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里走一圈,发现50%的人家挂错了端午艾草,它到底该怎么挂?
又是一年端午节了,一放假笔者就回到家中看望父母。对中国人来说,任何传统节日都是团聚的好日子,端午自然也不例外。
但一回家,就有村里人问我:“你这出嫁的女儿怎么回来了?网上不是有很多人说端午节出嫁的女儿不能回娘家嘛!”
对此,笔者只能一笑了之。我是真没想到,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大伙儿还有这么多误解。
事实上,端午节在明代又叫女儿节。明代《宛署杂记》一书记载,每年5月初5出嫁的女子们都会装扮成当闺女时的样子,回到父母家中,因此端午也成了一个极重要的归宁日。为何会选在这一天回娘家,这和“躲端午”的说法分不开。古代北方很多地方认为,5月初5是恶月恶日,需要一家人聚在一起躲过去。父母不放心出嫁的女儿,所以会让她们回到自己身边。
这些说法和做法虽然都只是习俗而已,都没有科学依据,但它们却是亲情的体现。因此,在这里笔者也提醒大家,端午节无论是儿子还是出嫁的女儿,都尽量回家看看父母吧!
回到家后,笔者也在村里走了一圈,发现各家各户都开始挂艾草了。遗憾的是,我大概算了一下,至少有50%的人家挂错了端午艾草。为何这么说?艾草到底该怎么挂?且听笔者细细说来。
端午节挂艾草的做法,自古有之。早在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一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艾草有一股特殊的香气,古人认为它可以辟邪。但关于它的挂法,其实是有很多讲究的。笔者把我在村里发现的错误概括了一下:
一:挂的根本不是艾草
门前挂艾既然是有特殊的含义的,那就自然不能挂成其它花草。虽然在很多地方,都有以菖蒲代替艾草的做法,但这也仅仅是因为《本草纲目》里对菖蒲也有“祛病”的记载。而除了菖蒲以外,一般来说其它花草是不能作为艾草的替代物的。
或许是因为艾草每到端午节就会涨价吧,笔者今天发现有人用一些花束来代替的做法。主人家跟我说:“这花束比艾草可漂亮多了”。对此,笔者的观点是:挂艾是一种传统习俗,你喜欢挂花束自然也没人逼着你一定要遵循传统习俗。我只能告诉他:在传统习俗里没有用花束代替艾草的做法,其它你自己看着掂量。
二:没有在意“两不挂”的习俗。
关于挂艾草,其实一直有“两不挂”的说法,意思是有两种艾草是不能随便挂上的:
一种是被太阳晒过的艾草,之所以要挂艾草就是认为端午是“恶月恶日”,而被太阳晒枯了的艾草便失去了辟邪的能力。另一种是被虫子咬过或本身就长得矮小的艾草。古人认为这样的艾草力量不够,无法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三:用黑线、白线、钢丝等挂艾草
一般来说,艾草挂几根是没有数量规定的。至少一边要挂一株,要是条件允许挂几株也是可以的。但艾草是要挂一周以上的,不是说端午节挂完了就可以拿下来。农村一般会等到一周以后,再拿下来在门口烧掉,表示把邪气都烧光。城里如果没有烧的条件,也可以在一周后拿下来扔掉。
既然是要挂一周,就要保证它不会随时掉下来。因此,随手插在门缝上的做法就不太明智了。一般来说,要用红线或者五彩绳绑好,在门两边找个位置挂上,忌用黑线、白线、钢丝等。用红线的原因大伙儿应该都知道,有一定的驱邪功能。而五彩绳则是最好的,五彩代表五行,除了能用来挂艾,还可以做成手绳在端午期间给孩子带上。
小结:笔者再次强调以上这些小细节都仅仅是习俗而已,没有科学依据。但既然我们在过端午,其实就是在讲究各种习俗和仪式感的东西,以期和古人一样表达我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因此,如果不是很费力的话,个人还是认为该遵守它们。对此,您怎么看?您会在意这些细节吗?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