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配伍原则?【精要】

甲说:

一、中药配伍

药物的用法包括:配伍禁忌、用药禁忌、剂量和服法等几项主要内容。

掌握这些知识与方法,按照病情、药性和治疗要求予以正确应用,对于充分发挥药效和确保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

❶ 单行:就是用单味药治病。

单行就是指用单味药治病。指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种针对性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血;现代单用鹤草芽驱除绦虫,以及许多行之有效的“单方”等。它符合简便廉验的要求,便于使用和推广。

但若病情较为复杂,单味药就难以实现既分清主次,又全面兼顾的治疗要求时,便需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药与药之间就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进或减低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性和烈性,有的则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两味以上药物时,就必需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药物配伍关系的问题。所以前人总结的“七情”之中,除单行者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谈配伍关系。

❷ 相须

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地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地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

❸ 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物为,另一种药物为,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清热泻火的黄芩与攻下泻热的大黄配合时,大黄能提高黄芩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❹ 相畏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和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❺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❻ 相恶

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❼ 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见“用药禁忌”)。

二、变化关系

上述六个方面,其变化关系可以概括为四项,即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

❶ 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

❷ 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

❸ 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剧烈药时必须考虑选用;

❹ 另一些本来单用无害的药物,却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则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基于上述,可知从单味药到配伍应用,是通过很长的实践与认识过程,逐渐积累丰富起来的。药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剂型,即为方剂

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也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

 乙说:

中药的配伍原则很简单。

根据中药药性结合病症,使药物之间按照“君臣佐使”的结构组成方剂。

四气:指药物的“寒凉温热”;

五味:指药物的味儿,既 “辛、甘、酸、苦、咸”。

一、草药的运用原则:

❶ 四气的运用原则:

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

温、热性药:如: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等,多具有温中散寒,助阳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寒性症

寒、凉性药:如:石膏、黄芩、黄连、黄柏等,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用于治疗阳热症

温热与寒凉药同用:则多用于寒热错杂症。

❷ 五味的运用原则:

能散能行;

能补能和;

能涩能收;

能泄能燥;

能软能下;

辛味药,如:麻黄,川芎,半夏等多用于外邪袭表、气滞血瘀、痰湿等症;

甘味药,如:生地,鹿茸,黄芪;阿胶等,多用于阴阳气血诸虚症;

酸味药,如:山茱萸、五味子、乌梅、金英子、白芍等,多用于久病滑脱虚症;

苦味药,如:大黄、葶苈子、槟榔、莪术等,多用于瘀结、痰饮、积滞、气逆、湿阻等症;

咸味药,如:芒硝、牡蛎、鳖甲、海藻等,多用于瘰疡、瘿瘤、血分瘀结、大便燥结等症。

大部份药物只具有一性一味,即使是多味药也是其中一味为主,绝无二重性。

诚然,单行有它的独到之处,极好的疗效,但是,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的,因此,必须相互配伍使用,方能达到治病之本。

二、配伍方法:

❶ 辛甘温热法:

“辛甘发散”以治寒症。

主要用于两种情况:

* 发散风寒,如:桂枝汤,用辛、甘、温配桂枝,配甘草、大枣,用于外感风寒症;

* 发散风、寒、湿,如:桂枝附子汤🥣,用甘大热附子,辛甘温桂枝配甘草,大枣用于风寒湿邪留着肌肉、痹阻筋脉症。

❷ “辛甘化阳”以治阴虚里寒症。

主要用于三种情况:

一为心阳虚,如:桂枝甘草汤🥣,用辛甘温桂枝入心助阳,配甘草益气。二药辛甘合化,阳气乃生,用于心阳虚心悸症;

二为脾阳虚,如:附子理中汤🥣,甘辛大热附子,干姜配人参,白术,甘草合化,温中助阳,益气健脾,用于脾虚寒吐利腹痛症;

三为肾阳虚,如:四逆汤🥣,用甘辛大热附子,干姜温肾回阳,配甘草益气补虚,合为辛甘化阳,回阳救逆要方,主治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至四肢厥冷,腹痛吐利症。

在表里俱寒的情况下,可用麻黄、附子、细辛相伍,集上述辛甘发散与辛甘化温二法于一方,主治少阴阳虚兼太阳外感症。

1、辛凉宜透以治风热表症。如:桑菊饮🥣,用辛甘(苦)微寒菊花,甘(苦)寒桑叶,辛凉薄荷相伍,甘凉清轻,辛宜疏散,用于风温初起。

2、辛甘清泄以治阳明经症,如:白虎汤🥣,用辛甘大寒石膏配甘草,梗末,用以阳明里热亢盛熏蒸于外的“五大一黄”症。

辛甘润养以治瘥(病愈)后虚弱,如:竹叶石膏汤🥣,用辛甘大寒之石膏和竹叶,清热除烦,配人参、甘草、麦冬、粳米溢气生津,滋养胃液,为热病愈后滋养肺胃阴液要方。

本法意在育阴,不在泻火。

3、辛苦温热法:辛散麦寒,苦降肺气,以治风寒表实症。如:麻黄汤🥣,用麻黄,桂枝辛温开表以散风寒,麻黄,杏仁苦温降泻肺气以平喘咳。用于风寒闭肺咳喘症。

4、辛苦寒温并用法:辛开苦降祛寒清热,错杂痞症。如:附子泻心汤🥣,用辛(甘)大热附子配苦寒大黄、黄连、黄岑泻火开结。用于热痞兼表阳虚,实际属于虚实互见寒热错杂之痞症。

5、辛苦寒凉法:辛寒解表热,苦寒清里热。如:葛根岑连汤🥣,用辛甘凉葛根发表解热,配苦寒黄芩、黄连清热泻火,用于表里俱热下利症。

6、苦咸寒法:泄热攻下。如:调胃承气汤🥣,用苦寒大黄荡涤实热,配咸寒芒硝润燥软坚,用于燥热实邪初结阳明府症。

泄热破瘀。如:桃核承气汤🥣,用苦寒大黄,咸寒芒硝,除润下攻燥外,还有泄热破瘀功效,再加桃仁、桂枝活血化瘀,用于下焦瘀热蓄血症。

化痰散结。如:大陷胸汤🥣,用苦寒大黄、甘遂配伍寒凉芒硝,共奏泻热散结,软坚化痰,开胸逐饮之功,用于实热结胸症。

7、酸甘寒法:如:芍药甘草汤🥣,用酸苦寒芍药配甘草,酸甘药配甘味药,以滋阴液,谓之酸甘化阴。阴有所补,筋有所养,则四肢挛结得舒。

芍药、甘草作为酸甘阴对药,在临床上运用十分广泛,如:桂枝汤🥣,小建中汤🥣,黄芩汤🥣,均属其例。

8、辛酸温热法:如:小青龙汤🥣,用辛温之麻黄、桂枝、半夏、干姜、细辛散风寒,温化水饮,一辛一散,一酸一收,既能温脾逐饮,又能止咳平喘;既无肺气耗散太过之弊,又无敛肺遏邪之虞。这是前人治疗风寒束肺,兼有理喘咳的一大用药特点。

上述八法,往往数法合用,一方多味、多性、多法、多功能之作用。由于中药“一物之内气味兼有”,药与药之间,“或是气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因此,组合成方之后,由于性和味的不同,其功用主治也都有千差万别,性味运用之妙是无穷的。

中药的配伍原则是“依法选药,主从有序,辅反成制,方证结合”。意思就是说,中药组方时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配伍组方是要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针对病因病机,以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为依据,利用药物之间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等配伍原理,有主次轻重地遣药配伍组合成方,务必保证方中的药物和配伍关系与病证的病机紧密相关,使药物在配伍后的综合效用与所立治法高度统一。

中药配伍后组成的方剂有一个典型结构,包括了君、臣、佐、使(主、辅、左、使)四个部分。

丙说:

中药配伍要遵循哪些原则?

中草药除少量单用外,多数都是配合起来用。因此,必须掌握其配伍的宜忌,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1)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目的的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合起来应用。

配伍后药物之间的变化关系,有的可能相互促进提高疗效,有的可能相互抑制并减弱某些不良反应,配伍不当,则可能降低疗效或发生副作用,甚至毒性升高,中医和中兽医在长期实践中,将药物的配伍经验概括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形式,《神农本草经》将这种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七情”。

①单行单独应用一味药治病。如单用甘草以解毒,单用蒲公英治疗疮肿。

②相须两种以上功用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起到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如大黄配芒硝,能明显增强泻下通便作用。

③相使功用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要药物的功效。如黄芪(补气利水)配茯苓(健脾利水),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作用。

④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生南星畏生姜。

⑤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防风能解砒霜毒,绿豆能解巴豆毒,所以说防风杀砒霜毒,绿豆杀巴豆毒。在相畏中,生姜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生南星的毒性,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由上可见,相畏和相杀是一个配伍关系的两个方面。

⑥相恶两种药物配合应用,能相互牵制而使作用降低或丧失药效。如黄芩能降低生姜的温性,莱菔子能削弱党参的补气功能。

⑦相反两种药物配合应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乌头反半夏。

综上所述,相须和相使可以提高疗效,要充分利用;在应用有毒药物或烈性药物时,要考虑运用相畏和相杀;避免和禁止配伍相恶和相反的药物。

(2)配伍禁忌

药物“七情”中的相恶和相反基本属于配伍禁忌。

(3)妊娠禁忌

从临床应用看,为防止流产或对胎儿造成损害,在家畜怀孕期间应禁用或慎用一些药物。

慎用的包括活血祛淤、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的药物。

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芒硝、附子、肉桂、干姜、瞿麦等;

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峻烈的药物。

如:斑蝥、水蛭、虻虫、巴豆、大戟、芫花、甘遂、三棱、术、麝香、牵牛等。

(4)方剂的组成不是同类药物的罗列凑合,更非同效药物的相加堆砌,而是以治法为依据,选择适当的药物,按照主、辅、佐、使(前人称为君、臣、佐、使)的原则组织起来,使其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现将其含义分述如下:

主(君)药:是针对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辅(臣)药:是协助主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个意义。

一是治疗兼证或次要证候的药物;

二是监制主药以制约主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

三是反佐作用,用于病势拒药而加以从治者。

如:温热剂中加入少量寒凉药,或于寒凉剂中加少许温热药,以消除寒热相拒现象。

使药即引经药,或调和药性的药物。

平胃散🥣为例,主治脾胃湿阻。

方中苍术性温而燥,除湿运脾,故为主药;厚朴助苍术行气化湿,并能除满,故为辅药;陈皮理气化滞,故以为佐;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加调和脾胃,均为使药。

丁说:(搜狐网

中药“四气五味”各有所主,配伍变化无穷……

什么是中药四气五味?

中药的四气五味,四气又称四性,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是依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五味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

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是依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例如,石膏、黄连、栀子等能治疗热性病,表明这些药物具有寒凉性质。反之,附子、干姜等能治疗寒性病,也就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温热性质。所以,一般说来,寒性、凉性的药物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温性、热性的药物具有温里散寒的作用。

五味

五味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

: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如:麻黄、桂枝治风寒表征;木香、红花能行气行血。

:有补益、和中的作用。

如:人参、黄芪能补益元气;甘草、大枣能调和脾胃及调和药性。

: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如:五味子、山茱萸能敛汗涩精;五倍子能涩肠止泻。

:有燥湿、泻降的作用。

如:黄连、黄柏能清热燥湿;大黄能泻下。

:有软坚、泻下的作用。

如:海藻、瓦楞子能软坚散结;芒硝能泻下通便。

配伍

(一)辛甘温热法:辛甘发散以治寒症。主要用于两种情况,一为发散风寒,如桂枝汤,用辛、甘、温配桂枝,配甘草、大枣用于外感风寒症;二为发散风,寒,湿如桂枝附子汤,用甘大热附子,辛、甘、温桂枝配甘草,大枣用于风寒湿邪留着肌肉,痹阻筋脉症。

(二)辛甘化阳以治阴虚里寒症。主要用于三种情况:一为心阳虚,如桂枝甘草汤,用辛甘温桂枝入心助阳,配甘草益气。二药辛甘合化,阳气乃生,用于心阳虚心悸症;二为脾阳虚,如附子理中汤,甘辛大热附子,干姜配人参,白术,甘草合化,温中助阳,益气健脾,用于脾虚寒吐利腹痛症;三为肾阳虚,如四逆汤,用甘辛大热附子,干姜温肾回阳,配甘草益气补虚,合为辛甘化阳,回阳救逆要方,主治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至四肢厥冷,腹痛吐利症。

在表里俱寒的情况下,可用麻黄,附子,细辛相伍,集上述辛甘发散与辛甘化温二法于一方,主治少阴阳虚兼太阳外感症。

(三)辛甘寒凉法

1、辛凉宜透以治风热表症。如桑菊饮用辛甘(苦)微寒菊花,甘(苦)寒桑叶,辛凉薄荷相伍,甘凉清轻,辛宜疏散,用于风温初起。

2、辛甘清泄以治阳明经症,如白虎汤用辛甘大寒石膏配甘草,梗末,用以阳明里热亢盛熏蒸于外的“五大一黄”症。辛甘润养以治瘥后虚弱。如竹叶石膏汤用辛甘大寒之石膏和竹叶,清热除烦,配人参,甘草,麦冬,粳米溢气生津,滋养胃液,为热病愈后滋养肺胃阴液要方。本法意在育阴,不在泻火。

3、辛苦温热法:辛散麦寒,苦降肺气,以治风寒表实症。如麻黄汤用麻黄,桂枝辛温开表以散风寒,麻黄,杏仁苦温降泻肺气以平喘咳。用于风寒闭肺咳喘症。

4、辛苦寒温并用法:辛开苦降祛寒清热,错杂痞症。如附子泻心汤,用细辛(甘)大热附子配苦寒大黄,黄连,黄岑泻火开结。用于热痞兼表阳虚,实际属于虚实互见寒热错杂之痞症。

5、辛苦寒凉法:辛寒解表热,苦寒清里热。如葛根岑连汤,用辛甘凉葛根发表解热,配苦寒黄芩,黄连清热泻火,用于表里俱热下利症。

6、苦咸寒法:泄热攻下。如调胃承气汤,用苦寒大黄荡涤实热,配咸寒芒硝润燥软坚,用于燥热实邪初结阳明府症。泄热破瘀。如桃核承气汤,用苦寒大黄,咸寒芒硝,除润下攻燥外,还有泄热破瘀功效,再加桃仁,桂枝活血化瘀,用于下焦瘀热蓄血症。化痰散结。如大陷胸汤用苦寒大黄,甘遂配伍寒凉,芒硝共奏泻热散结,软坚化痰,开胸逐饮之功,用于实热结胸症。

7、酸甘寒法:如芍药甘草汤用酸苦寒芍药配甘草,酸甘药配甘味药,以滋阴液,谓之酸甘化阴。阴有所补,筋有所养,则四肢挛结得舒。芍药、甘草作为酸甘阴对药,在临床上运用十分广泛,如桂枝汤,小建中汤,黄芩汤,均属其例。

8、辛酸温热法:如小青龙汤,用辛温之麻黄,桂枝,半夏,干姜,细辛散风寒,温化水饮,一辛一散,一酸一收,既能温脾逐饮,又能止咳平喘;既无肺气耗散太过之弊,又无敛肺遏邪之虞。这是前人治疗风寒束肺,兼有理喘咳的一大用药特点。

上述八法,往往数法合用,一方多味,多性,多法,多功能之作用。

由于中药“一物之内气味兼有”,药与药之间,“或是气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因此组合成方之后,由于性和味的不同,其功用主治也都有千差万别,性味运用之妙是无穷的。

(0)

相关推荐

  • 第五节 何复东治疗脾胃病

    用药规律分析<四库全书>提出"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金元医学承上启下,改变了历史上侧重于经验方的局限,开拓了崭新的学术大争鸣局面,将中医药的发展推向新的高 ...

  • 什么是性味配伍?四气五味配伍与气味和合配伍

    四气配伍 四气是指药物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又称"四性".药性的选择要依据所治疾病证候的寒热性质,即<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

  • 何为“辛甘发散”?

    "辛甘发散"的药物配伍,常用于解表剂.是选用气味辛散之药,具有发汗解表作用者,如麻黄.桂枝.防风.羌活.紫苏等一二三味,同时配伍甘味药如甘草等,合而用之,即是辛甘发散方法. 用以治 ...

  • 中医选方用药的原则及常用中药的配伍

    为医之道,贵在辨证,辨证当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四诊八纲,然后得出"证"的概念.有证要有方,有方要有药,是以理.法.方.药,是中医临床之要素.其中选药尤为重要.药有四气五味,必须配 ...

  • 中药配伍原则有什么

    中药的配伍原则很简单,根据中药的药性"四气五味"结合病症配合使用,"四气"指药物的"寒凉温热":"五味"指:" ...

  • 金匮肾气丸,10味中药精妙配伍,滋肾填精、温补肾阳、助阳化气

    金匮肾气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制).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组成.功能主治: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金匮肾气丸 ...

  • 【中药配伍】中药性味配伍技巧 丁光迪中医临床处方大解密

    (十二)咸以软坚 这种用药配伍,是用咸味之药,取其咸性浸润,柔软坚凝,使块肿顽痰消散:亦有取其咸能益肾水,从而降虚火者.常用于结核.瘿瘤.顽痰等证.具体配伍,从病种之异,又可分为二类,即软坚散结与软坚 ...

  • 四物汤补血之最,四味中药精妙配伍,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

    四物汤,由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四味药组成.在中医方剂学中属于补血剂,是补血剂的典型代表方之一. 古代医书<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用该方治疗外伤引起的瘀血疼痛,宋代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 ...

  • 中药的配伍知识。

    上品药共120种,为君药.用于保养生命以与天相应.这类药没有毒性,多服.久服都不会伤害身体.如果想要身体健康.强健有力.长生不老.延年益寿,就选用<本经>上品药物. 中品药共120种,为臣 ...

  • 中药的配伍知识详解 !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为"七情"."七情"的提法首见于< ...

  • 《本草精荟》:中药的配伍“七情”

    中药的配伍"七情",是指中药在具体应用或配伍当中的七种不同形式.具体是指:单方.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 用药以治病,有时只用单味药即可,但更多时候,则需要多味中药合用 ...

  • 中药的配伍

    药物的用法包括配伍禁忌.用药禁忌.剂量和服法等几项主要内容.掌握这些知识与方法,按照病情.药性和治疗要求予以正确应用,对于充分发挥药效和确保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