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按摩自学手法
学习中医推拿按摩,首先我们必须要学习功夫,有了基本功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要学习和掌握中医基础知识和人体各部位的穴位,以及推拿按摩手法,这样很快就能运用到中医推拿临床实践中。治疗各种病症,只要有决心、恒心,就一定能成为一名中医推拿保健医生。体会:我是怎样学会中医推拿按摩的。我除了参加正规的学习和培训外,中医知识和手法大部分都是我自己学习和苦练出来的,我主要首先学习、掌握中医基础知识,练肘力、手力、指力。我练气功,练定力,然后练手法。我在练手力时吃了不少苦,只要有时间就炼,在手闲时,不管是站着和坐着我就不停的练,练的都抬不起自己的胳膊。练指力时往桌子和墙壁上敲打(主要用指力点穴),手指肿肿的,当时真不想练了,可我想决不能放弃,而且要狠下心来苦练,虽然胳膊、手指又酸又疼,我就把它当作一种享受和追求。主要手法:
一、术者用拳、掌根或手指着力于施术部位,沿直线和弧线作单一方向的平稳推进,称为推法。
根据施力部位的不同,推法又分为掌推法、拇指推法和拳推法。
二、拿法
术者用单手或者双手的拇指与食、中两指或与其余四指对称用力,将施术部位提起并逐渐用力内收。
三、按法
术者用单手手掌或双手手掌(双手相叠)于施术部位,由浅而深逐渐用力下压。
四、摩法
术者以单或双手指掌面,或手掌部紧贴于施术部位,做有节律的平稳的沿某一方向摩动
五、捏法
术者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成鸭嘴状。将施术部位挟持住,捏合、放松、交替向前移动。
六、揉法
用手指、大小鱼际、掌根或肘尖等作用于施术部位,并做一个方向的螺旋形移动。
七、戳法
术者用拇指或食、中两指的指端作用于施术部位,并用力向下做垂直点按动作。
八、点拨法
术者用一手拇指或双手的食、中、无名指的指腹部,按住施术部位深层的肌肉、肌腱或韧带,并做横向的来回拨动动作。
九、拨牵法
术者用单手或双手握患者关节的一端,沿肢体纵抽做相反方向的拨伸、牵拉动作。
根据操作手法和部位的不同,拨牵法又分为肢体拨牵法、颈椎拨牵法、和腰椎拨牵法。
具体参考医疗推拿按摩丛书。
要锻炼自己的手掌、手指、手腕、手臂的力量。
手法越熟练,手感越好。这与推拿者临床经验积累时间的长短,以及是否理解、贯彻了《推拿学》中手法操作的要点有密切关系。手法作用于人体,应当如庖丁解牛般了然于心,做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其手法的渗透力和手感就能逐渐能达到一个高水平。
一是基础要扎实如穴位,解剖学特别是运动系及周围神经系统,二是基础手法要正确,三是悟性好多练习勤总结,四是更深一步掌握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的放失运用手法!
推拿的注意事项
推拿治疗各科疾病比较安全、可靠,但做推拿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及意外。
1.推拿前术者一定要修剪指甲,不带戒指、手链、手表等硬物,以免划破患者皮肤,并注意推拿前后个人的卫生清洁。
2.推拿前患者要排空大、小便,穿好舒适的衣服,需要时可裸露部分皮肤,以利于推拿。
3.推拿前术者要审证求因,明确诊断,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排除推拿禁忌证。
4.推拿时术者要随时调整姿势,使自己处在一个合适松弛的体位上,从而有利于发力和持久操作。同时也要尽量让患者处于一个舒适放松的体位上,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这样有利于推拿治疗的顺利进行。
5.推拿时术者要保持身心安静、注意力集中,从而在轻松的状态下进行推拿,也可以同时放一些轻松的音乐。
6.推拿时,术者用力不要太大,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全身反应,一旦出现头晕、心慌、胸闷、四肢冷汗、脉细数等现象,应立即停止推拿,采取休息、饮水等对症措施。
7.急性软组织损伤,局部疼痛肿胀较甚,瘀血甚者,宜选择远端穴位进行操作,当病情缓解后,再进行局部操作。
8.为了避免推拿时过度刺激施术部位暴露的皮肤,可以选用一些皮肤润滑剂,如爽身粉、推拿按摩膏、凡士林油等,推拿时涂在施术部位的皮肤上,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然后进行推拿。
9.推拿时要保持一定的室温和清洁肃静的环境,既不可过冷,也不可过热,以防患者感冒和影响推拿的效果。
10.推拿后,患者如感觉疲劳,可以休息片刻,然后再做其他活动。
11.患者过于饥饿、饱胀、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推拿。
12.推拿的一个疗程以10~15次为宜,疗程之间宜休息2~3日。
推拿有什么特点?
推拿是一种治疗范围较广泛地的物理疗法,属于中医的外治疗法之一,它不仅对骨伤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五官科等各科的许多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祛病延年的作用,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它还无服药之不便、针刺之痛苦,经济、安全,故易为患者所接受,而且如果方法得当,长期推拿治疗没有副作用。尽管如此,在临床上为了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严格的掌握了推拿的治疗范围、禁忌、注意事项、体位和介质等仍是十分重要的。
四、推拿治疗的适应症有哪些?
1、伤科疾病:各种急、慢性脊柱、四肢、关节等部位的闭合性软组织损伤,骨质增生性疾患等。如各种扭挫伤、关节脱位、肌肉劳损、胸胁岔气、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骨折后遗症等。
2、部分内科疾病:头痛、失眠、胃脘痛、胃下垂、感冒、咳嗽、哮喘、胆绞痛、高血压、心绞痛、糖尿病、便秘、偏瘫、痹证等。
3、部分外科疾病:手术后肠粘连、乳痈、褥疮等。
4、部分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经前期紧张症、更年期综合症、盆腔炎等。
5、儿科疾病: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痛、泄泻、呕吐、便秘、遗尿、消化不良、斜颈、脑瘫等。
6、部分五官科疾病:咽炎、青少年近视、斜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