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地位于深圳宝安区福海街道永福路与永昌路交汇处东侧,是一所 36 班高级中学。基地周边以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为主。城市界面单一重复,缺少有标志性、趣味性的公建形象,本项目将有机会改善这一状况。西侧和西北侧相邻地块为体育用地和公共绿地,未来将和本项目地块一起组合形成扩大的城市客厅,辐射周边工业地块和居住地块。西侧为主干道,南侧为次干道,北侧为在建道路,东侧为规划路,场地西侧设有公交车站。南侧道路现在有住宅区人行和车行开口,东侧地块规划有公交首末站,因此南侧道路交通压力较大。
根据场地研究结果,我们提出针对城市空间环境的三条设计策略——
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中小学生视力情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最近半年,我国中小学生近视率增加了 11.7%。另有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主要指标连续 20 多年下降,33% 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健康隐患,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学生不足30%。
为得到学生对现有校园空间使用感受的真实信息,切实地去思考如何创造出更理想的高中校园空间,我们从校园日常、校园规划、教学空间、课余活动、住宿体验五个维度出发,特别制作了《深圳高中校园生活网络调查问卷》,直接面向在读的深圳高中生发放了此问卷。
在了解到当今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状况后,结合调查整理的几所深圳高中作息时间表,我们总结了高中校园活动场地设计原则。
/ 原则一:减少距离
高中生课外活动时间有限,缩短学生前往活动场地的时间成本,以增加锻炼频率。
/ 原则二:增加空间
提高人均公共活动区域面积,并使公共空间类型多样化,满足学生不同的使用需求。
根据高中校园生活的调查研究结果,我们提出针对校园内部空间的三条设计策略。
/ 策略一
拒绝高耸的校园空间,
让建筑尽量接近地面,在水平方向延展。
/ 策略二
拒绝泾渭分明的组团分区,
让学习与生活的连接路径丰富有趣。
/ 策略三
改善“长走廊 + 教室”的通用模式,
创造“自由平台”+“组团共享”空间模式。
在具体的方案设计中,我们严格遵循上述城市与校园两个维度的设计策略。首先,我们将运动场放置于场地西侧,与周边城市公共空间产生积极联系,校内建筑体量则环绕运动场布置。为了合理利用场地高差,将运动场地抬高形成双首层。下层是共享学习市集,呈现组团院落及开放流动的空间形态。上层为运动场地及局部架空层。在功能布局上,我们将教学组团放置在西北侧,为城市提供公建界面;生活组团放置在东南侧,靠近周边居住区。同时确定北侧为学校主入口,南侧为学校次入口。校园内建筑体量采用扁平化策略,尽量降低建筑总高度,空间朝水平方向连续延展。最后,设置一条立体环廊串联校园空间。沿立体环廊设置公共学习场所,使学习功能与生活功能的联系更为紧密,结合地面层和架空层营造丰富的空间体验。1/ 利用场地高差设置双层地面架空空间,实现“自由平台”+“组团共享”的空间设计理念。
△双层架空空间
△教学楼内部透视
△下沉庭院透视
2/ 设置巨型立体环廊串联整个校园,在水平方向上增加了每个学生的平均公共活动空间面积,在垂直方向上使得学生在课间休息时能快速到达地面活动层。
△立体环廊
立体环廊提供了更多步行路线的可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最为方便的路径。为了使学习和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我们沿环廊设置多个公共教学空间,学习区和生活区相互融合而不再泾渭分明。巨环将成为校园的场所标志,是“O”! 校园设计概念的具体表达。同时,巨环也为西侧道路的城市界面贡献了独特形象。
3/ 教学楼和宿舍楼内部每层都设置有开放共享的公共活动、学习空间,拓展学生在课间和住宿期间的活动边界,使整个校园的公共空间系统更加丰富。
△教室&宿舍空间节点
△总平面图
△剖面图
我们希望校园内不再只有单调无趣的楼栋和路径 , 取而代之的是充满乐趣与创造性的空间场所;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不再是两点一线的单一联系,师生在校园内的活动边界被极大地拓宽。我们更加希望,校园空间的丰富性与趣味感,能有效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无限的可能性,同时也能成为他们宝贵的校园生活中一段美好的记忆。
殷雷工作室
YINLEI STUDIO
殷雷 李颖 曹萍 王苹苹 张哲彦 刘梵思 邓志瀛
项目地址丨深圳宝安区福海街道永福路与永昌路交汇处东北侧设计周期丨2020 年 10 月 -2020 年 1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