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悬空寺简介(2)
“悬空”并不是整个如此,有一部分是坐山靠石的。
再次,悬空寺能得以长久“悬空”,与其结构之精巧,施工之巧妙有关。悬空寺构筑在悬崖绝壁上,空间十分有限,所以建筑布局极为紧凑,但又错落自然,所有殿字楼阁都小巧玲珑,成组簇拥。其排列是自南而北、由低到高,大致可分成三组建筑群:先以三宫殿为中心,继之以圣殿为主体,殿后的是三教殿等建筑物。前两组建筑物之间以小院为过渡,后两组则用栈道相连接。组内建筑物高下参差、重楼叠阁,相互衬托,结合有致。这种结构道理很像能抗震的圈梁,定型加固,一处着力,多处分担,从而减轻了局部的承重压力。
据有关人员介绍,悬空寺的“立木”有些是明清时换过了的,而作为真正支持点的“横木”方梁却仍为建寺的旧物,好家伙,1400多年这些木头居然仍能撑托着偌大的寺庙建筑。这是悬空寺长年“悬空”的又一谜。
原来,悬空寺能保存至今,与它特殊的天时地利有关。悬空寺的所在地叫金龙峡,这中间穿流着桑干河的最大支流浑河,是古代从大同到马关、紫荆关的必由之路。故选在此建庙,不无道理。
河流、峡谷,往往会形成河水泛滥、山洪暴发,同时也容易形成大风。据史料记载,从北魏到现在,浑河水常咆哮发难,河床被冲来的泥石填高了60多米。而峡谷中风特别大,狂风卷着黄沙,自然条件可谓恶劣。但是,妙就妙在这个恶劣的大环境中,悬空寺建在一处避风、避水、免灾免难的“世外桃源”里。
站在悬空寺的对面,仔细看就会发现,这里的山势如锅状,寺庙正好建在锅底处。空气流通,可大风吹不进来。有山峰遮蔽,寺庙一般只有上午几个小时照着阳光,既能避免暴晒又能防止潮湿。雨季,山上的积水,沿着寺顶横列而突出的岩石,像“屋檐”一样,把水引向远处泻落,建筑物受不到直接冲刷。正是这些原因,使“横木”及整个寺庙的建筑木料,不烂不霉,不裂不脆,干湿适度,恰到好处,以至经久耐用。
悬空寺的建筑最令人惊叹的还在于它的施工方法。有人用皮尺从悬空寺底部最低处作丈量,得知离谷底高度为26米,而悬空寺底部最高的地方离地面的高度,目测估计为50多米。试想,在古代无现代化工具的帮助下,工匠们要在绝壁上搭起脚手架施工,是多么的困难啊11400年前修建悬空寺的施工情况,我们已无法知晓了。但可喜的是寺内保存的一块清同治三年(1864年)的石碑上,记载了当时维修悬空寺的情况,使我们了解到当年修造的施工情景。
当年,工匠们看到要在这离地千尺的峭壁上搭脚手架,都认为是不可能的事,都不敢承揽。这时,一位名叫张廷彦的能工巧匠挺身而出,他说不用脚手架也能维修。他们先把材料在山下加工好,然后绕几十里山路运到山上,并以大绳结圈,一圈束在腰间,一圈蹬在脚下,把绳头拴结在山崖之上。这样,人悬空作业,可随着需要更换的支柱上下、左右荡动,不到一年,悬空寺就全部维修完了。
悬空寺的“悬空”之谜,反映古代建筑的高超成就。在寺庙石窟上方镌刻着“公输天巧”四字,用这四字来形容1400多年前所建的空中楼阁,是一点也不过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