔金对欧洲古典文化深深的眷念与爱护

托尔金自小父母双亡,他与弟弟被法兰西斯神父抚养。他受到了基督教的强烈影响,自小就是严格的天主教徒。

◎ 青年时期的托尔金

他女儿是这么评价的:“严格的信仰教育,让她的父亲成了一名'桀骜不驯’的天主教徒……无论何时当父亲探索自己的幻想世界,他信仰的抗乱之处便烟消云散,这时他自由自在地追寻一种无止境的深度,一种'纯粹的’基督信仰精神。

这份精神,义和团式的屁股研究者以及小清新的文艺青年当然是无法理解的。托尔金虽然没见过这类人,但见过六十年代的骚动,并对其十分厌恶,不理解为啥“使用迷幻药,酷爱电子音乐及其他后工业时代魔术的激进分子“,”主张爱情、和平与美好的配花嬉皮士”会喜欢看他的作品。

托尔金曾否认他自己的作品具有任何的讽喻意义。然而,在《指环王》中,处处透露着西方文化的背景与精神

有人说《指环王》取材于北欧神话“尼伯龙根的指环”。该说法的确很有道理。但也要看到,魔戒的隐喻更脱胎于基督教神学

◎ 内心纯良的佛罗多也难以抵抗魔戒的诱惑

佛罗多有耶稣的影子。人类无法抵御魔戒,也就是“罪”的诱惑,但耶稣可以,在《魔戒》中心地善良的佛罗多可以。尽管在做“持戒人”时,佛罗多身心受到极大的煎熬,然而为了中土世界,他坚持了下来。将魔戒投入末日火山之旅酷似耶稣为人类背负十字架的赎罪之旅。

再比如许多人将《指环王》称为“鸡汤”,扬言要“解构英雄”。却看不到这个“小人物改变历史”的故事背后的含义。

“耶稣被称为羔羊、鸽子、婴儿,他的对手则被称为鳄鱼、狮子,巨大无朋的魔物”。在《护戒使者》电影中,洛丝罗瑞恩的精灵夫人加拉德丽尔对佛罗多说:“即使最弱小的人也能改变世界的命运”。霍比特人是矮小柔弱的,然而却完成了“大人族”用骏马长剑无法完成的壮举,拯救了世界。

在进步壬的眼中,这种隐喻是“谎言”,当然要被“结构,撕碎”。

那我们就不谈隐喻了,来谈谈《指环王》中重现的欧洲历史中实实在在的高光时刻吧!

十七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已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它就像一头濒死的恶狼,愈发的凶狠,它对欧洲人的领土虎视眈眈,爆发了多场波澜壮阔的围城战。

1683年,维亚纳就成了西方基督教文明与东方伊斯兰教文明进行殊死一搏的前线。

维也纳被穆斯林们围困了数月之久,战斗一度陷入胶着状态。就在文明火种阑珊之时,一支骑兵出现在了维也纳城外。

原来在奥斯曼大军久攻维也纳城不下之际,整个欧洲沸腾了起来,各国联军纷纷集结,开往前线。而波兰国王在立陶宛人未完全动员完毕的情况下,率领27000波兰军队南下。可以想象波兰翼骑兵冲向文明的破坏者的情景,异教徒在铁蹄下是怎样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抱头鼠窜……

◎ 英勇无畏的波兰翼骑兵冲向奥斯曼军队

现在,观众们大概能理解,为何罗翰国王穿着一副完全与维京风格不搭边的板条甲了吧,这是在致敬维也纳之战的波兰翼骑兵啊(我觉得罗翰骑士要统一成翼骑兵风格效果更震撼)。

◎ 罗翰国王

在《指环王》系列电影中,有两处著名的攻城战,一场是《双塔奇兵》中号角堡围城战,一场是《王者归来》中冈多白城围城战。

至于哪场是映射维也纳之战,见仁见智。但两场战斗中,到城池告急,似乎魔多大军快要胜利之时,都有那么一支罗翰骑兵冲杀出来,挫败索伦的阴谋

◎ 《指环王》剧照

故事中的兽人据说是幼年被邪恶势力洗脑控制的人类与精灵而成,让人想起穆斯林强征基督徒孩童,灌输极端思想后组建的新军;还有一些仆从军带有明显的伊斯兰风格。

◎ 魔君索伦的仆从军哈拉德林人

魔多大军为了攻陷米那斯伊希尔,祭出“戈隆德”攻城锤,“这架攻城槌是在莫都(即魔多)漆黑的铁匠铺里用了很长的时间打造出来的,那骇人的撞槌由黑钢打制而成,形如一头贪婪捕食的狼,具有摧毁万物的魔力”。

让人不由得联想起攻陷君士坦丁堡中,穆斯林使用的乌尔班大炮。

由此可见,《指环王》绝对不是什么喂给文青进步壬的“心灵鸡汤”。而是为西方历代英雄们所做的致敬,是为欧洲文化坚忍不拔的生命力谱写的长诗,也是为那个已经逝去的古典时代的挽歌。

我毫不怀疑好莱坞具备续写《魔戒》的能力。与二十年前相比,现代的制作团队完全可以填补托尔金故事中的空白;层出不穷的高科技自然会把大场面做得更好;人物道具方面,目前历史研究的已经十分严谨,可以将古战细节勾画的栩栩如生。

我所担忧的,是他们续写古典主义传奇的意愿。对原著大修大补我支持,但我担心欧美的不肖子孙,会消解掉托尔金的精神。

托尔金是个罗马天主教徒,有人评价他“脑袋长在二十世纪,但思维却是中世纪的”。我畏惧未来的《指环王》会正邪势力会大变样,阿拉伯人成为救世英雄,作者所要捍卫的西方文明成了魔教象征;我畏惧精灵女王变成黑人;我畏惧罗翰的牧场上,会插满蒙牛酸奶广告……

◎ 奈飞(Netflix)热播新剧《布里杰顿家族》(Bridgerton)中,不仅男主是黑人,扮演夏洛特王后的也是黑人演员,让这位伊丽莎白二世的祖先、国王乔治三世之妻有了非洲血统。未来如果重拍《魔戒》,大家可能会看到黑色皮肤的精灵射手,身着奥斯曼土耳其盔甲的罗翰骑兵拯救中土的画面。

可以说《魔戒》系列面临的最大危机来源于一个日趋懦弱的欧美社会,但愿这部宏篇巨著不要被进步壬们糟蹋掉吧。

不过,保不齐哪天《指环王》真被改编成迪士尼超英政治正确电影了,不少脑残粉还是会义无反顾“打卡”刷好评,某些无脑黑还是会前仆后继释放“秒杀好莱坞大片”的申必言论。

至于这些观众,则应好好想想:自己究竟是得了什么病,以至于无法和人类史上的伟大经典产生一丁点的共鸣?

◎ 为了《指环王》三部曲,维塔工作室花了七年半的时间准备,一共打造了 48000 个道具,这些还都是全手工制作的。 图为维塔工作室制作的戒灵模型——瑞鹤/拍摄

◎ 图为巴拉多要塞模型——瑞鹤/拍摄

◎ 图为史矛革模型——瑞鹤/拍摄

◎ 图为山妖模型——瑞鹤/拍摄

◎ 图左为魔君索伦,图右为金刚模型——瑞鹤/拍摄

◎ 图为米纳斯提力斯城模型——瑞鹤/拍摄

◎ 图为新西兰惠灵顿的机场的候机大厅,顶上有一个甘道夫骑着巨鹰的模型——瑞鹤/翻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