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还有几个朋友知道你在干什么?
1
昨晚睡前翻了一下通讯录,整理了一组有趣的数据:
我的个人微信上共有886位联系人,一个月内有过联系的有50人,其中工作联系占到了45人,剩余5人。
我的手机上共有375位联系人,一个月内有通话记录98条,其中骚扰和推销记录占到82条,工作联系占到13条,剩余3条。
看着那些联系人的名字,有60%~70%我叫不出全名,而除去我们公司的工作伙伴,超过99%的人我并不知道他们最近在干什么,哪怕是一件事,我想他们也是一样,并不知道我在干什么,哪怕是一件事。
2
小时候我们总觉得,好朋友就是一辈子。
上了学以后,我们以为好基友或者好闺蜜就是一辈子。
每个阶段,我们都以为当前关系最好的那些人,就会一直联系下去,直到遇到了新的人。
当你的生活环境发现了变化的时候,你会认识一些跟你现在的状态同频的人,为了融入环境,你会更多地花时间跟他们相处,此消彼长,你就会慢慢不了解另一些人的状态。
当你和以前的人不小心遇到的时候,你们还是能聊很久,聊的都是以前的事,以前的人,然后,就没什么可聊的了——人这玩意儿,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在同一个环境下,由于都在适应环境,彼此会变得越来越有共同点,而一旦各自适应了新的环境,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同。
3
以前都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后来想想,这样的说法其实很消极,从古至今,那些有能力的人无不是提供给朋友的帮助远大于朋友提供给他们的帮助,而要成为比周围人都强的人,靠周围人通常是没戏的,他们力所能及的,也就是他们自己的水平,你一眼就能望得到。
努力成为“靠朋友”中的“朋友”,比有一搭没一搭地维系朋友关系以备不时之需或许更靠谱一些——一起玩的人很多,有能力雪中送炭的人很少,这会让你变得更特别一些。
更有能力的人总能“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践行自己一以贯之的价值观,而依靠别人的人,则要靠别人的反馈来检视自己做的是否正确。
4
每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叫《人走了,茶就得凉》,你老让人端着旧茶,你的心态就不好,人家也要生存,你让人家拿哪只手去捧新茶呢?
朋友也是一个道理,朋友有两个用处,一是获得心理收益,二是获得物质利益,如果彼此的价值观已然不同,也没什么共同语言了,那么心理收益就已经没了,若是连眼前的物质利益也不存在,那么就算为了“日后或许能用到”的安全感,也得维系“最有可能用到”的朋友不是?
不愿意丢掉任何一件东西是人的通病,但奈何房子就这么大,不愿丢弃就意味着无法获得。
很多人也知道这个道理,但始终是能量不足以支撑安全感,所以做不到。
5
很久不见的朋友,偶尔碰到了总会先问一句:最近在干嘛。
怎么回答呢?很尴尬。在干的事不是一句两句可以讲清的,其实对方也只是缓解一下尴尬而已,相互不了解彼此在做的事就开始了互吹,其实大家都没那么关心对方。
前段时间听别人在我旧的好友圈传我怎么怎么了,也都是以讹传讹,很多事情捕风捉影,大家觉得谁有话题性,就添油加醋地把谁夸大一番。
年纪越来越大了,周围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就开始内敛。自己放在自己身上的东西,永远都是自己的,而放在别人身上的东西,有时候有用,有时候没用,没用到的时候比用到的时候多。
6
之前看到一个视频,大体意思是把自己所有朋友圈的人都叫了过来,问大家关于自己的一切,从真实姓名到越来越隐私的问题,举手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几个问题几乎就没人回答了。
或许有人会感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再那么亲密”,但其实生命正在变得更有效率,有交集的时候,我们就有交集,没交集的时候,我们就没交集。
比起很多年前,已经很久没人喊我吃饭聚会了,其实也挺好。
(完)
为防错过更新,请将请辩设为“星标”,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