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潮祖医案精解》——眩晕(四)
兰某,女,49岁,2007年6月23日初诊。
自诉今日晨起时自觉气血上冲头顶,太阳穴胀闷,头晕眼花,头重脚轻,口苦,自测血压180/100mmHg。望其面色红赤,口唇干燥,双目白睛赤缕。问其既往,已有“高血压”史2年余,平时口服“降压灵”、“复方罗布麻片”控制血压,自测血压呈波动状态,基本处于“正常血压高限”。询知:平素痰多,常感口中黏腻不适,口干却不思饮,睡眠较差,梦多,小便黄,大便干,胃纳尚可。昨又因家务杂事心中不悦。舌黯红,舌体胖,苔腻微黄,脉象弦紧。
陈老言:此为中医眩晕之疾,证属痰疲阻遏,肝风内扰,治以调肝活血,化痰息风,解痉清肝,方选当归芍药散合四逆散加减。
处方一:
当归 25g 川芎 25g 白芍 30g
白术 20g 茯苓 20g 泽泻 30g
菊花 30g 柴胡 15g 细辛 6g
葛根 30g 枳实 15g 甘草 6g
钩藤 30g(后下) 锻龙骨30g
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剂
6月26日二诊:服上方后,气血上冲基本缓解,太阳穴胀闷感减轻,头晕缓解,睡眠仍较差,口唇干燥,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细。
处方二:效不更方,于上方去细辛、泽泻,加五味子15g、麦冬20g、制首乌25g。水煎服,3剂。
6月29日三诊:服上方后,诸症缓解,血压自测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惟口苦尚明显,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处方三:于处方二去钩藤、煅龙骨,加炒麦芽30g、黄芩15g、栀子15g。水煎服,5剂。
【侍诊心得】随着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较改革开放前大大增加,发病年龄也大大提前。由于其疾病本身以及其并发症严重,已经威胁到现代人群的健康。陈老指出:对高血压一病诊治,中医多据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病机,平肝息风而予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等方,此确为常法常方。然血压升高是血量与脉管的病理改变,论治应从脉内、脉管二方面考虑。血中水分太多,脉管舒缩异常,均可引起血压上升。
本案发生机制与脉内、脉管有关。自觉气血上冲头顶,太阳穴胀闷,头晕眼花,面色红赤,是血气上升太过所致。血之上升,是因脉隧紧张;脉管之紧张,乃管内痰瘀阻滞。何以知痰瘀阻遏?太阳穴胀闷,平素痰多,常感口中黏腻不适,口干却不思饮,舌黯红,舌体胖,苔腻是其依据。治宜调肝,一则脉络由肝系的筋膜构成;二是“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三是此次发病以情志不舒诱发。
治疗本案的关键在于调肝,而调肝的关键则在于通调气血津液,缓解血脉痉挛。方中川芎、当归活血养血以祛瘀;白术、茯苓、泽泻燥湿利水以祛痰;四逆散疏肝解郁以行气;重用白芍、葛根合甘草缓急解痉以舒络;钩藤、龙骨平肝息风;细辛宣通、龙骨沉降,一升一降,对于恢复肝之疏泄功能大有裨益。其中茯苓、泽泻、龙骨下行之势,可引血下行;钩藤、菊花清透肝热;白芍、当归滋阴养血以潜阳。诸药相配,津血畅行,脉无阻塞之患;脉管血络正常舒缓,血无逆而上升之忧;肝气条达,无化风上扰之虑,用药既兼顾脉内、脉管,又兼顾肝风、肝热、肝阴,故收良效。
二诊之时,加五味子与川芎相配,旨在增强调肝养神安眠之功;加入麦冬、制首乌意在增强养阴之效,一方面针对患者口唇干燥、大便干的症状,同时增强滋阴潜阳之力。三诊之时,清解余热兼以健脾,加栀子、黄芩以清解肝热;由于肝阳上亢,横逆之肝气极易犯脾胃,故加炒麦芽,使之于白术相配健脾益气。
【按语】
(1) 当归芍药散合四逆散,是治肝脾不和,气郁血滞津停之诸疼痛、肝脾肿大等之常用方,为业医者所熟悉,然用其治高血压却少有报道。此案之应用,既扩大了二方应用范围,又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思路。
(2) 高血压从脉内、脉管两方面考虑,脉内瘀湿阻滞,脉隧紧张挛急,以致血压升高。从流通气血津液,柔肝解痉舒络治之,为该病的治疗赋予了新义。
(3) 当归芍药散合四逆散不仅调气血津液,更能缓解脉隧之挛急,气血津畅行则无脉络之挛,脉隧柔和,自无气血津之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本文摘自《陈潮祖医案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