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贯之
最近发现很多书上讲的道理也好,办事的方法也好,很多东西是类似或者相通的,总觉得这世界上是存在一个一通百通的真理的,大道50,天衍49,人遁其1。
模模糊糊的感觉,于事无用,索性不在去想了,这个遁去的1感觉总是圣人的境界才能知道,而且知道了也不能说出来,我想的是怎么用,重新翻了翻论语最早的这个1——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很简单的一个场景,孔子看见曾子从面前走过去,我们不知道曾子当时是什么状态,孔子看到了觉得他的状态很对,就对他来说,曾参,我的道理很简单,“一以贯之”,没说明什么是一,曾参的回答也很有趣,唯就是哦,一句简单的交代和简单的答复。
读书是需要结合当时的环境和情景的,我听说也看到过一些高人的外相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直白说就是气场和气质,有些人不用看他办过什么大事,只看外表就感觉这个人不一般,想来当时曾子的德行修为已经外化,气质已经显露出来了,这里我觉得孔子的那个一并不是后人解读的那样是玄幻的那种一法通万法的唯一,而是简单的一句交代:参啊,你这个状态很好,要一直坚持下去啊,曾子说:好的老师。
我这种解法应该是很蹩脚的,贻笑大方,论语这本书为中华圣经也不为过,但是从自身事功上看,目前我的水平只能看到这一点了,别看我写出来的解法如此的浅显直白,中间也是走过弯路的,这个“一”后续有太多的解释了,各种说法纷杂,没有被那些形而上的研究带偏,没有成为虚论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读书最终是要铸就自身的,我读“一以贯之”所得目前就是这么简单,状态对了,坚持去做,一直去做,这就是我们能用的这个一。
读书学习是需要动脑子的,也是需要切磋论证的,最终是要结合自身的,后续不会再写开头的那种感觉了,我这种玄妙的感觉一直都在,需要的是后续很多的学习去寻找,那个一终究是有的,他跑了,那就找出来。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对了就做,这是我的一。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