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秉荣||保德人与甘草行

保德人与甘草行

文/陈秉荣

新中国成立以前,“走口外”是保德人讨生活的重要门路。每年总会有不少人,去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及更远的地方打工挣钱,维持简单的生活。

康、雍、乾三朝,保德“走口外”的人,主要以当长工、打短工形式,从事农业劳动。

嘉庆年间,托克托县河口镇开设甘草市场,专门进行甘草交易。

甘草,行话叫根子,是“药中之王”,有“国老”之美誉。除药用之外,还可作为香料。

甘草盛产于我国西北地区,内蒙古西部地区为主产区。年产约500余万斤。

甘草销售地区很广,行销全国各地,外国如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也有大量需求。

保德人王蕊率先介入甘草市场,既生产甘草,也买卖甘草。人们把经营甘草这一行业称为“甘草行”。

甘草行的基础环节是“掏草”,即将野生甘草的根茎从地下挖出来,经过简单分类加工,作为商品出卖。

掏草,就得掏草工。王蕊招募的掏草工都是保德人。

保德人见王蕊经营甘草获利丰厚,许多人都参与到甘草行业之中,保德“走口外”的长工、短工,大部分转型为掏草工,与甘草结下了不解之缘,哪里有甘草,哪里就有保德人。因此,保德人称“走口外”为“走场子”,即去草场劳动。掏甘草也就成了保德人“走口外”的主要劳务内容。《保德乡土志》记载:“甘草产自准格尔地,资本家年往租地,划界取之,工作者不下万人。”

一、甘草生产

甘草生产靠“草场”组织实施。

草场一般由资本家投资兴办,规模大小不等,小规模的场子,几十人不等,大规模的场子,有的三五百人,甚至近千人。

草场的人员结构:一般是大掌柜(俗称大头儿)一名,负责全场事务。二掌柜(俗称二头儿)一名,负责甘草质量与价格评估。先生一名,负责往来账目。草头一至二名,负责提秤收进甘草。保管一名(多是兼任)。伙夫一名或多名,打米面跑外的一名。铡草工若干。附属掏草工若干。掏草工是生产的主力军,但和场主不是雇佣关系。掏草工是自食其力的生产者,场方是甘草的收购者。

草场的职能:

(一)、负责承租草地,划定作业范围。为掏草工提供劳动场所。

(二)、为掏草工提供食宿及生活、生产用品,结账时用甘草抵顶。

(三)、收购掏草工掏下的甘草。

设场人一般于农历正月十九各旗开印之日赶往目的地,通过向王爷、各寺庙喇嘛拜年、送水礼(砖茶、水烟、糖、酒等)等手段,获得对方好感,然后协商包场租地范围,租金暂不定,按出草实际数量计算租金。一经许诺,包场人便在指定区域内找一有水的地方搭起帐棚或茅庵,设立厨房,便可开张了。掏草工于正月二十五以后陆续到达。

另外,也有一种合资朋伙的小场,自产自销。

1、掏草与收草

掏草是个体力活儿,所以都是男性劳力,以保德人为最多。一来他们有掏草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他们能从植株的外形判断根茎的粗细;他们会动较少的土方,获得较大的效益。二来他们对投资设场的资本家有一种依附关系,因为他们在出口时已经向人家支取了安家费,他们也只能靠掏甘草偿还了。

掏草工是很辛苦的,为了寻找优质草,一天要走很多路程,远的也有二三十里。

因为在野外作业,中午饭只能是野餐,一般是带个饭团冷食;也有带点生莜面,用凉水拌一拌吃,俗称“焖石灰”;也有人用一个小布袋装小米,用水浸透,埋在土里,下面挖个坑,点火焖蒸,半生不熟,即可食用;也有人带个面团,在锹头上烙饼吃。想尽各种办法填饱肚子。

掏甘草也是个危险活儿,一是挖得深了,容易造成塌方,甚至将自己活埋,因此,留下了“杭盖梁掏根子自打墓坑”的说法。二是回得时间晚了,容易迷路,场子里的人会点燃篝火指示方向。

一般地讲,一个掏草工一天能掏30—50斤湿草,但因产地而异,在达拉特旗一天能掏30—40斤,而在杭锦旗一天能掏80多斤。

掏草工,每天掏草不论多少,都要当天过秤卖与场方,场方以3斤湿草折1斤干草收进。

收草的秤都是场方粗制滥造的20两为1斤的大秤。提称的人都是膂力过人的壮汉,又善于做手脚。所以,所谓过秤,也只是约摸个大概。报数也用“黑话”,使人摸不着头脑。如,“老汉背娃娃”是11斤,“两杆子不够”是19斤,“裤裆烂了”是35斤,“雨洒庙门”是40斤,“王八腿上拴绝绳子——绊鳖(半百)”是50斤等等。

当日收草只记账,不开价,待收到一船草(3万斤)的八成才开价。场方怕当日开价价格低了,掏草工不干了,影响收购。直到甘草市场由河口镇迁往包头,在掏草工的抗议下才改为当日收草,当日开价。

2、铡(读去声)草

铡草,行话叫“做草”,是甘草的初加工,将收购来的产品,经过分类包装变为商品。

从产地上分:有河川草(产于达拉特旗、准噶尔旗、土默特、托克托、和林格尔等地)、梁外草(产于杭锦旗一带)、王爷地草(产于阿拉善左旗)、西镇草(产于宁夏盐池、陶东、平罗一带)、边草(产于陕北靖边、定边一带)、西北草(产于甘肃民勤、庆阳、张掖、玉门等地)的区别。

按加工方法分,有皮草、粉草(去皮甘草)和把草(切成长段,扎成把子)不同。

按粗细质量分:

特草:切面直径大于2.6㎝。

一草:切面直径1.9—2.6㎝。

二草:切面直径1.3—1.9㎝。

三草:切面直径1.0—1.3㎝。

四草:切面直径0.6—1.0㎝。

以上长度均为20—40㎝。

直径在0.6㎝以下的统称毛草。

长度不足20㎝的统称“节子”。下脚料又有“圪瘩头”“杂子”之分。

一般的场子,有铡草工七八人,最多的有二三百人。一般约每十个掏草工,配备一个铡草工。每个铡草工,一天能铡草80斤左右。铡草工属技术工种,他们的工资高于掏草工的收入。

1919年,月工资为11块银元,1934年为15块银元,1955年为50多元人民币。

3、运输

掏草工在草地上掏下的草,自己背回场子,过秤卖给场方。由场方分类包装运到草店出售。

在铁路未修到包头之前,甘草市场设在河口镇,各草场收购的甘草都要运到河口镇交易。各地的甘草先用驮帮走旱路运到就近黄河岸口,如磴口、杨家河口等地装船走水路运到河口镇。

各草场的甘草在河口码头卸货后,各自存入“相与”的草店,伺机出卖。

二、甘草交易

各个甘草场收购下的甘草都要运到甘草市出售,甘草市场原设在河口镇,后迁移到包头。

河口镇甘草市场设立之初,甘草来量不多,都在黄河岸边出售,多被当地药铺买去。

后来甘草来量逐渐增多,从归化城(呼和浩特)和大同府来的买客也日渐多了起来,草店应运而生。有了草店后,甘草交易都在草店里进行。

草店是旅店和货栈的混合体,大体具备四种职能:

1、为甘场商提供食宿。

2、为卖主存放甘草。

3、充当经纪人,获取佣金。

4、自己也买草卖草。

最早在河口镇开草店的是保德人。

嘉庆末年,保德州马家在河口镇开设“晋益恒”草店,至咸丰年间,转让给掌柜王永恒,改名“荣升昌”,一直营业到民国十四年(1925)。

从光绪初年至民国六年(1917),这40年来,先后还开过7家草店,分别是“庆和成”“信成”“日生”“公义昌”“庆记”“裕隆”和“集义昌”。

“公义昌”也是保德人开设的草店,由马同舟、马红、陈徐保合资兴办,投资2000两白银。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开业,民国十二年(1923)歇业。

民国六年以后,河口镇的草店仅剩“荣升昌”“公义昌”“裕隆”3家,其中有两家是保德人开的。

民国十二年(1923),京绥铁路延伸到包头,为西北地区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铁路运输和水路、旱路运输相比,既省时,又省运费。西北的甘草只要运到包头,便可装火車直接运往全国各地,所以甘草市场也自然而然地由河口镇迁往包头。随之,河口镇的草店有的关门,有的迁往包头。

民国十二年,先后有“义合永”“广恒西”和“广和公”三家草店在包头开业,不久便停业。

民国十四年,托城经营甘草的旧人在包头开设“永恒西”“中兴栈”“义兴永”3家草店。“永恒西”营业时间最长,一直坚持到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为旅店。

 三、掏草工收益

“走口外”掏甘草是个苦营生,但从经济效益来讲,也算是个好营生,毕竟养活了一大批穷人,使他们能勉强生存下来。

掏草工一年有两个生产季节。春季从农历二月初开始,至四月二十八日药王爷圣诞码锹为第一生产段。秋季从立秋节令至霜降节令为第二生产段。实际生产劳动时间只有6个半月。就一个中等劳力而论,以每天掏甘草50斤计算,年可收入银元七八十元到一百元,全县的掏草工收入,全年合计约30万银元。一个掏草工的收入,大体相当于内陆2.5户自耕农的收入。

1957年,每斤甘草草场收购价为9分钱(人民币),一个中等劳力每天可收入4.5元钱,一个月130元左右,全年约600—800元。
草场其它人员的月工资:提秤的60元,铡草工50元,会计50元,保管40元。
当时,内陆农户的年平均收入仅在300—500元之间,一个普通干部的全年工资也不过400—500元。

“走口外”掏甘草的收益不仅好于内陆普通人家的收益,也略高于一个普通干部的收入。

四、甘草头财主

“走口外”掏甘草,不仅养活了一大批贫苦农民,也成就了一些资本家。

保德县的一些较大的资本家,几乎都和经营甘草行业有关,所以人们称之为“甘草头财主”。

1、西滩王家

创业人王蕊,保德县王家滩人。清乾隆年间开始“走口外”,在达拉特旗黄和硕召打杂受苦。王蕊老实勤健,又有才干,颇得该召喇嘛信任。他向该召租到膳召地——荆棘地一段,开辟为农田,雇人耕种,从此由打工转型为经营农业。
经营数十年之后,其子天卫又向乌拉特西公旗租到梅力更苇地一块,也开垦为良田,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还自开水渠,引黄河水灌溉。

为了将自产原粮加工成成品粮,在昭君坟西南七八里远的地方安下伙房,建起碾房,搞粮食加工,人称“西碾房”。久而久之,西碾房形成村落。

每年秋季,王蕊将加工好的小米,用大船运回保德销售。

嘉庆年间,托克托县河口镇开设甘草市场,王家又介入甘草行业,逐渐垄断了达拉特旗甘草经营权,成为甘草行的龙头老大,故有“王家不到河口草价不开市”的说法。

王家一面经营土地,一面加工粮食,一面经营甘草,成为典型的地主兼资本家,因实力雄厚,在包头享有盛名,成为包头十大富商之一。

因常住包头西滩,所以人称"西滩王家"。

2、东关杨家

创业人杨怀珍,19岁时和一个河北人在保德东关合伙开了一片小店,取名“义成德”,打铁、卖豆腐、熟皮子。攒了一点钱后,到内蒙买成粮油盐碱,装船航运,准备在保德变卖。两次均因风浪骤起,船毁货损而失败。

后来,改变决策,经营甘草。于同治年间,在“王爷地”开设“义成远”草场,认此一利,渐成巨富。到杨怀珍死时有13万两白银。到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每年可获利15600两白银。每年经营甘草50多万斤,约占当时内蒙古甘草总产量的1/5。

“义成德”总号下设许多分号:“义成远”“义成公”“义成永”均经营甘草;“义成当”“义胜当”经营典当;“义成信”经营“六陈行”;“义成庆”“义生权”经营百货。

杨家在天津、汉口、湘潭和广东均有坐庄,还派人学会了广东话,和英国商人直接贸易。到1949年前夕,总资产近100万两白银。

3、马家滩张家

创业人张在兴,也是经营甘草起家。

杭锦旗的甘草经营权,早先一直为定襄人垄断,咸丰年间,马家滩张家介入,张在兴开办了“广盛恒”草场,日益扩大,逐渐取代了定襄人的地位。杭锦旗成了保德人的活动范围。张家经营甘草发财后,在后套买地出租,在河口镇口开设商铺,成为大地主兼资本家,又和地方官勾结,独霸一方,号称“本地朝廷”,据说保德州修缮州署,张家捐资30大船小米。

4、马家滩马家

马家发迹于光绪年间,创业人马同舟。马同舟不识字,颇有抱负。原来是一个扳船的河路汉,后向陕西府谷县一个小杂货店赊了一些架底货作为资本,“走口外”经营甘草,自产自销。集攒了一点钱后,伙同马红、陈徐保在河口镇开设“公义昌”草店,获利丰厚,资产增至30万银元。马家在保德的总号叫“协义兴”,在宁夏的分号叫“汇盛方”,在天津、河北、河南均有产业。

5、陈家梁陈家

陈家发迹于清末民初,创业人陈徐保。陈徐保原是寨场沟煤场的一个采煤工,18岁开始走口外,先是一个普通的掏草工,后改做小买卖。又开草场、开草店,成了“公义昌”的股东和掌柜。最后另起炉灶,在天津当老板,和东莱银行建立财贸关系。1920年和英国人在上海合资兴办甘草股份有限公司。英商和天津商会曾送其“名震中西”寿匾,成了商界一位显赫人物。
6、前卢子沟卢家

卢家发迹于民国年间,创业人卢凤梧。卢凤梧“走口外”,起先只做一些三五百斤甘草的小买卖。后逐渐发展,在宁夏盐池县开设“仁和永”草场,垄断了当地甘草的经营权。在包头市开设“天和成”百货店,资产达到20万两白银。又为益民面粉厂投资8万银元作为股东。

7、王家滩王科子,发迹于1949年前夕。初出口时,只带了10疋土布作为资本,在“口外”掏甘草、经营甘草,当年就赚回土布40疋。逐渐致富,在包头开设了面粉厂。

还有陈祖武、李德安等人也是经营甘草致富,在包头兴建了红星剧场。

除了以上这些巨头,保德县靠经甘草起家的小杂货店业主也有100多家。1949年前夕,保德县经营甘草的资本家,年可获利约300万银元。

作者简介

陈秉荣先生1941年生于保德县石塘村,早年曾任公社书记,后历任县文化局长、档案局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在方志、民俗、民间文艺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究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宽泛,堪称是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几十年来,他如同一位勤勉的老农,不计寒暑,不避风雨,默默地耕耘于大山深处。除主编完成了1990年版的《保德县志》,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创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保德农业合作史稿》《金瓶梅晋语浅释》等。他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遗产,传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年近古稀,他孜孜不倦,执笔写下《保德民俗》,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心灵之窗

*陈秉荣||走西口与闯关东和下南洋的异同
*陈秉荣||为什么要走西口
*陈秉荣||小议“敬德保民”
*陈秉荣||我与季躬耕先生的交往
*陈秉荣||我真想推荐他为黄河河长
*陈秉荣||写在《保德州志译注》出版之后
*陈秉荣||我的第一对沙发
*陈秉荣||保德白事中的总管
*陈秉荣||保德二月二俗事
*陈秉荣||保德婚嫁习俗中的“开说”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

(0)

相关推荐

  • 古埙一曲《云在飞》,埙声悠扬飘荡在草场

    古埙一曲《云在飞》,埙声悠扬飘荡在草场

  • 【文艺众家 第158期】寻找失去的草原

    文艺众家第四期有奖征文活动征稿主题:年.时间:2017年1月19日至2017年2月18日.形式:散文.小说.诗歌.书法绘画摄影.欢迎各位老师积极参与.发表在平台的作品,除了打赏的稿费外,还将收到小红包 ...

  • 乔致庸3条家规创造晋商辉煌,临终前选定接班人,却不是儿子

    在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有这样一个院子,它被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其设计之精妙,工艺之奇绝,世所罕见. 这就是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美誉的在中堂,如果这个名字诸位听起 ...

  • 散文||铡 草

    铡   草 张志荣||甘肃 "你入麦草他抬铡,只为牲畜备饲料.迎来日出去劳作,背着疲倦送晚霞."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农村铡草的真实写照. 甘肃河西走廊南端,祁连山麓乌鞘岭北部 ...

  • 文保志愿者辽东行之【本溪印象】(8)

    草河口火车站,建于1907年,是旧安奉线(今沈丹线)上的一个四等小站,距离沈阳148公里. 草河口这个名字,是1901年(清光绪27年),日俄战争之后,日本殖民者修建辽东安奉铁路时起的名字,至今沿用. ...

  • 【灵璧记忆】饲养员

    饲养员 文/乡村农夫 是饲养员这个职位,是解放后,我国成立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后,专负责饲养生队牲畜(牛.马.驴等)的人.这个职业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土地承包到户,也就告以结束. 饲养员虽然不是 ...

  • 麦伯

    麦伯 玉米的传说  文/樊俊茹 说实话,麦伯的大名我不知道.从记事到离开家乡,我都叫他"麦伯",  村里人称呼他"麦哥"或者"麦儿". 麦伯 ...

  • 陈秉荣||保德白事中的总管

    保德白事中的总管 文\陈秉荣 在保德地域内,称婚嫁为红喜事:称丧葬为白事,如若亡人德高齿隆.寿终正寝则称白喜事,统称红白喜事.无论红事还是白事,主家都要请一名精明干练之人,委以全权,处理一切相关事务. ...

  • 陈秉荣||保德二月二俗事

    农历二月初二日以后,每当黄昏时候,东方苍龙七宿中的角星在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其它五星以后陆续升起.因作为龙头的角星始现,所以把这一天称作"龙抬头日",也称"青龙节" ...

  • 陈秉荣||保德婚嫁习俗中的“开说”

    大约在清末民初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保德婚嫁习俗中,讲究"开说"."开说"就是用韵白对话,有的是惯用套语,有的是即兴发揮."开说"既幽默风趣, ...

  • 陈秉荣||保德有个义门村

    义门是保德县的一个村名.因为又是镇的所在地,所以也是镇名."义门"二字还是颇有讲究的. 据<保德州志>记载,北宋治平年间,保德柏森村有一个赵姓大家族.从始祖起,传至赵宁 ...

  • 陈秉荣||保德州城建筑史话

    保德州城坐落在一个叫作莲花山的土山上.莲花山由五个小黄土山包环形围绕组成,形似莲瓣,因此而得名. 保德州城悬于孤山之巅,东面与西面是两条大沟.东面的大沟叫东沟,今称东关,是保德县党政财文领导机关所在地 ...

  • 陈秉荣||保德历史掌故(之二)——人民政府成立

    保德历史掌故(之二) --人 民 政 府 成 立 1939年3月,"秋林会议"以后,山西形势发生逆转,阎锡山破坏抗日统一战线,掀起第一次反共髙潮,把矛头指向共产党和山西新军,12月 ...

  • 陈秉荣||保德历史掌故(之三)减租减息

    保德历史掌故(之三) --减租减息 文/陈秉荣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处理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在政治上可动摇封建统治,在经济上可削弱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状况.这项政策兼顾农民 ...

  • 陈秉荣||保德历史掌故(之四)——土地改革

    保德历史掌故(之四) --土地改革 文/陈秉荣 土地改革是我国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是极其深刻的社会大变革,它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对于巩固后方.支援战争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为建立人 ...

  • 陈秉荣||康熙皇帝西征噶尔丹路居保德考辩

    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督师亲征噶尔丹,于初六日由德胜门出京,自宣化.大同,经河曲县.保德州一路西进. 二月二十七日,皇上及随从人员从河曲县李家沟村出发,行程56里,进入保德州境内,晚 ...