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木坞 | 冷眼旁观的故乡
仪式,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中国古代的重要祭祀活动,由皇帝主持,富人和达官贵人们参与,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没有什么可关心的。尽管其中充满了道德戒律,也没有贬低普通百姓的成分,但是,笼罩着整个仪式的,敬畏死者的气氛,却是冰冷的、令人生畏的,它缺少以精神温暖感召激发人们的爱并引导他们去履行义务的魅力。
那么,孔子及后人整理编纂的《礼记》,在指导人们一生中的一切品行和举止甚至细致到面部表情,并且其中渗透着深深的宗教和对祖先的情感的话,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好得出人意料。正如孔子说,“对真正的绅士来说,礼仪的运用是为了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有礼貌——讲究礼仪。”《礼记》还反对挤眉弄眼,做鬼脸、出怪相。对于孝的行为更是有几分苛刻的条件。
自然,在中国乡村,朴素的农民,在节日的仪式中,充满着对先辈、对大自然的各种生物、对日月星晨等的敬畏。
当地的人们更是知道,生活没有永恒,只有存在,也就无所谓万岁和长生不老。许多老人在参与活动之后总是感叹:今天我们如此虔诚地供奉山川神灵,当我百年之后,定然会与那些神灵和睦相处。
民间这些自然得近乎白描的仪式,其实在《礼记》上都能找到与之牵连根由。而这些仪式,还会继续引导着布衣百姓朝着内心朝拜的目标继续前行。
凡此,观之,自然让人有一种灵魂与肉身均置于活动中的感觉。
这是守旧?这只是怀古?《礼记》总是在左右着世人?这只是人们的故乡,人们的精神家园,人们心灵的栖息地。
真正的故乡并非地理意义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溪,一人一事。故乡在哪,就在这里,就在这样的活动与场景中。
那天,在从江侗寨,我拍了一张废片,照片中一位外国客人,手持相机,在活动仪式上不时穿行,冷眼旁观,她一定只是想了解这里的文化习俗,但无论怎么样的去了解,她都无论或知故乡文化的真实内涵。她眼里的一切美好,在仪式结束,将归于平静后。人们那份真诚的供奉,将在她心里抹平,随风而逝,隐匿山野。
这样的人,肯定无法理会什么是故乡。
2017/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