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就犯困,效率太低?别急,这有一份成为学习高手的策略指南

学习反人性,于是我们学起来很快感到疲劳。顺应规律,我们就有机会成为学习高手。

有人发站内信,让我讲讲“如何快速建立知识体系?”

回答是:快不了。

我提倡基于成长型思维的学习,并非速成思维。正确的策略则是:始终在路上,始终不断成长,而不是快速的搭建所谓一劳永逸的体系去应付学习。即便真的搭建起来,也不牢固。

一个人的世界观也好,学习方式也好,知识体系也好,都是经年累月积累的结果。

接下来是成为学习高手的五种策略,从避坑指南,日程设计的有效方法,学习技巧汇总再到读书之道与写作方法。文章内容丰富,希望帮助大家建立有效的体系。

学习中的大坑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假用功,一个是真拖延。

大坑一:假用功

假用功就是看着很努力,加班加点的学习,加班加点工作,可就是没有成绩。

有些人会辩解说自己脑子慢,真实情况多半是总走神儿。有些人在课堂上或者在职场上咣当往那一坐,随后眼神就散了,脑子根本不在现场。

从生理角度看,走神是一种状态,而且是种正常的状态。这里唯一的问题就是不能长期走神。如果我们在学习或者工作的时候总是神游物外,效率会很低。

如何克服这种投入很多时间没效果的假用功呢?

答案是一个公式——成果=投入的时间*集中精力的时间。

此处两个因素之间是乘法关系,投入时间是基础,集中精力的时间越长,产出也就越多。

大坑二:真拖延

我们要认识到拖延不可战胜,他只能被限制。如同死亡都是早晚的事,也许我们生活规律他就能来的晚一点

为什么拖延不能战胜呢?原因在于懒是人性的一部分,而且是关键人性。

“不愿意动、尽量少动”是种生存策略。想一下我们生活在原始丛林中的祖先,必然是能不动就不动,因为精力有限,要投在有用的事情上,动起来不是为了觅食,就是为寻找配偶。

很幸运,身为现代人,我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可仍然保留着原始祖先的基因。

于是,所谓的“战拖”就是要在拖延出现之前找一些方法进行回避或者部分限制。

至少重要的事情上,我们要减少拖延,想办法不陷入拖延的怪圈。

下面限制拖延四步法。

第一步,坚持写进展日志。

工作当中,我们对进度的敏感会下降 ,写下“进展日志”方便回顾成果。在懈怠的时候,借此重燃前进勇气。

我从2017年9月开始讲书,至今已经三年多,分享了230多本书,剪辑音频作品超过2万分钟。有时候也会比较颓,觉得好像没做什么,当我再次翻开记录过程记录,回顾几年来的作品,又总能重拾信心。

第二步,注意休息。

想学的好,保证睡眠很重要。只有休息好,我们才能有更好的精力投入工作。战拖本身需要耗费很大精力。

第三步,把最棘手的任务当成大事来做。

做大事的时候更愿意投入精力,把最棘手的任务当成大事做,自然而然觉得投入精力多也值得。

如果你觉得这事儿很棘手,但不是大事,就觉得投入产出比不合适,这样棘手的事就被拖延了。

我在讲《史记》和《资治通鉴》,一想到讲的时候还要翻译、查资料就觉得麻烦,这是个棘手的问题。那怎样才能坚持下去?把它想成“也许这就是我的使命,我为此而来,这是一件人生大事。”既然是大事,投入就值得,自然而然就能坚持下去。

第四步,形成良好习惯。

习惯的力量比想象中大。

我习惯每天早上五点左右起床,然后马上看会儿书,如此让一天有个良好开头。这里分享一句话:美好的一天是从不赖床开始的。

避开了假用功和真拖延两个大坑之后,接下来我们有必要掌握日程设置的方法,进一步提升效率。

日程设计是件小事,无非是规划自己每天做什么并监督回顾,可不要小看它,我们的努力能有成果,很大程度上依赖良好的日程设计。良好的日程设计可以保证持续投入。

*每天早晨用三到五分钟规划一下一天的工作和生活,不用精准到每一分钟把大事儿写下来。我们做好一天的规划,就可以随时停下来,也能随时开始,这就是计划的柔韧性。此处建议用清单法,很多手机app 都有这个功能,做完一件事就划掉一件事儿,晚上再回看今天完成的内容会很有成就感。

*使用电子日历可以与日程相结合。很多app 支持日历和便签相结合,我们可以在每周的周末或者月底回顾一下这个月所做的事儿,顺便就把周总结和月总结写完。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增加了自己的成就感,又了解自己所做的事。

*使用纸质日历,一天只翻一次。

如果我们用纸质日历,每天只需要翻一次。早晨起来,我们把今天要做的事写在日历上,然后去做。第二天早晨再看头一天的内容,看看完成了多少,没完成的部分如果还需要做,那就移到新的一天。

*一天当中,越早开始工作越好。虽然有关科学研究说人分两种类型,一种是猫头鹰型,晚上有精力,一种是布谷鸟型,白天有精力在这里。实际情况则是晚上的时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长,除了杂事比较多,晚上也是身体状态下滑的时候,这是自然规律。如果入睡时间太晚,第二天会变得萎靡不振。我们尽量早睡早起,工作在早晨开始。

*设定日程要留白。有些人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喜欢把一天填得满满当当的,时间长了会让自己陷入琐事当中,没有机会回头看自己的成绩。如果日程设计非常紧凑,那就会失去灵活性。

*巧用人生清单法。巴菲特分享过“人生清单法”。有朋友向他请教,说怎么把这辈子过好,得到的回答是:“你把你人生当中认为最重要的二十五件事写下来,把后面二十件都划掉,只做重要的前五件。”

朋友又非常震惊。巴菲特的解释是:并非有时间再做其余二十件,而是该尽量不去做。全力做好对你来说一生中最重要的五件事就足够了。这就是巴菲特的人生清单法,这个方法也适用于日常管理。

比如:我们一天准备做二十五件事,先列出来,全力做最重要的五件。接下来的部分就要有别于巴菲特的人生清单法,不是不做,而是从余下的二十件事里再挑出五件,放在第二天做。如此每天往复循环,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所谓重要的事其实根本不必做,只要抓重点就即可。减轻压力的同时还提升了效率。

我十年前在咨询公司里掌握了“关键因素驱动法”,一句话概括:找到事件前进的关键因素,把握关键因素就能推进工作。

*持续工作或者学习时,每隔45分钟就要休息5至10分钟。

大家觉得这不就是番茄工作法吗?

区别在于番茄工作法是每25分钟一个周期。到底是25分钟,还是45分钟一个周期具体要考虑强度。如果你从事的工作强度很大,特别费神或者特别需要体力,那你就用番茄工作法。如果是日常性工作,难度没有那么大,我建议四十五分钟到一小时的工作之后适当休息。工作期间你多半会去看手机,表面。是四十五分钟,实际有效的时间很难超过半小时。

工作的时间段就相当于冲刺,冲刺之后再休息,这样下次才有劲儿回来继续努力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不只是在学校才会学习,我们走入社会之后要考各种证,参加各种考试,掌握学习技巧变得很有必要。学习技巧和方法很多,我们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不断磨练,效率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学习中出现畏惧是正常现象。

人在面对未知和新领域时都充满恐惧。

而且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对学习的恐惧都在日益增加。因为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无论是我们遇到的问题,还是要学习的知识都越来越复杂。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打造自己的“学习系统”,面对新知识,我们要把“新知识装进自己的学习系统”,如此能够降低恐惧,更好的掌握知识。

如同往一个蓄水池里加水,在这里知识就像水,水再多也能装到池子里,而不是白白流走。

*如果说学习有一个真正的秘诀,那这个秘诀就是效率。试想一下,一个班里有四十或者六十个人,为什么有人考一百,有人就不及格呢?

同样是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同样的老师相差为什么会这么多?有的人会说这是智商问题,还有人说是投入时间的问题,或者是认真程度的问题。这些也许都对,可也都是表象,归根到底是个效率问题。同样是学习老师讲的内容。我们吸收的多,效率就高,吸收的少效率就低。不要忘记时间流逝不会再回头。

考试就是把学到的知识输出的过程,输出的越到位越完整,成绩也就越高,慢慢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就拉开了。

*刻苦用功,尽情开心。什么叫刻苦用功,尽情开心?就是学或者玩的时候都要竭尽全力。

这比一般用功有点快乐要强很多。我们竭尽全力把事儿做完了,做完之后就会觉得放松,接下来尽情去玩。

与此相对照的是,一般用功有点快乐,一般用功就是这事没做完是吧,也没做利索,然后就歇会儿歇会儿玩会儿,等会儿回来再接着做。这种断断续续的用功和休闲,其实不利于我们完成工作。如果你学习,那效率肯定很低。摸摸这儿,摸摸那儿。一会儿一天过去了,也没学啥。

*保持情绪高涨的方法,适当做地点切换。

以读书为例,你在一个环境读书在另一个环境做笔记,这样可以有效调动我们的环境记忆,既把知识记得更牢,工作中也是如此。

如果你一上午在一个办公室里开会,到下午就会觉得很疲劳。这背后的机制就是我们非常容易熟悉一个环境。一旦熟悉了,环境刺激度就下降了,精神也随之萎靡。

*机械式学习不可取。虽然机械式学习有效果,但是不可取。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学习一个新知识的时候,有人就把这个知识拿过来,反复机械式记忆,能记住然后很快忘记。很多人会说可以根据艾宾浩斯曲线再复习,可这样还有什么乐趣呢?完全是为了通过考试摧残自己。

要灵活的学习,无论是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都要找到一些有效的策略,而不是机械式学习。机械式学习背后就是懒,不愿意找寻有效方法。

*学会就累了怎么办?

比如说我最近在学微积分,书还没开始读就觉得很难,这种叫思维疲劳。解决方法是:事先罗列出可能出现的问题。

学习中的疲劳感源于大脑在短时间内接触了太多信息,只要我们能够走在问题前面,开始之前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罗列下来,然后初步思考答案,再动手学。这些问题不出现当然好,只要出现,我们就是有备而来,已经模拟了相关情况,效率自然就高。

提前列出问题如同买保险的目的是为了在重大问题出现的时候,能够维持现金流的平衡。如果重大问题不出现,也不会有人说:“我没得病,那保险不就白买了!”

*抓住中心思想。

无论是学一门课还是去做老板安排的工作,抓住中心思想,了解对方想达到的目的都是很有必要的。很多人在工作中总是不得要领,多半就源于他没有了解老板的主要思想。

学习时,无论我们学自然科学还是非自然科学,这门学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核心思想又是什么?学之前如果没有搞清楚,那就只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明确,后一种方法会消耗更多精力。

*遇到困难,第一时间写下解决方案。

遇到困难的有效应对方法是:第一时间写出解决方案。

想多少写多少,想到哪写到哪。不要担心方案比较简陋,或者是写的不对,关键是我们有针对性的提出自己的策略和方案,就相当于有了一块垫脚石或者敲门砖。在此基础上就能慢慢前进。面对任何难题,开始这个动作总是其中最困难的部分。第一时间写出解决方案胜过苦思冥想的一事无成。

无论初始方案有多简陋,要把它先写下来。

*随身携带难题,时不时浏览。

学习或者工作中遇到问题,有时无法马上解决,接下来就是把这个问题写下来,随身带。

你写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用文字描述了问题。

你走哪儿随时拿出来看,说不定就能有灵光一现找到解决方法的时候,这里要提醒大家,不要用手机记。

难题都是写在纸上,最后有小本儿。为什么不能用手机?手机是切碎我们经历的工具。你能把手机拿出来。还没有打开相关应用,精神已经被别的带走了。举个例子。如果我在便签里写一个难题,本来拿起手机想看便签的,可我总得先刷新闻,看微信,时间就过去了。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如果知道哪些方式可能对我们不利,那就要离这种方式或者这种环境远些。

*八天一小时的复习强过一天八小时。

如果我们需要记忆的东西特别多,连续很长时间,比如八小时的背诵和记忆,只会让大脑变得比较疲劳。如果有知识需要花费八小时记忆,正确的策略是分八天,每天用一个小时,这里就要提到脑的蔡格尼克记忆效应(Zeigarnik effect;又称蔡加尼克效应)就是我们对没有做完的事印象反而更深,如此有利于我们第二天顺利开始。蔡格尼次去餐馆儿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服务员对没结账的桌上的那些菜都能记得非常清楚。你一旦结账,他就把这事忘了。后来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这确实是个脑科学的规律。

*四步提升听课效果。

第一,当堂提问,有问题就及时问,这很关键。

第二,多与老师交流,有助于更好的吸收知识。

第三,请教同学,你理解的可能与同学理解的角度不一样,这就互补了。

第四,及时复习笔记,巩固相关知识之后,想办法在现实当中运用。

在草稿纸上列也好,在答题纸上也好,总之要列,否则的话容易跑偏。

第五,留点时间做检查。

*真正的学习高手不会在考前熬夜。

很多人上大学的时候考前一天晚上不睡,全力复习,第二天考六十分。考过即忘,这不是学习是自残,平时不努力的学生才这样。

真正的高手把努力都放在平时,这样时间也比较充裕,而且这些人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还会利用业余时间复习。

与此相对,学习比较差的人是怎么做的呢?

上课不认真听课,听课后不认真做作业笔记,要么是不写,要么就是写的不认真,写完了不整理。第二天考试了,头天晚上熬通宵,自认为能够抓住梳理的重点,或者看一下老师的讲义。也许考试能得六十分,反正及格就行了。

这种人走入职场之后不会太顺利。虽然大学里的知识未必社会上都用得到,可“临时突击的思想”扎根于这些人的心灵之中。公司给他们安排任务做的也是吊儿郎当,等到马上要交付了,他熬个夜把事做完。

这里并不是否定熬夜,此前在职场上那二十多年里,我也有熬夜的时候,但那是因为有紧急任务,而不是缘于我平时的不努力。

有句话叫: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卡片法辅助学习。

一般人把知识点写在卡片上,然后随身带,这只做对了一半。前半部分把问题写在卡片上,后半部分是把问题的答案写在另一面。这样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先看问题,然后想答案。如果能想出来,那就不用翻开卡的反面。想不出来,再查看反面的答案。

*实现主动而有效的复习。

复习分两种,被动复习和主动复习。

被动复习是在考试或者演讲之前把相关内容再读一遍,读笔记,读课本,被资料牵着鼻子走,投入精力和时间一点儿都不少,效率却不高。

主动复习是让思考参与进来,以思考为主线,以资料为辅,这样让相关知识的内容为我们所用。我们是知识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

主动明显强于被动。不只是主动复习,主动学习也是如此。

有效复习并非是我们复习的时候再看一遍笔记,看见原文或者看一遍老师划的重点,这只能叫复习,未必有效。根据脑科学的研究,最有效的复习方法是闭上眼把我们要复习的知识进行复述。

这些都是基于主动复习的基础上要主动复习,或者我们拿张白纸把相关的知识点写下来,能写多少证明,我们能掌握多少。我们用笔写或者口述所学的内容,其实就是重塑知识。

*有效复习三步曲

第一步,在本子上列下这堂课后所有的练习题,以此作为线索。

第二步,带着问题学。边学边找问题的回答。

第三步,找出那些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然后重新回到课本寻找答案。

*消灭问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

我相信大家在考试的时候会遇到这种情况,开始一马平川后来发现有些题不会做。好像能做,又好像不能做。这多半是因为在学习中没有消灭所有问号,知识掌握的不牢固,有问题没解决。此处就要用上错题本和问题本。用错题本把之前错题都记下来,时不时看一眼知道自己错在哪,为什么错。

问题本是把掌握不牢的知识,转化成问题写下来,有空就巩固相关知识。

*五步提升考试成绩。

第一,浏览卷面合理分配时间。这样我们就能根据考试的时长分配精力,不会快考完了,你发现有一道大题没做。

第二,先审题再作答。不见很多人上来就开始答,根本就没有看清问题是什么。写的内容还挺多,老师也只能给个安慰分。

第三,做题顺序从易到难。考试是捡分的过程,你看哪个题最容易,你百分之百把握,就先做把这分儿捡起来了,越捡越多,越到后来越有信心。

第四,回答大题之前先列提纲。

学习能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如果学习方向是我们有兴趣,方法也正确,那么学习就是能为我们带来成就感和满足的体验,这是无论是金钱的收益还是职位的提升都不能代替的。

首先分享一个记笔记的小策略,提升效率。

无论是听课还是开会,有种人拿个本儿上来就开始写别人说什么,他写什么,这样效率就低。

我在这里分享的方法是在开始之前把纸分成三部分,记录主题、论据以及结论。无论是开会还是听课,肯定有主题。

老师讲课很多时候是个论证的过程。

这个方法是康奈尔笔记法,运用得当,我们就能在正式进入工作和学习之前,在脑中建立一个框架,效率就会有所提升。

这两条线怎么画呢?一横一竖,横线靠近页面的下半部分,竖线靠近页面的右半部分。把纸分成三部分,分别写主题、论据以及结论。

*如何快速抓住文字资料的核心?

有的时候我们学习或者工作中要读很多的文字资料,快速抓住核心就是一个关键。这里我分享方法,首先是读论点,包括作者反对的。

其次,看一下事件和人物。第三,看背景。

如果你没空,那么只看作者的论点以及他反对什么就够了。

时间多一点呢,就看人物和故事,再有空就看一下背景资料,这样就逐级掌握了文字资料的核心。如果你没空,就只抓核心。

*看书要做笔记,让笔记更有效率。

首先记录问题和答案。其次,不懂你就得问,绝不能不懂装懂,而且得及时问。第三,记录详细的步骤。第四是加备注,无论是课堂笔记还是会议纪要。过一阵儿,你会发现信息损失很多,这是大脑的遗忘过程,备注可以帮我们有效回顾。

*如何提升阅读效率?

答案是不要什么都赌。有些人讲提升阅读效率就是如何提高速度。而我在这想说的是少读不要什么都读。

与其提升阅读效率,还不如干脆摒弃不读那些不值得读的东西。

哪怕是老师布置的,哪怕是老板布置的,我们也要有所取舍。

如果试图用有限的精力去阅读那些无限的内容,不是效率提不起来,就是精神比较萎靡,这对我们的自信是个打击。

提升阅读效率最好的方法就是只读那些必须读的,只读好书。

什么是好书呢?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这里分享一个我的标准,那就是经历过时间筛选的书,一般都不会太差。

如何写好一篇文章?

首先是大量阅读资料,其次组织论点。第三,确定论据。第四,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呈现。总之,想写好文章和做其他工作一样,需要一系列缜密思考和练习。

*如何能确定一个令人兴奋的主题呢?

这里分享两句话,世上的事只要用这两句话来总结就够了。第一句是关你屁事,第二句是关我屁事。能够让读者有兴趣的主题,就一定要跟读者有关系。

举个例子,如果写职场类文章,大家更关心的是如何升职加薪,如何避免被开除,如何在内斗中取胜。如果我写怎么按部就班的升迁,那估计看的人不多。因为读者会问,那又能怎么样呢?跟我没有什么关系。我看不看你这个文章都能按部就班的升职。

*如何确定标题?

文章的标题,这里的建议是先草拟一个题目。随着文章的深入和展开,我们会发现有可能最终写出来的内容跟题目配不上。不过没关系,只要用心写。收集资料足够多,内容夯实之后可以回来再修改标题,无论是文章的标题还是小标题,都是这个建议。

*如何起一个吸引人的文章标题?

此处的建议是在三十字以内讲一个有头有尾的小故事,包括三部分:问题、方案和结果。

*好文章的四个要素:发人深省、见解独到,直接了当,内涵丰富。

发人深省是别人看完这篇文章之后觉得有启发。比如说写水浒的文章,同样是水浒,为什么别人看了有那样的见解?为什么别人看完之后写的文章,我就没想到这个角度呢?

是见解独到是言人所不能言,不是哗众取宠,而是确实有不一样的见地。这需要长期的沉淀和练习。

第三个标准就是直截了当,别绕弯,大伙都忙。如果我们见朋友聊天儿上来,上来先一通赋比兴,你放心话还没说完,人就走了。因为大伙儿没空,所以直截了当很重要,直接并不代表简陋。

内涵丰富是指我们在写文章之前要收集丰富的资料,让文章看起来比较丰满,而且论点要随着问题的深入展开,在展开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在正式写作之前,一定要有大量的资料积累。缜密的论证,无疑需要大量翔实可靠的背景资料来充实。

这样我们才有机会信手拈来,随用随取。与此相对,如果资料准备不那么充分,你写一段查一段,那文章的气运肯定不顺。这里分享的常识,你写的难受,读者读起来更难受。

*写作前先讨论。

在正式写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准备好了论点、论据、论证以及大量的背景资料,不要马上开始写。此处,我建议你找几个朋友先聊一下,告诉他们已经准备好写哪些内容,听一下他们的意见。这里的奥妙就是我们在讲述的过程就是梳理自己思路的过程,有可能对方没有提出不同的意见,我们就知道应该如何改了。这源于收集资料和陈述论点是两个不同的方向。

*创作中使用的两种资料。

一种是一般性资料,一种是具体资料。什么是一般性资料,包括关于一些确定论题的整体性评论,比如说传记。

具体资料指包含具体观点的资料,比如说学术论文或者期刊,一般我们写文章需要后一种。

*怎样确定资源积累足够多?

首先列出论证论点所需要的关键内容,包括具体的问题和事件。

第二,列出对所有论证论点有可能有用的内容。

第三,围绕第一条和第二条,从资料当中对应刚才写的那些内容每一点,至少拿三个有价值的资料出来。如果拿不出,那就要再次积累和收集,说明不够。

这里我们就知道写文章并不容易,不过如果能按照我刚才说的方法写,那写出来的一定比较精彩。

*列提纲的技巧。

积累好资料下一步要列提纲,列提纲,这里就两个忌讳,第一是太过简单,第二太过详细。

什么叫太过简单,每一部分就三五个字,等你到动笔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具体想写什么,这就不行。

那什么是太详细的提纲和内容之间的最大不同是提纲是森林,内容是树木,你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详略得当。一篇三千字的文章,我建议你先列到二级目录。

每一部分提纲不少于十个字,列好提纲再开始写的时候就会比较顺。既不会因为太简略想不起我们要写什么,也不会因为写的太细而失之整体感。

*写的时候要把想和写分开。

如果是写篇文章,那么收集资料、列提纲和写作应该是三块分开进行。如果是录视频,那分开的应该是写剧本和录制,大家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不要一气呵成呢?我先写剧本,然后直接录不就完了嘛。原因是人的脑力也是有限的。而刚才说的几件事儿都非常的秏神,如果我们一定要一气呵成,多半会降低质量。相反,把思考和创作分开进行。我们就可以很好的运用脑力。你累了就歇一会儿。与此同时,在创作的时候还可以弥补思考当中的一些缺陷和不足。

*文章修改三部曲。

第一,优化结构,看看结构上有什么需要调整,过渡句和过渡段有没有加上。

第二,高声朗读读出来更容易发现其中的问题。

第三,再次浏览,在交稿之前,最后再看一遍,查漏补缺。

*如何判断修改完善,可以交稿?

有些内容比如论文有自己的交稿时限,无论写的怎样到时候就要交。可我们自己写文章就没有一个时限,可以无限的修改下去。那什么时候算是改好了?

此处分享一个简单的技巧。

如果我们在写的时候已经竭尽全力,还做过两到三遍修改,那就可以交了。要记住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你想改,可以永远改下去,可以永远不交,这就相悖于我们写文章的初衷。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享“如何基于成长型思维成为一名学习高手?”

分成五部分,首先是避坑指南,提到如何避免假用功以及真拖延。第二,日常设计的相关方法,提升效率的基础。第三,分享一系列学习的技巧。第四,分享了读书之道。第五,我分享了是写作的方法,不能只输入不输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把书读好了之后,以文章或者课程的形式做一个输出,如此我们才能更有效的提升自己。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有必要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始终学习,始终前进。

#大志聊职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