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些引以为傲的国粹,其实都是源自中国!
是象征文化底蕴的和服?茶道?鞠躬礼?
还是国人疯抢的马桶盖?电饭锅?化妆品?
说到日本文化,很多人一定都知道
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
▼
比如仿汉字之型创造的假名
▼
渗透在日式美学中的禅宗等等
▼
这些和中华文明都有着很深的渊源
然而,好些一般意义上认为是日本文化的要素
甚至在全世界人民心中早已被打上“日本标签”
成为“日本专用”“日本代名词”的东西
终究其渊源
竟然也是和中国脱不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PART A
抹茶、和菓子、生鱼片...
这些大名鼎鼎的日本食物
原来都是中国的...
都知道日本抹茶极品——“宇治抹茶”,
然而中国才是抹茶的故乡...
各位抹茶爱好者们一定会注意到
不论是抹茶冰淇淋,还是抹茶饮品
包装盒上出现率极高的“宇治抹茶”
▼
然而你知道吗?抹茶竟然来自中国!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制茶饮茶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周朝
▼
抹茶起源于中国隋唐,中国古时称作末茶
曾有唐代诗人卢仝对抹茶的作诗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
南宋时,日本佛教高僧
圣一禅师南浦昭明渡洋来中国
在浙江余杭径山寺研究佛学
归国时带去径山茶籽和饮茶器皿
并把'抹茶'法及茶宴礼仪传入日本
▼
日本人对抹茶如此喜欢
是基于“要把散茶连茶带水全吃掉”这个形式
但中国最高级的松北苑抹茶制作工艺并没传到日本去
而是将种植采摘工艺传入并进行工艺改进
“末茶”、“点茶”这因朱元璋“废团改散”
在中国渐渐消失的饮茶方式,变成了日本“抹茶”
并在另一片土地上传承和发扬
▼
精致著称的和菓子,竟然也是源于中国的...
和菓子泛指日式糕点
外形漂亮,精致可爱,种类繁多
绝对称得上是点心界的“颜值担当”
既可供奉神佛,又可作为一餐中的收尾
是日本人眼中美味的代表
▼
没错,其实和菓子也起源于中国
日本的遣唐使将中国唐代的饮茶习惯带回日本
其中包括了茶道文化和糕饼技艺
深深地受到日本贵族阶层的喜爱
▼
多种多样的和菓子中
羊羹是总会是被列在前面的一种
它被公认为是镰仓时代至室町时代
随着禅宗传入引进日本的
▼
羊羹最早是从中国传入的羊肉汤
它冷却后会成羊肉冻
但禅寺的和尚们是吃斋念佛的人
于是禅僧们便留下羊羹那荤食的名字
将材料改成了煮熟的赤豆或豆沙加葛根粉
蒸制成的半固体状的赤豆羹——羊羹
这便是和菓子羊羹的开端
▼
江户时代,日本人从红藻中提取出了琼脂
琼脂的吸水性很强、营养更丰富,还不需要蒸制
羊羹变成了今日的成块状的“练羊羹”
▼
而加入少量的琼脂炼成的羊羹虽也成块状
但它较软,便叫成了“水羊羹”
▼
而如今,各种精致花样的羊羹
已成为日本和菓子的代表风靡世界
▼
日本传统美食刺身,
做法也是从中国学过去的...
刺身(生鱼片)是一道日本传统美食
其实不然,它是一道地地道道的中国菜
▼
刺身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的“鱼脍”
也就是“脍炙人口”的脍
历史相当的久远,可以追溯到周朝
《汉书·东方朔传》曰:“生肉为脍。”
▼
在三国时期,大家也都喜欢吃鱼脍
曹植的《名都篇》说道:
“脍鲤臇(juǎn)胎虾,炮鳖炙熊蹯(fán)”
什么意思?就是说,把鱼生蘸着小虾酱吃
▼
南北朝时出现了“金齑(jī)玉脍”
“金齑(jī)玉脍”是中国古代生鱼片菜色中最著名的
贾思勰(xié)《齐民要术》详细地介绍了金齑的做法
“八和齑(jī)”是用蒜、姜、橘、白梅、熟粟黄
粳米饭、盐、酱八种料制成的,用来蘸鱼脍
▼
唐朝是生鱼片的食用高峰期
王维《洛阳女儿行》中写道“侍女金盘脍鲤鱼”
王昌龄《送程六》中写道“青鱼雪落鲙橙齑(jī)”
白居易《轻肥》中写道“脍切天池鳞”等等
都是赞美“脍”这道美味佳肴的诗词妙句
▼
唐朝时期的生鱼片是普通的日常菜肴
出游时也会就地取材,做生鱼片吃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日本遣唐使团把这道
中国先秦名菜:鱼脍正式带入日本
变成了刺身(生鱼片)
做法也完完全全从中国学过去,基本上没有更改
▼
在中国古代,不仅有鱼脍,还有肉脍
“脍炙人口”——脍是生鱼片,炙是烤肉
▼
唐朝之后的历朝历代依然有吃鱼脍的习惯
但到了明清之际,肉脍就消失了
鱼脍在清代文献只剩下零星记载
▼
近现代以来,满族和赫哲族仍然有吃生鱼片的习俗
南方有些地区也保留着吃生鱼片的习俗
▼
日本将中国的先秦名菜“鱼脍”发扬光大
也导致了很多中国人认为“生鱼片”是日本料理
中国现在当然也有生鱼片和烤肉
只不过完全传承了唐宋做法的生鱼片和烤肉
现在叫做日式生鱼片和韩国烤肉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痛的事实啊...
▼
PART B
相扑、木屐、和服...
这些几乎打上「日本」烙印的东西
原来也是舶来品??
日本国粹——相扑,
是起源于中国的古代运动
作为日本国粹的相扑运动
由两位力士束发梳髻,下身系一条兜带
近乎赤裸地格斗,在日本被视为高雅运动
▼
显然相扑已经打上了浓重的日本烙印
但你知道吗,相扑其实是舶来品
起源于中国2000多年前的运动——角抵
▼
角抵是一种中国古代的角力游戏
它们主要是通过力量型的较量
用非常简单的人体相搏的方式来决出胜负
▼
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带有一定表演成分的游戏活动
到了秦汉时期,角抵游戏已非常盛行了
▼
角抵经过战国秦汉的发展
到晋代出现了另一个名称,叫相扑
宋金元发展出来的相扑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个时候它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正式比赛的,就像打擂台
▼
另一种相扑,是在表演场合进行表演的
▼
公元7世纪,日本不仅从中国
带回了平假名和片假名
还从中国学到了相扑,传回日本国内
▼
17世纪职业相扑在日本各地兴起,始称“大相扑”
现代相扑于18世纪开始形成
到20世纪初,作为国技在日本广泛开展起来
相扑正式成为日本代表竞技运动
▼
日式服饰木屐,其实源于中国传统服饰
木屐,大多是一种两齿木底鞋
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
适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
▼
木屐最初是由汉族人发明
在隋唐以前,特别是两汉时期
木屐是最常见的时尚潮流
是最古老的足衣
▼
木屐是汉人在清代以前
特别是汉晋隋唐时期的普遍服饰
晋朝时,木屐有男方女圆的区别
▼
汉代汉女出嫁的时候会穿上彩色系带的木屐
南朝梁的贵族也常着高齿屐
南朝宋之时,贵族为了节俭也着木屐
李白诗中《梦游天姥吟留别》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
而“木屐”这个名字最初也是叫做“屐屉”
后来传入日本
在日本又称下駄(geta)
▼
如今,已成为日本民众烟火大会的标配
深深烙印在日本服饰文化中
▼
日本民族的标配服饰——和服,
也和中国有渊源?
和服(わふく,wafuku) 是日本的民族服饰
▼
江户时代以前指吴服
语出《古事记》、《日本书纪》、《松窗梦语》
源自日本本土弥生服饰结合东吴服饰的混血产物
▼
德川家康时期正式称为和服
在称为和服之前,日本的服装被称为“着物”
而“吴服”是“着物”的一种
十二单则是弥生服饰结合吴服、唐服
鲜卑服饰的优点,后期加以改良而成
之后又有改进和创新
▼
德川幕府时期由“着物”、“吴服”改称为和服
成为大和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
▼
需要注意的是吴服只是“着物”的一种
而和服是由“着物”直接演变而来
因而严格来说,不能单纯说和服来自于吴服
只能说和服来自对吴服的改进
▼
PART C
金缮、漆器...
这些日本匠人们的技艺
也是追溯到中国的
闻名世界的金缮修补技术,
果然是源于中国的!
“金缮”一词来源于日本,日语Kintsukuroi
是日本的传统瓷器修复技术
它以天然大漆为粘合剂
对破损陶器、瓷器粘接和补缺
并以金粉或金箔装饰接缝
▼
将大漆应用于修补领域
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明代
而清代宫廷陶瓷修缮工艺中记录的:金补
便是现在日本所称的金缮了
▼
大约在17世纪江户时期,也就是中国的明末清初
日本的金缮技术才开始成熟
▼
而为何中国并没有把金补技术发扬光大?
虽然从工艺的起源上讲,是源于中国
从目前看来,是因为
中国一直把金补技术作为了一种单纯的修补技艺罢了
日本却当成了一种艺术技艺在不断钻研发展
▼
在纽约举办的【日本当代人才展】上
来自日本的女艺术家Tomomi Kamoshita
就展出了她一系列关于金缮的作品
▼
她把海里捞出的碎瓷片、碎玻璃
重新赋予它们生命
也让金缮不仅意味着修补,更是重塑!
▼
正是由于日本对于金缮技术的钻研
使得现在日本的金缮闻名于世界
日本把金缮发挥到了极致
▼
China是瓷器,Japan是漆器
日本和中国一样,有多种多样的传统艺术和工艺
问起堪称代表的,多数人会答曰:漆器
▼
在我国汉代,中国文化流入日本
特别是漆文化的渗透
日本本土的漆艺受到强烈影响
尤其是唐代鉴真和尚的六次东渡
众多随行的工艺匠师
把漆艺的种子深深地播撒在了日本
▼
日本漆艺工匠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本国漆器特色
以金、银作为装饰花纹,即日本所谓的“莳绘”
以金、银屑加入漆液中,干后推光处理
显示出金银色泽,极尽华贵
▼
公元10世纪以后日本漆器逐渐形成独特的和式风格
并回流中国,受到中国皇帝的喜爱
清朝皇帝不但大量购买
还在宫廷专设洋漆作坊进行大量制作
▼
而如今,日本的漆器更是后来居上
就像China是中国,也有瓷器的意思
Japan是日本,Japan指的是漆器
漆器已成为日本民族的一种象征
▼
PART D
发源却不等于传承
究竟是“被偷走”还是“主动丢弃”?
除了以上提到的那些起源于中国文化
却在日本得到极好发扬的事物与技艺
另外很多诸如茶道、花道、空手道、围棋等等
实则都有中国文化的轨迹
▼
好像很多中华文化并未得到持续的传承
明承元制,而不是承宋制,唐宋之前的
制度、习俗,很多在明朝时就已经消亡了
▼
但这种印象很容易陷入一种狭隘的优越感
有些人认为日本文化不过是对中国的邯郸学步
▼
其实这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发源却无法继续传承
文化出现不可挽回的断裂
又有没有觉悟将这份传统传承下来呢?
我们已经遗忘或者被迫遗忘的东西太多了
连我们自己都忘记的东西
却被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
融进他们的文化圈,深根发芽
传承下去,成为他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内容来源:日本设计小站(japan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