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流派: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一般认为, 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持续时间是从1945年到1956年。
卢奇诺·维斯康蒂
“新现实主义”是卢奇诺·维斯康蒂的剪辑师在为《沉沦》剪辑过程中就一些新的审美元素提出的,维斯康蒂的第一部作品《沉沦》改编自詹姆斯·凯恩的小说《邮差总按两次铃》。这一时期勃拉塞蒂的《云中四部曲》、德·西卡和柴伐梯尼合作的《孩子们在注视着我们》也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先驱。
《大地在波动》
“新现实主义之父”维斯康蒂战后他重回影坛,1948年拍出了成名作《大地在波动》这是一部最全面彻底贯彻了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原则的影片,是一部最严格意义上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这部记录西西里渔民生态的作品,被奉为与《偷自行车的人》齐名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作。
卢奇诺·维斯康蒂导演作品《魂断威尼斯 》 (1971)
卢奇诺·维斯康蒂导演作品《白夜》(1957)
1945年,罗伯特·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上映,被视为新现实主义的开端。这部电影充分体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两大创作原则:
1、“还我普通人”;2、“把摄影机扛到达街上”。
德·西卡 新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导演之一
导演与《偷自行车的人》小演员
德·西卡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
《偷自行车的人》 是一部新现实主义影片,它符合自 1946 年以来从最优秀的影片中提炼出来的全部原则。情节是“平民化”的,甚至是民粹主义的:一个劳动者的日常生活的一个意外事件。而且,绝不是让·迦本式的命运多舛的工人所遭遇的那类离奇事件。既无因恋情而犯罪的内容,亦无侦探故事的奇妙巧合,这类内容无非是把往日留给奥林匹斯山的常客们的悲剧性大纷争移到无产者的异域情调中。
影片叙述的是一桩普通而琐碎的小事:一个工人为了追回被人偷去的自行车,在罗马白白跑了一整天。这辆自行车是他的必备工具,如果找不回来,他就注定再度失业。傍晚,经过几个小时毫无结果的奔波,他也萌生出偷车的念头,但是当场被抓,后来又被放走。他依旧贫困无助,只是又被当成窃贼蒙受羞辱。
新现实主义重要创始人之一朱塞佩·德·桑蒂斯
朱塞佩·德·桑蒂斯1917年2月11日生于意大利拉齐奥。毕业于罗马大学。1940年进罗马电影实验中心学习演员专业,后学导演专业。桑蒂斯于1942年担任影片《沉沦》的助理导演,并与导演维斯康蒂合作编写该片剧本。1946年,参加反法西斯影片《太阳还将升起》的拍摄工作,做助理导演(导演A.维加诺)。
《悲惨的追逐》(1947年 桑蒂斯第一次独立执导的影片)
这部反映意大利当时社会问题的影片大获成功,获得第12届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意大利影片奖,使桑蒂斯跻身于意大利一流电影导演之列,成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创始人之一,被称为第二代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悲惨的追逐》讲述一群农人在意大利的波河三角洲附近狩猎,意外逮住了一对男女强盗,这对亡命的雌雄大盗曾经犯下偷窃、抢劫等罪行,还绑架过一个农夫的妻子。本来以为一定要送交法办的他们俩,却最终被农人们释放了。同病相怜,制造罪恶的源头在于贫困,而贫困则来源于战争所造成的创伤。影片虽然还不成熟,但已具备新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镜头表现力尤为强烈。
朱塞佩·德·桑蒂斯《罗马11时》
1952年的《罗马11时》是桑蒂斯最广为人知的作品,这部新现实主义作品根据发生在罗马的真实事件改编。二战后的罗马,上百名女子应征一个打字员的职位。在等待面谈时,她们蜂拥挤进一座老房子,在挤楼梯时造成楼梯倒塌,很多人被掩埋在砖头瓦砾中,其中有一个贫困艺术家的妻子、一个试图从良的妓女、一个不喜欢本职工作的女佣、一个失业工人的妻子。她们的生活因此彻底改变。每个姑娘的故事都独立成篇,但又彼此交织,令观众对她们的遭遇产生同情,但又对当时时政的混乱和不公提出质疑和抨击。影片借一群落难的妇女,在最大程度上真实反映了战后意大利经济复苏时期的社会现状,揭露出当时严重的失业和贫困问题,是具有社会批判力度的一部杰作。本片不仅是桑蒂斯的重要作品,也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影片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经过深入调查和艺术加工拍摄而成。影片突出的特点就是情节真实,细节逼真生动,发人深思。片中塑造了几个突出人物,这些妇女身世不同,性格各异,她们的遭遇交织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生活图景,反映出在贫困、失业威胁之下人民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