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玉器知识点大总结
每天了解古玩知识
东汉的玉器,基本上继承西汉玉器的风格,但在种类和数量上都比西汉减少,和西汉相同的器类,在造型和纹饰方面也有发展和变化。同时,东汉时期也出现一些新的器类。礼仪用玉进一步简化;葬玉继续存在,有的葬玉(如玉衣)还规定了明确的等级制度。玉佩的组成也比较简单,而出现了带吉祥语铭文的装饰性玉璧以及辟邪用玉。东汉的玉器可分为如下6类。
(一)礼仪用玉
根据文献记载,东汉的礼仪用玉有玉圭和玉璧。皇帝祭祀天地时执圭、璧,朝贺时用璧。《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受贺。其一:夜漏未尽七刻,钟鸣,受贺。及贽,公、侯璧。”又《后汉书·百官志》载:“(大夫)掌奉王使至京都,奉璧贺正月,……列土、特进、朝侯贺正月执璧云。”可见汉代诸侯王、列侯每年元旦朝贺,都执玉璧。按规定,诸侯王所执的璧是由少府发给的。章帝建初七年,东平王刘苍正月朔旦入贺,当时少府卿阴就贵骄,少府主簿竟不发给刘苍玉璧,因而刘苍的部属朱晖只好从主簿手中骗取玉璧交给了刘苍。纳聘皇后也用璧。《后汉书·皇后纪下》记载,桓帝纳梁皇后,“悉依孝惠皇帝纳后故事,聘黄金二万斤,纳采雁璧乘马束帛,一如旧典。”《集解》引惠栋曰《汉杂事》云:“以黄金二万斤、马十二匹、元(玄)谷璧,以章典礼。”《周礼·冬官考工记载:“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汉帝纳皇后,不用谷圭,而改用谷璧。
考古发掘出土的东汉礼仪用玉,主要是玉璧,多数出土于诸侯王墓葬中。河北定县北庄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玉璧23件,其中有的为素面;有的雕琢蒲纹、谷纹或涡纹;有的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涡纹或蒲纹,外区为兽面纹或鸟纹;还有1件谷纹璧,上端有透雕的蟠螭纹附饰,作双螭曲身相斗的姿态。在涡纹璧中,有1件外缘侧面刻有铭文“百九十五”4个字,应是该璧的编号,说明当时中山国玉璧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
(二)丧葬用玉
东汉承袭西汉的丧葬制度,皇帝、诸侯王等高级贵族,也以玉衣作为殓服。李鉴宸《汉代玉器鉴定评估与交易》一书记载,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在考古工作中,尚未发掘东汉皇帝的陵墓,因而也未发现金缕玉衣。在已发掘的诸侯王墓葬中,除中山简王刘焉用鎏金铜缕玉衣外,其余如中山穆王刘畅、陈顷王刘崇、彭城王、下邳王等,皆用银缕玉衣。刘焉的玉衣使用鎏金铜缕,可能是皇帝特赐的。亳县董园村1号墓所出的银缕玉衣,可能属于始封的列侯。至于铜缕玉衣,可能属于嗣位的列侯或诸侯王、列侯的妻子。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东汉时期玉衣分为金缕、银缕、铜缕三个等级的制度已经确立,出土资料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
东汉墓葬由于多数被盗掘,未发现完整的玉九窍塞,但从出土的眼盖、鼻塞、耳塞、肛门塞等考察,其器形与西汉基本相同。玉琀都作蝉形,一般呈扁平状,双眼外凸,用阴线刻出头部、腹背及双翅,造型简朴,而形象逼真。玉握都作猪形,多数作卧伏状,细部以阴线刻出,线条简单,一般头部、尾部有穿孔;毫县董园村1号墓出土4件玉猪,其中一件作站立状,较为特殊。
(三)日用玉器
东汉的玉制日用品主要有玉枕、玉案、玉印、玉带钩和玉砚滴等。
玉枕有用长方形玉片拼成的,也有用整块玉料雕琢而成的。定县中山王刘焉墓所出的玉枕,用整块青玉雕成,枕面及两侧浅刻阴线变形云纹,重达13.8公斤,是玉枕中罕见者。玉案出在河北蠡县汉墓中,略作长方形,下有四矮足。玉印出土不多,山东梁山柏木山东汉墓出土的两方玉印,上有小兽纽及穿系佩戴的小孔。江苏邗江甘泉2号汉墓所出的玛瑙印,印纽雕作虎形。玉带钩都由整块玉料雕琢而成。定县中山王刘焉墓所出的一件,器形细长,钩首作龙头形,钩尾为虎头形,钩身线刻卷云纹、四叶纹等,刻工精细,纹饰简洁流畅。洛阳东关汉墓出土的一件,钩首作龙头形,钩身琵琶形,上有两组突起;山东嘉祥范氏墓所出一件,钩首雕成鸭头状。玉砚滴出于邗江甘泉老虎墩汉墓,作飞熊跪坐状,上有圆形小银盖,雕琢精细,造型奇特,既是实用器,又是优美的工艺品。
(四)装饰用玉
东汉用于装饰的玉器,可以分为人身上的佩玉和剑上的玉饰两大类。
佩玉的种类和数量都比西汉少,主要有环、璜、觹、扇形佩和玉舞人等。玉环的造型较多样化,除平素的玉环外,还有不同纹饰的透雕玉环。定县中山王刘畅墓所出的两件玉环,透雕盘龙纹饰。甘泉老虎墩汉墓出土的玉环,运用透雕、浮雕和浅刻的技法,雕琢成环绕的蟠螭纹。南京邓府山3号墓所出的一件玉环,则通体透雕作龙凤相依的形象。玉璜和玉觹发现不多。淮阳陈王刘崇墓和定县中山王刘畅墓都出土玉璜、玉觹各两件。刘崇墓所出的玉璜,一件透雕一螭一凤,另一件透雕双龙卷云纹;玉觹透雕螭纹及卷云纹。刘畅墓所出的玉璜,透雕双龙相戏纹,以阴线刻饰细部,造型优美,线条流畅柔和,在东汉玉璜中属上乘作品;玉觹透雕双龙纹。扇形佩略呈椭圆形,中有圆角长方形或椭圆形孔,周围为透雕纹饰。刘畅墓出土的一件,主体部分一端圆弧,另一端呈三角形尖状,似一横置的牒形佩,中部有圆角长方形孔,主体周围透雕独角怪兽及流云纹,纹饰优美生动,玲珑剔透,是东汉玉器中的佳品。陕西华阴东汉司徒刘崎墓所出一件,器形基本相同透雕螭虎等动物纹饰,刻工亦颇精巧。湖南零陵汉墓出土的一件,器形稍有差异,全器及穿孔略作椭圆形,透雕蟠螭纹,发掘者称为“羡璧”。东汉的扇形佩应是从西汉的牒形佩演变而来的,牒的主体部分尚有痕迹可寻,只是由竖置改为横置,当中的圆孔演变为圆角长方形或椭圆形,原来牒形佩两侧的附饰发展成为环绕全器的透雕纹饰,形象比牒形佩更加优美。东汉的玉舞人,只出在诸侯王墓中,以陈王刘崇墓所出的一件最为精美,舞人长袖折腰,舞姿翩翩;中山王刘畅墓出土两件,形象与西汉玉舞人基本相同。
此外,一些带吉祥语铭文的小型玉璧,可能也是用于佩戴的玉饰。例如:甘泉老虎墩汉墓所出的“宜子孙”玉璧,透雕对称的螭虎纹,上方附饰透雕凤纹,有铭文“宜子孙”3字,小巧玲珑,李鉴宸先生在《汉代玉器鉴定评估与交易》一书中认为应属佩玉。
东汉继承西汉的习俗,也使用装有玉饰的玉具剑。《后汉书》中亦有关于“玉具剑”和“玉具刀剑”的记载。东汉玉剑饰的造型和纹饰基本上继承西汉的风格,但出土的数量不多,也未见四种玉饰齐备的玉具剑,有些剑饰则用玛瑙制成。
玉剑首的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卷云纹,外区为突起的卧蚕纹。玉剑格的纹饰,有的为卷云纹,如刘畅墓所出的剑格,有的为高浮雕的蟠螭纹,如老虎墩汉墓出土的剑格。玉剑璏的纹饰,多数为兽面卷云纹。洛阳烧沟汉墓所出的一件,璏的一端为兽面纹,其余部分满布卷云纹。老虎墩汉墓出土的玛瑙璏,其纹饰则为浮雕的蟠螭云气纹。玉剑珌出土不多,刘畅墓出土一件,其纹饰为卷云纹。湖南零陵汉墓所出的一件玛瑙珌,造型特殊,略作菱形,饰以高浮雕的螭纹,并使用了俏色技法。
(五)玉艺术品
东汉的玉制艺术品,以中山王刘畅墓所出的玉座屏最为杰出。玉座屏由4块玉片组成,两侧支架为连璧形,璧内透雕龙纹;上、下层玉屏片透雕“东王公”、“西王母”以及人物、鸟兽和神化动物等形象,是一件罕见的汉代玉制艺术品。徐州土山汉墓出土的一件绿松石饰,雕琢成大鸽喂小鸽的形状,刻工细致,形象逼真,十分生动可爱,是难得的汉代微雕作品。还有一些外缘有透雕附饰的玉璧,也应属优美的工艺品。中山王刘焉墓所出的一件谷纹璧,上端的附饰为透雕双螭卷云纹。中山王刘畅墓出土的一件卧蚕纹璧,上方和两侧各有一组透雕附饰,上方附饰为螭、龙衔环,两侧各有一龙。在这类玉璧中,有的有透雕吉祥语铭文。除上述甘泉老虎墩汉墓所出的“宜子孙”玉璧外,山东青州也出土一件类似的玉璧,但器形较大;该璧的内区为谷纹或卧蚕纹,外区为蟠螭纹,上方透雕双螭纹附饰中有铭文“宜子孙”三字。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长乐”、“益寿”铭文的这类玉璧。东汉带有透雕附饰的玉璧,应是从西汉发展来的。透雕附饰从西汉到东汉似有从高到低的演变趋势,附饰中有吉祥语铭文者,应是东汉流行的玉璧。
(六)辟邪用玉
东汉的辟邪用玉,主要是玉刚卵和玉严卯。除见于著录的传世品外,发掘出土的刚卯、严卯为数不多。安徽毫县凤凰台汉墓出土玉刚卯、严卯各1件,刚卯四面刻铭文34字,严卯刻铭文32字,铭文内容与《后汉书·舆服志》所载基本相同。从铭文内容可以看出,刚卯、严卯是用于驱疫逐鬼的辟邪用玉。刚卯和严卯,在《后汉书》中称为“双印”。刚卯可能在西汉后期即已有之,王莽为了“革汉而立新”,曾下令禁用,东汉时期继续流行。此外,还有一些圆雕的辟邪等动物形玉饰,可能也起辟邪的作用。
(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声明:尊重作者原创。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时,欢迎广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创好文章。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请另取标题,以免读者误会。如使用本刊标题,必须注明“转自公众号:四海博缘收藏平台”。谢谢合作!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